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武学文圣拳与“三一国学文化观”(中华武学研究工程)

摘自《中华国学文化与大道武学文圣拳》第三章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大洪拳、义和拳等,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容万象,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是义和拳的源头,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挖掘整理民间武术以来,文圣拳得到非常大的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各项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威明远扬,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文圣拳具有深厚的哲理性,深受玄学文化的影响,河洛、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奇门等文化是其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深得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之精髓,集内、外家功夫之长,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它将技击、气功、哲学、文化、宗教、健身、艺术、养生等融为一体,拳理兼容万家,自成一家。它包含着“哲学,道德,修为,精神,宗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内涵,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内外兼修,性命双修,三教合一,万法归一,

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文圣拳武学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而成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魅力的拳系之一。文圣拳以其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大气磅礴,气吐宇内,巍然屹立,被誉为“中华武学之魂”、“中国武学文化的百科全书”。文圣拳武学是一部综合性的学问,它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武术的精髓和文化,即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独立性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宇宙哲学观——“道”,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即文圣拳武学的“三一国学文化观”。

(一)一个宇宙哲学观——“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指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华夏民族最高信仰是“道”。“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论”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道德经》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体描述。“道”,非指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宇宙的万物的始基。“大道”生成宇宙及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以百态存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的运动生灭都由“道”决定,这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于宇宙诞生过程而形成的宏观思考。道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形成的,在空虚混沌的“道”的世界中,其唯一所包涵的便是元气,元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化而生出天地万物。但“道”的运行并不是有意去生化万物,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因为道本身也遵循着“道”的法则运行,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道”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对中国哲学、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一切哲学、思想和文化,都涵盖在此一“道”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在“道”的演化之中,无为自化,应物变化。武术是一门文化,是蕴含丰富哲学文化内涵。武术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周易》和《老子》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的辩证观、五行八卦的哲学观等古典哲学思想是武术的思想渊源。古典哲学用“道”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源,中华武术汲取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古典哲学是武术文化之“母”。“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道”,“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是宇宙的终极规则。“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是“有”和“无”的结合,天地万物始终处于“有”与“无”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是“无”与“有”的统一。《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的规律和作用是无穷的。“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是循环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天、地、人、事、万物都归一于阴阳变化,衍生万物之道。“道”是存在,是必要条件,任何存在都不能离开“道”。道教《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明论述。《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人合一”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相互对应、相互联系。“道”又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它能主宰世界上一切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中国武术,门派众多,风格各异,精彩荟萃,但“天下武学是一家”,无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是同根同源,归根结底就是以武载道、以武入道、以武悟道、以武得道、以武证道、以武行道、武道合一、禅武合一,最终都是殊途同归。一个武者、武术家,必须是一个智者,要有哲学思想,如果没有智慧,永远会被人当作一介武夫。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核心是“道”。道家的全部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类生存法则、人生道德意蕴所在。思想道德教育应以道为起点,以道为指归。

武术的核心价值观是“道”,武术是“武道”与“武德”的统一。武术如果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导,那么功夫层次只能会停留在“术”的高度,不可能达到高的境界。严格意义上的武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含义。武术在民国期间称作“国术”,而被作为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然而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又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武术功夫并不是用来争强好胜,而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练拳知天命,拳中悟天地,练武先练心,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最终的修炼是“心”,悟的是“道”。在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对”道”的追求是我们哲学和文化的最高境界,而“术”次之。从“道”追求到“术”的追求,是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降维。武术具有规范的道德礼仪和“道”的境界观,能强身修身,能立德育人,又能增益智慧。中国传统武术除了实战技击之外,还特别强调对习武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武德武风教育、正义正气教育和对立统一哲学辩证法的思想文化教育。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可惜的是现代人们多重视“武”的作用,而忽视了“育”功能。武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但是传授实战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武术教育是培养尚武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民族素质不可缺失的教育手段。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为“道”,即“形而上者,谓之道”,武术的肢体运动为“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主宰,是“灵魂”;“器”是“道”的形质,是“型体”。强化武术文化“道”的属性,将武术文化上升到“道”的高度,让武术向高层次、高境界、“大文化”发展,对于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具有重要意义。道是一种高级智慧,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代又一代武术习练者只有将“道”作为追求高超技艺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华武术才能走入正途,才会充满动力、生机、活力和希望。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要“循道”而行,如果武术文化发展偏离了“道”,必将会流于“肤浅”、庸俗而误入歧途。中国武术无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最终目的是以武证道,而内家拳皈依到道家内丹术的性命修炼体系之中,它必然以修道得道作为最终目的。武术只是修道者们以武演道、以武证道的手段。武,“止戈为武”。武是停止干戈,消停战事的实力。德,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道德言行举止要求。“止戈为武”思想深受道家、墨家、兵家等文化影响,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在兵法上“止戈为武”是武术思想的最高境界。武术的自然规律表现为:“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可见深层次的武术不再追求好勇斗狠,抵御外敌,而是为了从中领悟“道”的精髓、知悉治理天下的道理,这也是武术当中所隐含的最重要的智慧所在。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道”文化的是内家拳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文圣拳、太极拳、武当拳术等。“道”,乃化生天地万物和儒释道三教的根源,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道”是武术思想和哲学的灵魂,深入探索研究武术中的“道”文化,对于转变人们对武术精髓的认识,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圣拳聚千山道炁,立万世功德;以一指开天,尽三生业缘。道之行,日复一日;道之德,年复一年;道之圣,无穷无尽。文圣拳不是一般的武术形态,它有深奥完善的修炼体系与代表性的思想、精神、信仰和文化,是中华武术中人文精神最为丰富的武学之一。它是天道之学,大道之学,它所承载的博大内涵方是其精髓。

文圣拳武学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兵医诸家学说,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氏春秋·下贤》:“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它通百家之术,以道家、释家、儒家、兵家、墨家、中医学等为基本理论基础,功夫修炼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人生哲理,对文圣拳武术理论和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文圣拳是一部古代马上作战的功夫,也是一部宗教修持功夫。它是由道家修炼静坐养生之法与冷兵器时代大将沙场征战中所使用器械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拳法集马战和步战之身法、步法、手法、技法特点之长,以及结合与敌厮杀中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冷兵器架式和实战技法,与人体肢体动作合二为一,使之自然和谐、完美的融入五步拳架之中。它用身体和谐的“语言”展示了文圣拳神功风貌和独特风格与魅力,包含了深奥的哲理、思想、文化和智慧,从中感悟传统文化中之“阴阳大道”、“天地大道”和“无极大道”。它的特点古朴自然,舒展大方,圆通浑厚,大道至简,简捷实用,中正和谐。文圣拳以通畅人体经脉,平衡人体气血脏腑,养练精气神聚合内劲能量为主,以锻炼筋骨皮和身法肢节外在协调的运动为辅,是一种即能养生健体,又能实战技击的优秀内功拳法。它强调实现三个平衡,即调整人自身五脏六腑机能的平衡,根本改善人体气血循环、平衡脏腑机能、疏通经络,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调整人与社会的平衡。它的训练在过去贯穿于民间宗教思想文化之中,并以民间宗教八卦教丹道修炼的思想指导武术训练的具体实施,形成独特的“道武合一”的“大道”文化。它与哲学、宗教、艺术、文学、天文学、兵学、美学、力学、中医学、养生学、社会学、伦理学、运动学、动力学、心理学、仿生学、历史学、神仙方术及星象、历法等学科理论密切相关,其理论互相贯穿渗透,文化含藏万象,拳理兼容万家,独成体系,自成一家,是一门中华武学经典的综合性学科,其内涵具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在中华武学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习练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文圣拳是一部中华传统武学的修炼大典,深藏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玄机,动极而静,静极生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变阴合而生出五行。九宫八卦包天地日月风云之妙,藏鬼神阴阳变换之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辩人事;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和合,对立统一,三才八卦神机玄妙,步咒摄斗鬼神存局,包藏天地之机,阴阳不测,变化无穷。“识的玄中玄,方知此中意”。文圣拳武学文化,即文武合场,以文统武,以武助文,文到武成,无极大道,天道之学,阴阳大法,五行大法,无为大法,不生不灭,无来无去,善法真如,真实之性。以天为法则,以德为品行,以道为根本。乃文乃武,一张一驰,一阴一阳,武道合一。中国传统的“道”论、“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文圣拳之中。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法阴阳,尚天地,依礼仪,通过自身的修炼,追求“道”的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此构成了武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它“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术炼养理论,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文圣拳“文修仁义礼智信,武练百折不屈身。”它以“道”为核心,以“德”为灵魂,主要内涵以“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八道”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文化为理论指导,以文圣拳“两论”(即: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圣拳华山论剑)为思想文化和主要功夫组织体系,文武合场,道法自然,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与道合同,八道合一,万法归一。得一道而通万道。文圣拳也是修行长生不老的功夫,是道家功夫的典型代表。《西游记》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短短百余字,却道尽了长生大道。所谓长生,不过是修心,养身的过程,心静则神聚,神聚则体健,体健则长生。

文圣拳是中华武术的“天地大道文化”、“先天大道之学”,

以河图络书为根源,以伏羲先天八卦基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先天之道,开天辟地,万物定序,周而复始。文圣拳以先天八卦为体,以中天、后天八卦为用,通自然天地宇宙大道。“道”是文圣拳武术思想和文化的灵魂,是其文化和精神的最高追求。文圣拳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同一性,成为中华武术中独具特色的武学文化,它必将以其丰富而深奥的思想文化引领和带动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我们对武术文化的全面研究,特别是从文圣拳“八道”文化研究,到武术与“道”的研究,树立了正确的中华武术理论指导思想,将文圣拳武学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提升了武术文化层次和在国学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华武术文化的进步,为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圣拳“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圆通武学,和谐共生,万法归一,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拳学思想在中华武学中大放异彩。文圣拳感悟为:练功日日走,功在卯和酉;春夏与秋冬,三伏和三九;要想练好功,必须起五更;坚持十年功,功夫分五层;欲速则不达,学习贵在恒;半年练拳架,招式悉分明;练功先练气,力从气中求;拳架与推手,两者都要有;击人如走路,手到身要拥;左右一边站,单臂克双功;击人不费力,费力艺不精;力在何时发,有意无意间;沾实而后用,力气重如山;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自丹田生,全力注掌心;掌心力从足,手法心相应;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起落于虚实,渐渐悟懂劲;三年求开展,一气贯灵通。运劲如抽丝,动作螺旋纹;两年调呼吸,自然入内清;练拳似临敌,搭手若无人;得机更得势,精益复求精;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文圣拳犹如苍茫之宇宙,玄奥无比,无边无际,非有圣贤之心难以探其奥,非至圣达奥、劳心苦思不能探其妙,又犹如浩瀚之海洋,它的奥秘需要用心去领悟和探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文圣拳是一部功力高深的内家武功,是道家、佛家、儒家、兵家、阴阳家等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由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与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的优秀拳法,其特点松沉自然,古朴稳健,刚柔相济,圆通浑厚,简捷实用,它以养生健身强身、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文圣拳将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圣地东岳泰山和道教圣地西岳华山的文化进一步融入文圣拳武学之中。佛、道、儒行之有别,相互渗透,三教归一,存乎一道。大道无道,顺其自然,归与一道矣。以道家为根本,兼辅儒、释,由道入佛,以佛入道,佛道双修,法力道成,性命双修,凡圣双修,三教归一,万法归一。文圣拳是一部大学文化,包罗万象,涵盖八方,大道至简,道法高深,其文武合场,以文场统领武场,以武场促进文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建立了以文圣拳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以文圣拳华山论剑为主要功夫体系,同时与文圣拳的文场和武场文化相结合的武学文化,进一步完善了文圣拳思想文化体系,从而使文圣拳武学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经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文圣拳文场和武场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圣拳人文精神、宗教修持、圣贤文化、武德修养和民族气节,形成了中华武林中独具特色的武学文化体系,这样的武学文化体系在中华武林中是极为宝贵的。文圣拳泰山论道、华山论剑活动是寻根问道之旅,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对华夏古老文明的崇拜和礼赞,使这部古老拳法的内存精神得到了凝练和升华。

文圣拳是一部超越任何宗教思想文化的大智慧,它是一条能够求道、悟道、修正自身、了脱生死、彻悟人生、超凡入圣的修炼佛、道之路,是身、心、法、语、意等各方面全面投入求证悟道的智慧宝典,也是习练者入世修行的根本大法。它与玄学、气功、生命科学密切联系,追求天道之真理,探索宇宙天地自然大道。“天动地静周流转,配合人体都一般”,修炼要求清静无为,正己修心,积善去恶,心地坦荡,身性纯洁,无为而无不为。文圣拳修炼内丹是天造地设的“大道”,亦即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之道。道教的步天纲、踏地府、符箓、咒术、印法等对文圣拳修炼具有重要影响,具天罡正气,解封万年之法印,即所谓“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将内炼精气神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它的武功秘笈为古传“太阳真经”,亦即“阴阳大法”、“五行大法”、“无字天书”。道教的符箓、咒术、印法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进而悟道文圣拳文武场功夫之特殊内涵所在。“一阴一阳道无穷,大道金丹龟息功;吐故纳新无为法,八万四千不离宗;炼精化气长久视,性命双修造化灵;天地人间真妙诀,万法归一朝上清”(卢飞宏,《万法归一》,2019年10月4日)。文圣拳是一种非常特殊和典型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民族运动形式,其武功架式科学合理,其精、气、神、意、力的修炼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浓缩了中华武功拳术之精华,天道自然,无蹿蹦跳跃高难度动作,老少皆宜,易学易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它用意念统领全身,意纳穴窍,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它的动作徐缓舒畅,连绵不断,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有如“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常练此拳可平衡阴阳,内壮肺腑,外强筋骨,畅通经络,祛病健身,力大身灵,益寿延年。它在注重健身、强身、防身、养生的功能外,同时将人的精神、品德的自我修养作为修炼武学的最高境界,通过武功上的修为达到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升华。文圣拳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内含阴阳五行八卦,崇尚自然、清静与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长生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同时把拳术的螺旋缠丝运动、力学杠杆原理、对称平衡运动以及弧形运动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医学经络理论相结合,有效的强化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经络运行系统、消化沁尿系统等各系统不断运行的过程,发挥和激发人体最大潜能,以达到练气、增力、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和技击的效能。文圣拳的养生功能源自于道家的养生理论,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为基本修炼路径。注重“气”的练养,使既能强身,又能御敌,又能养生,便成为文圣拳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功,不仅表现在技击威力上,而且表现在强身延寿的特点上。

文圣拳头趟架是二趟架与器械功夫的基础,其古谱充分展示了古代马上征战功夫之特点,沿用了马上使用大枪、大刀、硬弓等架势名称。即:1、上场,2、怀中抱月,3、出手,4、野马分鬃,5、左抄手,6、右列马,7、反拨,8、左列马式,9、按寸定步,10、磐肘,11、上列马式,12、摺锤,13、滚捶,14、进步守锤,15、下威捶,16、打威捶,17、撕威捶,18、托抢式,19、抽枪式,20、创枪式,21、挎肘预临步,22、左抄手,23、右列马,24、反拨,25、上列马式,26、按寸定步,27、磐肘,28、上列马式,29、拉弓,30、回弓,31、顺肩捶,32、上举捶,33、下小掌,34、上大掌,35、按寸定步,36、磐肘,37、上列马式,38、乌龙摆尾,39、右抄手,40、上大掌,41、迎面捶,42、提膝捶,43、转身下捶,44、趟捶,45、按寸定步,46、磐肘,47、上列马式,48、托刀,49、劈刀,50、杀刀,51、转身十字架,52、转身劈刀,53、怀中抱月,54、下场。该拳法由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有各种静功以及五部内功心法,武功有头趟架,二趟架以及双人对练,三人对练套路等,器械套路主要有六合大枪、跃步齐枪、文圣关公大刀,文圣剑以及双刀、九节钢鞭等。文圣拳头趟架、二趟架,都有二人及三人一起对练套路,这种一人对一人或同时与二人对打的特点,在中华传统武术上是非常少见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文圣拳对练项目称为“二人托打”或“三人托打”。由于历史传承原因,其托打功夫在各主要传承地都有所传承,但以梁山县韩垓镇五里堡文圣拳比较全面保存和传承下来。

文圣拳头趟架(活步架)歌诀(王安林):体松中正意内含,左腾右转两侧闪,骑马步型桩架稳,腕坐指舒劲自然;五指伸张扇形掌,捶心内含指外展,入位定势如临渊,刨根夺位分寸严;盘立双肘加扇肘,立矩三角方稳健,间架构织集合力,球曲切线无棱尖;五掌五肘与五捶,阴阳五行属内涵;迈步似箭手如风,落地生根意为先;三尖六合一线牵,守中用中妙无边;吞肩转袖缠丝劲,虚实转换劲连绵;攻防合一闪即打,上引下击左右钻;沾黏连随挤跟靠,不顶不丢顺势变;上下相争过肩劲,大打小打攻连环;巧学品劲与发劲,苦练拳架敢登攀;琢磨阴阳识变化,身意合一文圣拳。

文圣拳头趟架(实步架)歌诀(张丽光):一、顶盔冠甲;顶盔冠甲第一式,千斤拔顶莫忘记。混元未动神意现,顶天立地圣门见。二、上场;上场一式似千斤,上前挪动似拔根。上有泰山来压顶,下有千斤往后领。三、出手式;出手一式显神奇,双掌互动阴阳力。后抽好比蚕吐丝,前出发力把人飞。四、活肩式;活肩动作小更微,肩井双穴把气催。若要旁人看出动,劝君此式不要用。五、出头手式;出头手式亦非手,上盘一招三式有。更奇上下连环冲,攻中有防防亦攻。六、定式(按寸定步);按寸定步踏九宫,宫宫平衡腹中撑。一式张满五弓迹,每弓都含神仙意。七、抽肩调肘;抽肩调肘此式强,不但能攻亦能防。主动进攻连环力,被动防化更神奇。八、卷捶下斩;卷捶下斩两面式,前斩肚脐后卷敌。一招两动同时攻,此式防守莫放松。九、搂手滚肩捶;搂手一式有两动,下斩上挑在式中。滚肩一捶腰带身,犹如转身背千斤。十、下威捶;下威捶属准备式,阴阳虚实在此式。此式内动亦属阴,混元波起方属真。十一、打威捶;打威捶似火烧身,意气并联才属真。前打后拉连环用,手脚并到方成功。十二、抽托撞枪;抽托撞枪一式三,有攻有防有后先。抽托本就把敌拿,后加撞枪把人发。十三、出头手;出头手式亦非手,上盘一招三式有。更奇上下连环冲,攻中有防防亦攻。十四、定式(按寸定步);按寸定步踏九宫,宫宫平衡腹中撑。一式张满五弓迹,每弓都含神仙意。十五、抽肩调肘;抽肩调肘此式强,不但能攻亦能防。主动进攻连环力,被动防化更神奇。十六、叠弓;此式好比搬石弓,双肩含劲勿放松。弓中又含击敌意,先搭后合要切记。十七、马步拉弓;马步拉弓式要强,开中又含攻中防。内气运行下盘刚,阴阳开合人难挡。十八、抖弓;抖弓攻击抖弓防,双肩双臂双手掌。抖弓须防肋中弱,下盘不变亦开阔。十九、并步通天捶;通天捶式分上下,下防上攻敌难架。上打咽喉下护阴,留下中门引敌侵。二十、孤树盘根;此式又名千斤坠,十人看了八人会。但要悟出式中理,此招亦能把人欺。二十一、上大掌;上大掌式两侧用,阴阳高低整体动。掌上前撑击咽喉,拳下防守在肋中。二十二、定式(按寸定步);按寸定步踏九宫,宫宫平衡腹中撑。一式张满五弓迹,每弓都含神仙意。二十三、抽肩调肘;抽肩调肘此式强,不但能攻亦能防。主动进攻连环力,被动防化更神奇。二十四、捆肩式;捆肩本属防中攻,保护肋心攻腹中。趟步练用要分开,更得用时提起来。二十五、提膝捶;提膝捶式单腿立,手脚并用把人击。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门手掌击敌心。二十六、独立挎掌;独立挎掌本独立,掌拳距离为四指。掌揽敌人拳击胸,下有提膝打阴中。二十七、马步趟捶;此式好比湍水流,脚踏中门把敌攻。双臂同时两开肩,定式背弓赛神仙。二十八、定式(按寸定步);按寸定步踏九宫,宫宫平衡腹中撑。一式张满五弓迹,每弓都含神仙意。二十九、抽肩调肘;抽肩调肘此式强,不但能攻亦能防。主动进攻连环力,被动防化更神奇。三十式、马步托刀;马步托刀力达梢,下盘立稳不能摇。双臂拖起千斤力,呼吸之间显神奇。三十一、转身劈刀;此式亦属两面用,转身击打更有用。双手劈刀前后换,下盘扫地敌难范。三十二、并步托刀;并步托刀静中动,并步托刀似压顶。含胸拔背头上领,神意内气身中应。三十三、提膝下斩手;双手下斩臂不弯,腕中撑筋往下斩。提膝击打敌中间,下势防守腿中臁。三十四、并步上挑手;并步上挑腿蹬地,两臂双弓心中记。一记弓满形不变,二记肩撑肩井陷。三十五、袖领外撑;袖领外撑筋外凸,旁人外观不在乎。肩撑腕领指上扬,此式练好更刚强。三十六、下场收势;下场之时莫要慌,三口真气体内装。收势亦含技击意,下场谢师莫忘记。

文圣拳是一种优秀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思想,它“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独具汉民族文化特色。强调文场在功夫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从实际意义上说,“文圣拳”作为一种拳法名称,它不能全面涵盖其文化与精神内涵。历史上文圣功,是一个完整的道家功夫的修炼体系,而作为武场部分的拳法只是其外在皮毛而已,即所谓“架子皮”。文圣拳拳势只是外在表现形式,拳架是个“壳”,是“皮”,是外在;它所承载的文理内功才是其精髓,即文场文功,是内在。内在决定外在,无形决定有形。文圣拳在身法讲究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要求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迈步如行犁,落脚如楔钉。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眼法:以目注目,以审敌势;身法:起横落顺,着重掌握重心,不失平衡;步法:近低退高,轻灵稳固。战术上,善于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兼用,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拳谚云“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演练套路时强调一气呵成,在外要求肩与跨、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在内要求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做到周身浑圆、内外一体,拳打一线。动静、呼吸、运气用气皆有其独到之处。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乎技,尽在一呼吸。呼吸者气也,动静者心也,心一动而气一吸,则无力而势虚也。然静要专一,动要精神,吸必紧急,呼必怒发。心为元帅,气为先行,目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则动静失宜,呼吸倒置,阵必失也。眼位要明,视之不要恍惚,则目之所注,志必至也,志之所至,气必发也。心一动而百体从命,振其精神,扬其武威,动静呼吸之间,而接法取法尽纳于一气之中也。经常练习文圣拳,攻可以制敌,防可以护身,可起到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提高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它是一部玄学奥妙高深的文化,意理深奥动作简单却难学难懂,要求千学万练天数思考,学练规律为一年二行家,三年四年是篱笆,五年六年不会练之过程。又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之说,故“文圣功”,亦被称为“文圣洗髓功”。“有形的有相皆有假,无形无相方为高”,“有意似无意,无意有真意”。练习者有的穷其一生也不能探其奥妙,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有清静修行、潜心研习,才能有所体悟,可以达到高的境界。《黄帝内经》《阴符经》《清静经》等道家经典对文圣拳修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静是修行之根。清静心经曰: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清风徐来,心神安宁。习练文圣拳可以使习练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使人脱胎换骨、由凡转圣,可以升华崇高的信仰与灵魂,可以铸造崇高人文精神。

道家哲学思想在文圣拳武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清静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天道承负、内外双修、性命双修的思想和文化,是文圣拳修炼养生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习拳明理,修心炼身,调和阴阳,开悟智慧,培养习练者灵感思维的能力,即“炼体炼技炼心,修身修心修行”,通过内外修炼,领悟圣功玄妙大道,以开发智慧和激发人体潜能。文圣功修行要怀圣贤之心,以圣贤之心悟道求法,修身以正,修正向善,存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焚香磕头以清净身心,虔诚其心,不生妄心,心怀慈悲,消灾免难,道济天下,普度众生。内丹修持于明清时期基本是所有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达到宗教理想境界如佛教成佛、道教成仙的必由途径,它对文圣拳的文功修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圣拳武学是国家重要的非遗武术基础研究项目,其研究构建了“三大传统文化体系”,即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以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三个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学思想文化,这对于中国其它武术流派与拳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圣拳拳理兼容万家,大道至简,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息缩影,深受齐鲁文化熏陶和滋养,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浸染,汇聚了华夏文明之精华,其内涵几乎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集中国武学文化之大成,其博大精深堪称“天下武功之母”。它在中华武林中独具魅力,饱经沧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具有莲花与梅花的高贵品格和精神,体现了其刚健与质朴、高洁与坚贞、不争与肃杀之美,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活化石”。尊师重道,武脉传承,大道之行,德行天下,领悟文圣拳神功奥秘,便能通晓天下武功之学。文圣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迁衍流变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将文圣拳武学上升到哲学、思想、精神、信仰和文化的高度,从而也使中国武学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圣拳武学必将会影响和引领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开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二)一个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

山东济宁是中华文化重地,不仅拥有年代久远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还有在民间生命力强大的武术文化。济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圣地,自古就有中国“运河之都”、“武术之乡”之美誉。这里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人杰地灵,既沐圣人教化之风,又兼有豪爽侠义的山东大汉品性,豪爽、忠义、任侠、大气之好汉英雄情节深深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养成了该地区民众习武防身的习俗,这为中华武术在鲁西南地区的产生与发展铺垫了地理温床,展现了浩瀚的古老东方武术文化魅力。历史上在这片神奇广袤的土地,出现了众多有着重要影响的武术门派,文圣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深受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熏陶和滋养,汲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先哲的思想,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苍桑和嬗变而不曾中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顽强发展,显示着武学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特有的拳学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它同古运河文化相融合,并与古运河文化一同发展成长,成为济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圣拳凝聚了中华民族先人高度智慧和文化,有着丰富的易学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修炼者思想、精神、文化、品质、修养都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鲁西南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这片艰难养育我们先辈的山川大地上,蕴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圣拳武学,历代习练者忠信仁义,侠义四方,遍布运河两岸,威震八方,使之汇成了中华文圣拳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文圣拳充分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思想精髓;道教的道法自然,清修静练,佛教的明心见性,般若智慧,儒家的内省自修,以德立人,融儒释道三教思想文化于一身,形成了丰富的武学文化内涵。功法讲究“天人合一”,古朴自然,究本求原,阴阳互变,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它以“道”为最高信仰和追求,“文武双修”、“性命双修”的功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学修炼体系。文圣拳强调“道法自然”,“至简至易”、“文武双修”、“以德立人”等武学要义,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文居内而武彰外”、“以文治武,以武载文,文武合一,武道合一”,以及儒、释、道、墨、兵、医综合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独具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圣拳学五大特点是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五大内功要素是《松静》、《呼吸》、《用意》、《穴窍》、《内劲》;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几个世纪震惊朝野的武林绝学,在中国民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历史进步和促进中华武术向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圣拳是源于孔孟之乡的武术,在山东济宁、菏泽、河北的南部、江苏的北部、河南西北部,安徽的北部等广大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它集中体现了炎黄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圣贤文化、泰山文化、东夷文化、古运河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它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优秀民族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结晶的重要体现。作为文圣拳发源地和传承地的济宁是东夷文化、炎黄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等皆出生于此,文化灿烂辉煌,从而使文圣拳深受华夏文明的滋养,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济宁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历史上南北物资的融汇给鲁西南地区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积淀了丰富的中华运河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为文圣拳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有力地促进了在运河流域的传承与发展。文圣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马上征战功夫”逐步到“五步神拳”“文圣功”的演变,从“马上实战功夫”到“地上步战功夫”的变化与融合,从其实步架(过去称“死步架子”)到活步架的变化,以及从武林功夫到中国民间宗教功法与中华武学修炼大典的形成。文圣拳传承发展,历久弥新,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沙场征战的检验,是真正“古战场之拳”、“将门之拳”、“宗门之拳”,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拥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系统,也是思想之拳、哲学之拳、文化之拳、精神之拳、艺术之拳。文圣拳集中国武术中“马战”与“步战”功夫之精华,同时具有“马战”与“步战”功夫之特点,有“有马没马,爷们儿照打”称谓,也体现了战场搏杀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文圣拳内容丰富、拳打一条线、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且可健身、防身,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妇孺、老幼、男女皆可依据自身喜好、身体条件、价值诉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内容练习。五步之距可以练拳,一步之内可以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短打于卧牛之地,长击于五步之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中,隐匿民间,生生不息,传承八方,顽强发展。在风起云涌的“反清复明”与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中,功震武林,震惊朝野,走过了可歌可泣、沧桑、悲壮、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文圣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部经典性的武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儒释道三教合一包容和谐的思想,蕴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是文圣拳武学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石。儒、释、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教融合的格局及学术内涵,铸成了中华文化之根本,它对中国武术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武学发展影响深远。文圣拳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武学文化是建立在历史上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基础上,浸染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之中,汲取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内涵。主要经典有集儒、释、道三教文化内容为一体的《根源经》、《五女传道书宝卷》、《八卦八书歌》、《禀圣如来》、《锦囊神仙论》、《八卦图》和《六甲天元》等。其中《五女传道书宝卷》和《八卦八书歌》是八卦教的主要创教经书。它将道家修炼内丹思想作为修持的最根本要求,内容主是气功内丹修炼的方法和要求,阐明宗教教义理论,以及道德礼仪教化等。它是讲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的传教经书,其传教经典被明清时期的其他民间宗教广泛采用和传播。文圣拳大道经典是历代古圣先贤、先师前辈修炼智慧的结果,是明心见性的正知、正见、正觉、正悟。文圣拳功法体系与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养生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中国传统气功中的内脏导引术范畴,是一种古老的养生运动。文圣拳除了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外,它也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养生健身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手段,可以疏通人体经络,调节脏腑机能,改善人们的不良心理状态,保证人体气血畅通,达到强健机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八段锦八个基本动作,口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这八个招式与头趟架的招式大同小异,有异工同曲之妙。文圣拳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包容万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推动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炳彪史册,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沧桑而辉煌的一页。挖掘中华武术的独特内涵,是以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的前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圣拳武术大文化观”,进一步将这部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的处世和哲学基础,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三家既相互竞争,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三家的文化可以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精神,丰富思想文化世界。文圣拳作为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与道家、释家、儒家和密宗等有密切的关系,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文圣拳根基于圣贤故里,运河两岸,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对文圣拳武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圣拳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习练者的血脉精神,其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了文圣拳精神文化坚强的内核。文圣拳重视“礼”的教育,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为文圣拳门人所遵循的思想规范,即“脚不踏是非之地,眼不观花红柳绿,手不取不义之财,口不传他人是非,耳不听闲言碎语。”

武术的思想揉入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儒家、释家、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文化和思想,这些是武术多元化文化观的重要体现。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神学等信仰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信仰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和生命力。三教合一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本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多元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空无”等凝聚而形成了三教合一文化,它的包容、和谐、发展的思想,超越了儒释道三家各自思想和文化的局限性,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和文化。三教合一思想是东方文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周易》的释义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华“和合”文化的显著特性就是共存并处,融会贯通;,圆融三教的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三个维度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广泛被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所接纳,它为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注入了“活”的灵魂,促进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在武学上广泛的被中国民间宗教武术所传承下来。以三教合一信仰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间沃土,在中国武术中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文圣拳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杰出代表,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华武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文化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内涵上有极大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厚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它包容厚德之特征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拳法理论和完善的功法体系,以及在“反清复明”农民起义和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它在中国武术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民间宗教一般多在农民和城市平民阶层中流传,有一定的群众性,而且与武术有密切联系。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结合,极大地促进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明清代秘密教门十分兴盛,如白莲教、罗教、弘阳教、黄天教、大乘教、八卦教、天理教、收圆教等在底层社会流行。白莲教是元明清三代流传的民间宗教。南宋时,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昭)在净土宗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基本信徒有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和流民,也有胥吏、差役和下层知识分子。因其流传很广,故元明清三代常被利用发动农民起义。明清时虽遭严禁,但仍在民间秘密流传。白莲教兴盛于元明,至清初衰落。清政府一些奏折中,以及后来一些国内外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亦将八卦教称之为“白莲教”。教徒间常相互传习武术。弘阳教又名红阳教、混元教、源沌教,明代后期的民间宗教,山西人高阳创立,《弘阳苦功悟道经》。最初流传于直隶,后扩大到东北、华北一些地区。八卦教与白莲教有密切关系,后改称清水教、天理教、圣贤道等众多名称。按九宫八卦分、九杆十八枝为组织体系。该教主张反清复明,如捻军与八卦教也有密切关系,义和团更以八卦编制为战斗队伍。传习武术是八卦教的主要活动内容,教徒冯克善是精于拳术、枪法的武术家。历史上清朝二百多年的时间,几乎每一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农民起义和反抗运动,都与八卦教有密切的关系。闻香教是明万历年间活跃于北方的民间宗教,该教组织武术集团“棒棰会”,天启二年曾发动武装起义。黄天教称皇天教、黄天道。直隶万全膳房堡李宾所创。以普渡众生为己任。自称普明佛转世。著有《普明如来无为义宝卷》等。其内容着重于阴阳、日月、丹药、铅汞、调息、长生等。这些民间宗教结社不仅推动了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广泛结合。如八卦教支派清水教首领王伦在乾隆年间的起义。史称其“清水邪教,运气治病,教拳勇,往来山东,号召无赖亡命。”(《清鉴经·高宗》)嘉庆初年,山东冠县道士张洛焦入八卦教分支离卦教,学习“金钟罩”术,张洛焦学习“用药薰洗,吃符运气,学会不怕刀剑”(《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陕西巡抚勋奏)。道教与密宗修持对一些中国民间宗教武术有着重要影响,如道教葛洪《抱朴子》、佛教《密宗秘法》等。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又如金代初叶全真道又称全真派,教祖王重阳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再如佛教密宗的身、法、意、咒语等,“三密相应,受之于心,持之于身”。这些经典将老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教的“戒、定、慧”贯彻于宗教武术修持之中。

中国民间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氛围,包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果报思想,以及道教的修炼方术文化等,它与社会所谓“正统”宗教一样发挥着社会整合、心理调适、伦理教化、社会交往的功能。明清时期对武术发生直接影响的宗教多为民间宗教,其时民间宗教的秘密结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它们是具有宗教色彩和礼仪规范,从事特殊社会活动的秘密团体。民间宗教组织大都借助武术来宣传教义,多以结盟、传教、习武、行医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凝聚人心,从而也促进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近代武术的大发展,是从八卦教、义和拳等民间宗教组织秘密结社发展起来的,出现了大批各种武术派系,以人或者人格化的神为偶像,以某种信仰和养生术结合,将神符和拳术结合起来,使众多传统武术带有宗教色彩,充满了神话的祖师爷偶像,以及仪式和清规戒律等。民间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上承载武术发展的秘密结社组织,其习拳练武活动也往往与宗教结社相结合,历史上很多信仰民间宗教的拳师和武术习练者以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反清斗争运动,有效地促成了拳会与教门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武术的交流与发展。以民间宗教思想为信仰的众多武术拳种和门派作为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明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思想深刻影响着武术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的研究,从文圣拳多元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与中华武术思想文化主要特征,(即: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以儒释道与三教合一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理论指导,以墨家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古典中医理论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根本,以兵学文化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灵魂。)以及文圣拳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的研究(即: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与完善中国武术思想文化休系,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与中国现代社会多元一体文化,文圣拳多元文化观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等多方面阐述了文圣拳武学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文圣拳武术的本质、思想、规律和内涵,使文圣拳武学研究走到了中华武学的前列,也将中华武学文化推向了崭新的高度。特别是120余万字的《文圣拳三部曲》著作相继出版发行,进一步提升了文圣拳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

士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士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发展史中所凝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思想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信仰,是东方智慧的集中代表,它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孕育的出来的士文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一代代的士塑造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根本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当今社会中,做一名士应该成为每一位习武者人格尊严和精神追求的崇高目标。

士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士的精神和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也成为文圣拳武学的重要精神文化内涵。文圣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精神,具有很高的道德规范要求。历代传承者都以“士”的品质和精神要求自己,重承诺,尚正义,讲仁义,侠肝义胆,勇于担当,敢于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名人轶事颇多,在中华武林中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众多五步架(文圣拳)弟子,抛头颅,洒热血,积极投身革命,为打击侵略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沛县师寨魏堂五步架弟子魏承知曾任中共丰县县大队第四分队队长,当时丰县县委在欢口镇刘桥村召开抗战工作会议,由于情报泄露,主会场被日军包围。在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的情况下,魏承知和魏承相两人凭着高超的五步架功夫和县大队其它同志一起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搏斗。由于敌众我寡,魏承知和魏承相为掩护同志们突围,主动引开敌人,鬼子紧紧盯着不放,魏承知手握大刀越杀越猛,接连杀死了三名鬼子,并砍伤鬼子数名,为同志们安全转移创建了有利条件。最后魏成知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英勇不屈,凶残的日军用刀割下了他的头颅,魏承知就这样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光荣牺牲,解放后魏承知被丰县县委追任为革命烈士。一起参加战斗的魏承相,在厮杀中被鬼子坦克从身上轧过去,由于他的内功深厚、身体强健,当时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鬼子认为他已死去。等鬼子撤离后,魏承相被群众救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回家慢慢调养后,身体恢复元气,又重返组织继续参加抗日战争。魏承知和魏承相是众多五步架弟子在抗日战争时期抵御侵略的代表,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武士的精神,他们面对强敌毫无畏惧的大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激励文圣拳弟子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奠定阶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士志于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崇武尚德,推崇“道”与“德”的统一。“士”重承诺,尚气节,讲仁义、知廉耻,行大义。士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在于人讲立身之道,在于国论治国之道。士有风骨、有尊严、有气节、有精神,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士有独立人格与高尚操守,对民族、对国家忠心不二,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义为忠,舍生取义。士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为天下计,重名节,轻生死,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殉道主义的精神,为后世敬仰。战国的荆轲刺秦王,秦末的田横五百士蹈海赴死,都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这种精神也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而士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文化之一,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传统,尚武精神历来为中华先民所推崇。春秋战国是尚武的时代,诸子百家群星璀璨,倡导在朝胸怀天下,安民强兵,锐意进取;在野则轻生死,重大义,知廉耻。东周时期,尚武精神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是由征战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引发的,表达的是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对武勇的崇拜和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体现的是人们自尊自强、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它的实质是自强不息、敢于亮剑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当时的贵族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人义士遍地;侠人义士们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当时的社会推崇的是仁、勇、义、信等价值取向,推崇富于进取和创造力的尚武精神,从而也促进形成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武士源自于中国古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特殊阶层,他们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追寻他们超拔豪迈、慷慨悲歌的一生,缅怀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国家的利益不惜以命相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祭奠他们为了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原则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武术人乃至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舍生取义”、侠义情怀,这是先秦武士道之精华;敢于以身殉道是华夏武士的永存符号。

中国古代社会侠义精神是一种东方的“骑士文化”,是中国古代士文化的重要代表,“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也”。历史上的侠士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道义,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刚烈质朴,一言九鼎,敢于担当,恩仇必报,赴火蹈刃,舍己为人,轻生重义,舍生忘死等这些侠义传统道德观念,已在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宝贵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侠士对中华民族产生过一定影响,在熔铸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维护公平正义、以武行侠的侠义之士层出不穷。中国的侠士捍卫的是人世的公理和道义,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可以为了道义和公理不惜一死。侠义精神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不过现实中国这种侠士精神早已被历史所阉割,尚武精神和侠义精神的失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悲哀的一面。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侠义精神的回归,重新唤醒这种民族心灵深处精神的良知,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侠义精神的知觉,让民族和国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意识得到弘扬。如果有一天,侠义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崇尚的主流,并能身体力行,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翻开崭新的篇章。

中国武士传统和武士道精神,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武士之风逐渐衰弱,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土壤。中国武士精神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武术中的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其精髓是“武士道”,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与发展的代表力量。虽然武士作为历史上一个社会阶层早已消失,其风骨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武士的精神仍然对后世产生着重大影响。武士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代代相传,永久地传承下去。“华夏民族武士风,逐鹿天下逞英雄;勇武忠信行大道,舍生忘死为众生。恪守天理第一要,文武相济显神能;不畏强暴匡正义,仁者无敌万古名。”(卢飞宏《武士颂》,2019年8月2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尚武精神和信仰,是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巨大信仰和力量。武士的精神曾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但武士的文化长期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被忽略和漠视,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无人问津“盲区”。在当前我们整个社会中,在舆论宣传、影视、学术研究等方面仍然将习武之人停留在“武夫”和“武人”的层面上,人们对习武之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轻视”,缺乏对武术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颓废”与“堕落”。中国习武者要有“武”的技能,士大夫的担当精神,要承担起振兴中国武术的责任。武士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主体,成为一名武士应该是习武之人的最高荣誉。

武术精神表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缺少了尚武精神,在社会层面便会呈现出一种病态。提倡尚武精神绝不是意味着“重武轻文”,也决不是让人好勇斗狠,更不是穷兵黩武,而是让尚武精神唤起民族的血性。崇文尚武,文武并重,方为正途;但不尚武,“文”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其身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是除暴安良、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意志和品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一个民族有没有尚武精神,将会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命运。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民族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凝聚、兴旺和发达起到比物质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士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价值和思想代表。

(公元2020年5月24日,庚子年,闰四月初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曾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公安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刑侦科长、刑警大队教导员、队长与政法委领导等。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