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直成为政策的香饽饽。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

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其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高15—20个百分点,有效防止了耕地撂荒问题发生。

然而,近些年高标农田建设遭遇商业模式创新难、融资难、发展天花板不高等难题,未来要如何寻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引擎呢?下面,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思考,希望给各位带来一些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3大创新路径 探索农业新动力

打破才能出圈,高标准农田的问题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从经营、生产、管理、融资渠道等路径上进行创新与裂变。

1、经营创新

经营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传统的农田经营模式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同时,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推动农田经营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2、生产与管理方式创新

生产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至关重要。在生产方面,我们应该推广智能化的农业技术,如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农田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在管理方面,可以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融资渠道创新

融资渠道的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农业融资方式往往受限于金融机构对农业风险的担忧,导致农业融资难、融资贵。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

同时,通过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投资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的信心。此外,还可以考虑利用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工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筹集资金。

所以,高标准农田的创新路径需要综合考虑经营、生产与管理方式以及融资渠道等多个方面。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及拓宽融资渠道,我们可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升级,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5个案例创新典型:从数字化到产业化

透视发现,高标准农田创新无处不在,以科技、经营、模式、融资等环节都呈现出了一个高标准农田的新突破与新方向。我们一起来看研究一下高标准农田的案例:

1、万亩数智化无人农场

数字化、数智化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必备工具。

今年,内蒙古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种植玉米面积22万亩,流转土地27000亩,托管8000亩,社会化服务12万亩。建设数智化灌溉系统,实施面积共2500余亩。打造万亩数智化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以此为核心区,创建一个面积为200亩的试验区,拓展创建社服区。

据悉,该区通过构建定量生产模型和数据库,取代传统经验耕作,综合运用现代化智能设备、推广现代化技术应用、优化运营模式,体现先进性和智能化,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数智化无人农场,创建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

2、“统种共富”经营模式

“统种共富”经营核心玩法是托管模式、订单模式。有龙头组织农户、整合农行的土地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购销,从而破解“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去种地”等难题。

比如,内蒙古合作社将土地交由本社5个种植大户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购销,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亩均收益比分散经营增加200元左右,并完成青贮玉米有机认证1570亩,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益。同时,与涉农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种植青贮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按照保底价高于市场价、实际收购价不低于保底价的方式随行就市,使种植收益有了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以田养田模式

把农田资源进行资本化,并实现资源变现,从而实现“以田养田”模式,破解高标准农田的融资难题。

从2017年起,江西率先在全国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探索形成了“以田养田”的资金筹措新模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以“藏粮于策”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

该省“以田养田”模式,确定以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出让收益和耕地质量产能提升收益作为偿债主要来源,率先在全国采取‘省级统一打包’方式,发行专项债券,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高标准农田+模式

高标准农田+模式,就是以高标准农田为圆心,叠加资源,实现高标准农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江西某个乡镇以“高标准农田+生态种养”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周边16500余亩土地进行连片种植。

该镇通过前期的打造,实现了从水稻规模种植、稻虾共养、稻油轮作、跑道养鱼等多种种养模式,以及到稻米加工、米业品牌化、秸秆综合利用、农业休闲观光、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实体。

小编算了一笔账,以165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为计算,仅稻虾田每亩可产小龙虾400余斤、优质水稻上千斤,亩均利润4000元以上,全年可赚50多万元。

5、“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

“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实现了经营主体与投资主体的融合,为高标准农田带来了现代化、科学化的思维,同时,为高标准农田投资做好铺垫。

近些年,河南开封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投融并举、共管协力”模式,开拓投贷联动融资渠道,多渠道、多元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据悉,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4万亩,正在建设28.13万亩,并经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开封实际的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破解“谁来投”“谁来管”“谁来建”以及“钱咋融”“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为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5个案例前面阐述了高标准农田经营变革、组织创新、经营创新的路径,值得学习与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4点启示

目前,国内的高标准农田还存在不科学、不系统、分散性等局面,还需要专业的公司和团队来赋能。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困局,我这里有4点启示:

1、用科技武装农田,提升生产效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先进技术融入农田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

例如,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指导精准灌溉和施肥,不仅能节约资源,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因此,投资者应重视科技在农田管理中的应用,以科技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发展。

2、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现代化管理体系是高标准农田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可以实现对农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同时,结合农业政策,推动农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性。此外,现代化管理体系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稳定盈利。

3、渠道创新,利用直播或短视频

销售难题永远都是农业的最大的难题,高标准农田解决如何生产、谁来生产的难题。如果销售没有创新,高标准农田在溢价层面还是非常困难。

因此,渠道创新势在必行。比如,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再结合私人定制、共享模式面向用户、开展高标准农田认养、共享等新农业模式。同时借助直播等可视化工具实现高标准农田的产品全链路、全渠道销售。

4、加快资本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加快资本化运作,农田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从而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充分利用农业政策,寻求政府支持和优惠,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因此,用科技武装农田、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以及加快资本化运作,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老板和投资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政策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推动高标准农田的持续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农业行业观察认为,高标准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借助科技、现代化手段,破局农田生产与管理难题,之后再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创新,不断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引擎,从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与创新。(文/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