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刘邓率指挥机关离开沙河崖村,由孙口渡河。南下渡河后,经28日奋战,取得战略进攻的初战胜利,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聊城大学支教学生在课堂上给中小学生们讲的红色文化故事。

2021年5月起,聊城大学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形成了“山东省委重建”和“刘邓大军渡黄河”两个专题,面向本校学生授课。随后,该校组织200余名师生,通过实习支教的方式,前往山东聊城、泰安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地,向近10万名大中小学生开展“同城大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讲授红色文化故事,切实筑牢学生们的思想根基。

教师打样,倾心打造“同城大课堂”

“同城大课堂”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导推动,旨在结合地方红色革命事迹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山东省委重建’和‘刘邓大军渡黄河’是两件发生在聊城境内的典型红色革命事迹。我们注重挖掘其中的思想性、教育性元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介绍。

为了备好这两节专题课,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的12名教师集体赴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备课。回校后,教师们轮流上台试讲,并邀请全国师德标兵李海英进行面对面指导。经过一遍遍研讨和打磨,教师们最终形成了主题一致、各具特色的课件和教案。

课堂上,教师们创新讲授形式,有的展示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有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刘伯承、邓小平与聊城民众的鱼水情,教师刘媛带领学生们在课堂上排演小话剧。学生们演绎了两位首长带领部队借宿沙河崖村,与村民同甘共苦的故事,深切体验中国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情怀以及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与拥护。“这种形式的课堂生动活泼,道理深入浅出,让我们很解渴。”学生李沐阳说。

“红色思政专题课堂率先面向本校学生授课,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反响强烈,这坚定了我们将这两堂课推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信心。”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华筠介绍,2023年4月起,学校组织师生深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工程技师学院、聊城市技师学院等学校积极推广“同城大课堂”,受到同城师生欢迎。

师生接力,支教赓续红色血脉

实习支教是该校师范生特色培养的重要环节。2023年春季学期起,该校马院利用实习支教的机会,主动扩大“同城大课堂”覆盖面,组织近150名师范生赴山东多个地市的50余所中小学接力播撒红色火种。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聊城大学思政教育的鲜明底色。与往年相比,2023年的实习支教突出了‘红色’和‘同城’的特点,每一个支教学生都要给自己的学生讲当地的红色故事,让儿童青少年汲取精神力量,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们学习红色精神的实效性。”“同城大课堂”项目负责人董怀良介绍。

支教学生上岗前,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全体教师对他们进行了手把手的辅导,包括梳理党史知识、指导教学方法、示范教风教态等。实习过程中,教师们也会针对支教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学情进行分析,与支教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没想到这么感人的革命事迹就发生在我们聊城。我们的幸福生活真的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赓续革命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参与“同城大课堂”后,聊城市东昌府区五年级学生李爱杰说。

情延千里,援疆支教促团结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这是该校大三学生张晨芳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第六小学支教时讲述的故事。

2023年3月,依托山东教育援疆工程,该校选派学生前往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开展志愿支教,同时也把山东“同城大课堂”思政教育品牌带入新疆。支教学生深入挖掘新疆本地的胡杨精神、拉齐尼祖孙三代守边疆、“治沙专家”艾买提·买买提、“麦盖提好人”黄英杰、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马木提·卡地尔创建“红色小屋”等特色资源,将红色故事巧妙融入课堂教学。

“我由一首古诗词引入课堂主题,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加深小朋友们对胡杨精神的理解,并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告诉他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他们很喜欢这种课堂,还回家了解更多胡杨的知识讲给我听。”张晨芳介绍。此外,支教学生们还利用下课和放学护送时间,随时给当地学生讲红色文化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3个月的陪伴使当地学生对支教的小老师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们经常给支教老师带来一些酸杏,捏制可爱的橡皮泥作品,并写上“老师,我爱你”的小纸条。

“我在备课过程中被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打动,自己也接受了一场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体会革命时期的艰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活动有力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同城大课堂”也让支教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红色文化故事的积极意义。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5日第9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