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0年前,一封神秘合同被送进北洋政府手里,法国要求在上面签字,北洋政府随手一签,当时没人在意,没想到百年后我国却赚翻了。

这封神秘合同里究竟写了什么?我国又是如何稳赚不赔的?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1925年神秘合同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神秘合同

1925年4月,北洋政府外交处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秘书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外交总长沈瑞麟的手里。

沈瑞麟外交经验丰富,举人出身,曾经在比利时公馆工作,先后到达过德国和奥地利。

按理说,没有什么信件能让沈瑞麟看不懂,可当他打开信件后,却逐渐皱起了眉头。

信件里有一封合同,名为“斯瓦尔巴条约”,落款是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很简单,法国希望北洋政府在上面签字,只要签完字,北极地区的一座小岛就归北洋政府管,也就是说,只需要签一个名字,就能成为北极小岛的新主人。

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可当时北洋政府势力单薄,馅饼无论如何也掉不到这里来。

因此,沈瑞麟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法国会送这样一份大礼给自己。

沈瑞麟拿不定主意,他带着信件立马出门,他要找北洋政府的掌权者商量。

这人就是段祺瑞,段祺瑞和沈瑞麟的反应不一样,看完信件,他没有犹豫,直接把信件扔到地上,甚至还想上去踩两脚,幸好沈瑞麟及时阻止,才保住了这张信件。

段祺瑞认为这一定是法国人的圈套,但沈瑞麟却不这样认为,他捡起地上的信件,再次仔细阅读了一遍。

这一次,沈瑞麟发现了一些新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提到的小岛叫做斯瓦尔巴,位于北冰洋上,主要归挪威管,但挪威并不是小岛的唯一主人,只要签约,谁都能当小岛的新主人。

除开北洋政府外,信中还提到,已经有不少国家签了字。

最早的是荷兰,1920年就签字成为小岛的新主人,再来是大不列颠,丹麦、美国、意大利、法国、瑞典、挪威紧随其后。

沈瑞麟收到信件的前几天,日本也在上面签了字。

如果这是圈套,不可能连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上当受骗,更关键的是,法国自己也在上面签了字。

这或许并不是法国的算计,而是一块真的馅饼,沈瑞麟想劝段祺瑞签字,但段祺瑞却死活不肯。

就在前不久,段祺瑞才在法国手里吃了大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战时期,我国出动了大量的人力,总共有30万劳工远渡重洋,去到其他协约国协助军事建设,幸运的是,中国成为了战胜的一方。

先前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也隐隐有了退款迹象,美国表示,会退还部分赔款,法国也承诺会退还赔款。

然而事实却是,美国将退款用来办学,疯狂在我国开设学校,企图从思想方面控制学生。

法国的做法更加可恶,战后法国经济萧条,法郎贬值,他们急需对外输出法郎,以此来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而这个输出国,就成了我国。

签下不平等条约时,我国赔的是真金白银,可段祺瑞收到的退款,却是39万法郎,折算成美金,只有7万块。

也就是说,法国利用段祺瑞,通过退款解决贬值问题,这一退就害苦了段祺瑞。

为此,段祺瑞一直不相信法国,当收到这份斯瓦尔巴条约时,段祺瑞是说什么也不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沈瑞麟眼光毒辣,他再三劝说,段祺瑞终于签字。

合同签下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直到今天,这份合同才发挥了极大效益,甚至一度让我国赚得盆满钵满。

这份神秘合同究竟有何作用?为什么说我国赚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巨大财富

一开始段祺瑞还不愿意签字,外交总长沈瑞麟苦口婆心,劝说了大半天,段祺瑞这才肯动手签字。

在沈瑞麟看来,合同中的斯瓦尔巴小岛虽然远在北冰洋,但只要一签字,我国就能成为小岛的主人之一。

更何况,许多欧美国家都签了字,一旦北洋政府签字,也就意味着将会国际看到,和欧美国家同起同坐。

不管怎么看,这份合同都是稳赚不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8月14日,段祺瑞成功签字,斯瓦尔巴小岛也成了我国所掌管的小岛之一。

段祺瑞经过劝说,自以为捡到了便宜,他来到大街上到处宣扬,说是自己为北洋政府赢回了一座小岛,可传到别人耳朵里,并没有引起半分重视。

理由很简单,欧美国家绝对不会让我国捡漏,在合同上签字的国家太多,截止1925年,就有51个国家签字,在众多发达国家中,我国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

法国之所以邀请段祺瑞签约,其实也是一个圈套。

斯瓦尔巴小岛本来就不大,在北极圈里并不起眼,岛屿占地6万多平方公里。

16世纪,一支荷兰探险队抵达斯瓦尔巴小岛,探险队本来是来这里歇脚的,但却偶然发现了小岛之下,隐藏着巨大的渔业资源。

这里生存着大量鲸鱼,由于人迹罕至,鲸鱼生活并未受到打扰,行动起来十分迟缓,当探险队尝试捕捉后,几乎没怎么努力就捕捉到了鲸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险队的成功,立马被其他国家注意到,自此之后,一直有不同国家的捕鱼船只前来。

这一时期,小岛还是一片无主之地,谁都能来抢夺资源,一来二去,各个国家竟然在小岛上标点,划分出了各自的势力。

尽管小岛资源多,但也经不住长时间的捕捞,到了20世纪,小岛渔业一度陷入困境。

这并没有让西方国家止步,捕捉不到鲸鱼,他们又盯上了小岛的矿产资源。

为了捞金,他们砍掉小岛上的植被,大量木材被砍伐,生活在这里的生物也遭到捕捉。

随着西方国家捞到的好处越来越多,小岛也产生了生态危机,曾经还是一块宝地,如今却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岛。

碰巧在这一时间,一战爆发,大部分国家参战,小岛这才有了喘息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战争结束,各国势力重回小岛时,他们才发现岛上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再加上北极圈的寒冷气候,要想继续开发,简直是难如登天。

眼看小岛不能继续开采,又没有人能管辖这座岛屿,1920年,国际社会作出决定,要为小岛寻找一位主人。

由于斯瓦尔巴小岛距离挪威最近,岛屿最终便被划给了挪威。当然,这并不是白送给挪威一座小岛,国际社会还附加了一些条件,那就是小岛不止一位主人,只要其他国家在条约上签字,都能进入小岛进行开采。

也就是说,挪威只是小岛名义上的主人,谁在条约上签字,谁就能随便来到小岛掠夺资源,并且不用经过挪威的审批,也不需要任何签证。

在巨大的诱惑下,法国、瑞典、荷兰率先签字,法国签完后,还主动邀请了北洋政府。

外交总长沈瑞麟思考一番,最终说服段祺瑞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祺瑞认为自己捡了便宜,可实际上签字的国家太多,大部分又是西方强国,有好处也轮不到北洋政府。

其次,北洋政府离小岛距离很远,按照当时我国的技术,是无法成功抵达小岛的。

要登陆小岛,就必须和西方国家合作,合作结束,受益的还是西方国家。

不管怎么看,都是西方国家赚,法国之所以邀请北洋政府,也只是因为之前用贬值的法郎退款,面子有些挂不住,再抛出一点小恩小惠,假装给北洋政府送了大礼。

从上述不难看出,北洋政府签订的条约并没有什么用,也没有人夸赞段祺瑞。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份合约过了一百年时间,才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这一次,直接让我国赚翻。

我国究竟赚到了什么?这份不起眼的合同有何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如今赚翻

1925年,段祺瑞签下合同后,并没有过多注意。

时间一久,这份合同便被人抛之脑后,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没有人记得曾签下过这份合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80年代,不少发达国家都沉迷于建设南北极科考站,我国也不例外,但无奈的是,在西方国家的制约下,我国很难抵达南北极。

反观西方国家,他们的飞机飞艇明目张胆地从北极上空飞过,而我国却很少登陆过北极。

1989年,我国的机会来了,我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南极建起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

紧接着,长城站也被纳入计划中。

可这两个考察站都建立在南极,还是在我国加入《南极条约》之后,才能获得考察机会。

对于北极的考察则少之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事情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这一年,北极进行了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其中有苏联、挪威、冰岛以及我国。

参加考察的是探险家高登义,在挪威大学教授的邀约下,高登义也来到了北极。

这还是我国第一次踏上北极的考察之路,为了欢迎我国,挪威交出了一份大礼:

那就是1925年段祺瑞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

条约长达十几页,高登义一一阅览,看完之后,他兴奋得简直要跳起来。

条约明确表示,我国能登上斯瓦尔巴小岛进行建设,却无需任何审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在北极动工的权利,随着《斯瓦尔巴条约》的展出,高登义意识到,我国完全能在斯瓦尔巴小岛上建立考察站,一旦建设完成,它将成为我国在北极的第一座考察站。

高登义没有犹豫,他立马把消息送回国内,随后在参观期间,高登义小心翼翼地记录着每处细节,他要为祖国带回最可靠的消息。

1999年,我国对北极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紧接着,“雪龙号”考察船出动。

到了2003年,我国终于摸清了北极的情况,这对我国科考来说是一大进步,可对比起西方国家来,却落后了一大截,我国在北极土地上甚至还没有一个落脚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追赶进度,我国必须立马进行考察站建设,动工期间,站名挑选也在实时进行。

这是北极的第一个考察站点,我国提出了30个备选名称,票选结果出来,“黄河站”获得了最多的支持。

2004年7月,黄河站修建完成,一座独属于我国的考察站屹立于北极。站点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小楼,混凝土结构,外表被刷成了大红色。

更重要的是,在二楼的5个小阁楼里,还设置了光学观测平台。

黄河站不远处,有其他7个国家的科考站,这代表着我国是全球第八个在斯瓦尔巴小岛上建站的国家。

建站之后,我国在这里观测到了太阳辐射、北极环流、以及其他生态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我国科学家还在黄河站捕捉到了极光。

在漆黑的夜空中,一道亮光划破天际,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百年前,段祺瑞所签下的那份神秘合约。

当初没人在意,合约也只是法国随意抛来的,没人能想到,一百年之后,这份不起眼的合约竟然能引领我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

只能说,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