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原本叫黄安县,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黄字,因而被赐名为“红安县”。

这个县城了不得!全县不过48万人,就有14万人投身革命、为国捐躯,出了两位国家主席、223位将军,上将9名、中将12名。

一个小小的县,是如何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他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凭什么被评上第一将军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安县有一面烈士纪念墙,上面的数字特别震撼人心,记载着14万英雄的牺牲,但留下名字的只有2万多人,剩下的十二万尸骨无存。

毫不夸张地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满是英雄的忠骨。每三名红军战士中,就有1名是红安人,每牺牲四名红军英雄,就有1名出生于红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之所以全县皆是英雄汉,最大的原因之一,可能还是当时红安县偏僻、落后,经济跟不上,大家普遍太穷了,生活太苦了,只有革命一条出路。

就如秦基伟上将,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不到10岁就开始下地干活,耕地耙地、插秧施肥,样样都会。

生活的苦还不是最难熬的,最可怕的是亲人毫无征兆的离世,秦基伟还小的时候,母亲刚去世,父亲、伯父也接连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基伟

后来,哥哥病逝,姐姐出嫁,短短三年时间,一晃眼家里只剩下秦基伟一人。他觉得,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往后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他也不怕,死亡的恐惧他早已尝了数遍。

1927年,黄安爆发了农民运动,已无后顾之忧的秦基伟决心要参加义勇军,邻里都劝他三思而后行,想想自己到底行不行。

秦基伟拍着桌子说:“我就是不怕死,我就是要和穷人一起闹革命。”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选择,其结局都是死,比起被饿死,何不如带着满腔热血,赌一次未来,这样就算死,也死得有意义,不枉此生。

而早在四年前,黄安就出了第一位革命先锋董必武,他集结各路好汉,在武汉中学成立了黄安工作组。

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黄安人发动革命,1927年11月13日,3万多黄麻农民揭竿而起,吹响了黄麻起义的号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必武

秦基伟意识到机会来了,立马扛起一杆红缨枪,跟着声势浩大的大部队,挺进黄安城。

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努力下,黄安县城被攻克,黄安农民取得绝对胜利,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当然,可别小看这么一个农民运动,它可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而且,它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意义非凡。

正因为有了黄安的反抗,党才能在大别山顺利领导多次起义,一举打通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北三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才应运而生。

党顺势以黄安七里坪为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主力红军达4.5万人,规模直逼江西中央苏区第一大红色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