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振鸣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西医是从清末进入中国的,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主要特征。五四时期新旧思潮冲突激烈,中医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以至于1929年曾发生过由政府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至今,中医科学化的道路上,中国究竟走出了多远?近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究中草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也许会成为中医药科学进程中一个有力的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少年时经常光顾的药店

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的治疗,这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离家求学后,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先进的医学,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鲁迅留学日本时也学习的是西医,立志“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对中医持一种怀疑态度,认为“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

鲁迅曾经讲述过一位绍兴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这位“名医”的名字叫姚芝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的江湖郎中

鲁迅的父亲最早的病象是狂吐血,据中医“医者意也”的学说,相传陈墨可以止血,于是家人就研了许多墨汁给他喝,那自然是不能治病的。姚芝仙给鲁迅的父亲看了整整两年的病也没有治好。他开的药方中有许多奇怪的“药引”,比如: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等等。治不好病,他就给推荐了另一位叫何廉臣的名医。何廉臣使用的药引又有不同,有“蟋蟀一对”,旁边注着小字:“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还有“平地木十株”。光找这药引,让鲁迅费了很大的功夫。还有一种叫“败鼓皮丸”,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的,鲁迅的父亲当时全身水肿,又名鼓胀,用那药的道理就是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可以克服鼓胀。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鲁迅的父亲终于未能康复,却在“名医”手下去世了。这件事对鲁迅刺激很大,从此就再不相信中医了,因为他确实经历过中医给他心灵带来的伤害。

鲁迅还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倘能推而广之,怨声一定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医学的方向。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