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9月,人民大会堂最终的设计方案已经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正式动工了。但是呢,在开工之前,又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摆在了大伙面前。

大会堂的选址定在天安门附近,这里属于北京的老城区,不仅有很多人住在这里,还有不少机关单位也在这里办公。一旦涉及到拆迁和搬迁这两项工作,那可真不是一件小事了。况且,留给大会堂的工期还不足一年的时间,要赶在1959年十周年国庆之前竣工。

要是按照之前的“拆搬迁”进度而言的话,这么大体量的工作,没有个一年半载是绝对完成不了的。

很明显,这个进度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要和时间赛跑,不能一开始就陷入“拆搬迁”的工作,在这上面耽误了工期。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原以为民众会有抵触情绪,没想到听说是要给建设人民大会堂让路,民众们没有怨声载道,反倒是积极的搬家。或许,会有读者疑惑,是不是我刻意美化呢?这就是不了解当时的国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在1958年的人,大多都是从苦难当中活过来的,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表现出的高昂热情是发自于内心的。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知道幸福的可贵。

因此,拆迁工程居然超乎意料的顺利,后来经过测算之后,涉及到需要拆迁的房屋多达10129间。其中,机关单位有67处,需拆迁1823间,需要迁移684户居民,拆房2170间。这两项加起来,涉及到需要拆迁的房屋就有3993间了。除此之外,对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修建,加起来总共需要拆迁的房屋,就有10129间。

拆迁之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工作也需要完成,那就是如何安置这些居民。当时,在天安门那一带,除了兴建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之外,还有其他的国庆项目也同时要兴建。这些国庆工程也涉及到拆迁工作,因此,被搬迁的机关和民众都需要进行妥善的安置,都需要给他们分配住房。

但是呢,当时北京的住房情况也是很紧张,要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相应的安置工作,这个任务十分的艰巨。为此,还特意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北京副市长冯基平亲自挂帅。在这个领导小组下面,还设立了拆迁办公室,专门负责具体的拆迁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需要安置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就把任务拆分到各个街道办事处,积极动员大家暂时吸收容纳,这还不够,还特意腾出临时的办公场所,提供给一部分单位使用。针对需要安置的群众,一方面让他们投亲靠友,一方面腾出临时居住地,等新住宅修建完毕后,再对他们进行妥善的安置。

一直到1958年的10月10号,人民大会堂的房屋拆迁工作,可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10月27号,这天下午,在听取大会堂设计和施工准备的汇报情况之后,正式做出了决定:10月28号,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

10月28号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工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人山人海了。机器的轰鸣,人声的嘈杂,正在唤醒睡眼惺忪的北京古城。

担负大会堂修建任务的,主要是北京建筑工程局。其中,担负具体修建工作的是,是该工程局下面的一建公司、三建公司、设备安装分公司和机械公司等单位。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工程量十分的大,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数据就知道了。

土方需要43万立方米,

钢筋混凝土12.7万立方米,

钢结构3600吨,

大理石、水磨石、花岗石等建筑材料总计17万立方米,

琉璃瓦2.3万平方米,

电梯43部,

通风管道26公里,

动力电缆和电线45公里,

照明电缆、照明电线67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大的一项工程,仅仅只是依靠北京的力量,显然是肯定完不成的,全国各地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前前后后,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调派了七千多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奔赴北京,参与到大会堂的建设工作。

还有23个省市的两百多家工厂,接到订单之后,克服了很多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订货任务,赶制出5000多项设备和配件。

在北京的工地上,有超过上万人的施工队伍在现场,分三班倒24小时施工,一刻都不敢停歇。

在全国的通力协作之下,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人民大会堂就竣工了。如此短的时间内修建出来的大会堂,其建筑质量之优良,不仅在当时,就算放在当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