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岳峰 刘丽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三伏天气的到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中医医院提前启动三伏贴活动,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图为福泉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将制作三伏贴的药粉加入药浆揉搓成团。 黄 欢摄(人民视觉)

不久前,《中医药文化(英文版)》被新兴源引文索引(ESCI)数据库收录,是全球首本被收录的中医药人文领域学术期刊。

ESCI数据库是全球权威的学术信息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核心子集之一,收录《中医药文化(英文版)》,一方面有助于中医药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一方面也说明中医药文化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可。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凝聚着深邃中国哲学智慧的众多中医药学典籍论述,犹如闪亮的星云,荟萃于中华文明的浩渺苍穹。医易相通的中医药学立医逻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使命,都决定了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能够易变自新,也必然要走好发展弘扬之路。

鉴往所以知来,守正故能创新。悠久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孕育了无尽的宝藏,这是当下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点。

首先,要巩固中医药学的主体性。中医药学蕴含的天人相应、阴阳统一、辨证施治、未病先防等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学的根和魂,以此为统领形成的独特的理、法、方、药等构成了中医药学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中医药学哲学观、方法论上的坚定自我,是中医药学生命力的根本依托,为我们观照和研究外国医学成果提供了原点站位和信念支点。

其次,要汲取中医药历史文化精髓,系统研究五千年来全国不同地域留存的中医药典籍遗迹、名方名药、典故风俗等,在古籍整理、古迹发掘、古风探寻中窥见古人因地因时、因材施治的智慧思虑,发现中华民族历经千秋百疫而不衰的必然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形成滋润现代中医药文化之树常青的丰沛源泉。

第三,源远方可流长,根深才能叶茂。要坚持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谱写中医药文化新的辉煌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整体布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协调联动、制度更新和末端落实,加大经费、人才和科技保障力度,以主流力量撬动社会力量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健全服务体系。以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为着力点,大力加强中医院、中医药馆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室配置,做优做强骨科、儿科、针灸等中医特色专科,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水平中医Al辅助诊疗和远程诊疗,在全方位质效提升中强化中医药文化自觉。

加强中西医协同研究。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研究成果“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灵枢》就归纳出“子午流注”,暨人体经脉气血流注根据时间节律以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因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要以中医的自然观、辩证观等理念拓展西医研究思维,以西医等前沿科技对传统抽象的中医药学理论逻辑、范畴术语开展实证研究,争取在阴阳、脏腑、经络、中医药纳米化研究等领域产生突破性进展,使传统中医药学的概念对照更精准、病症划分更精确、用药治病更精细。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民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需求和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把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中医药文化在群众实际获得感中展现强大生命力和强大传播力。

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各类文体活动开展和文化产品创作中,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赛、短视频征集、文化精品遴选、悦读中医等系列活动,推出一批优质的中医药题材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以及纪录片、影视剧等广播电视和网络节目。

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着眼于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和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健全线上线下融合衔接的传播体系,推动简易管用的中医药理念技法“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应用传播。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根本途径和目的是悬壶济民于五洲四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中医药“三因制宜”为指导,以砭、针、灸、药等成熟技法为先驱,针对当地验方土药和动植物开展性味归经研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优化诊疗话语体系,争取在防疫、难民救治等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中医药在海外完成从被接纳、信任到习惯和热衷的文化浸润之旅。

(作者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