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在我们的土地上,植树造林添绿国土,水土保持再立新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土地保护工作中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子越走越宽。如今,我们的土地上产出着更多“中国粮”,也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中,写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版今日推出特别报道,聆听不同类型土地上的保护利用故事,展望中华大地上孕育的美好未来。

——编 者

山东科技引领开发利用盐碱地——

“盐碱地‘特产’,也有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李 蕊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伴着“哒哒”的马达声,望着眼前收割机穿梭往返,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说。

在东营,不少人都曾尝过盐碱地的苦。如今,经过多年治理,昔日盐碱地正在变成新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改良后的盐碱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供图

治理盐碱地,要从哪里入手?答案是——水。

水足了,就能冲走盐碱。可东营市淡水资源匮乏,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漫灌冲盐,生态扰动大。怎样做到控盐又节水?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开发科副科长商梦然说:“这些年,我们通过硬化沟渠、改大水漫灌为微喷灌或精准滴灌等措施,用最少的淡水造墒洗盐保苗;通过排碱沟自排或强排,严格控制地下水位。”

“目前,辛店街道项目区修建农渠、支渠万余米,硬化后,防止水下渗流失。浇灌1亩麦田,比以前能省50立方米的水。”东营区辛店街道农业办负责人张光梅说,“对水源不充分的重度盐碱片区,市里正探索实施相关技术体系。我们正在安装双层排碱暗管,设施升级后,节水控盐效果将更明显。”

仅在“水”上下功夫,够吗?商梦然说:“要从根源上寻突破,还是得解决好‘谁适应谁’的问题。”

改地适种,是盐碱地地区的常见做法。“改地要遵循规律,用养结合。”刘志鑫说,“我们根据检测出的土壤成分,精准研发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等,结合秸秆还田等耕作办法,5年多来,示范区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

“改地适种有成效,但总觉得不够。”刘志鑫说,“示范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同步尝试改种适地。”东营市向进驻示范区的科研院所提供试验田和必要科研条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团队纷至沓来。

在示范区盐碱地藜麦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种子资源库,置物架上堆满了藜麦种子。如今,示范区建成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培育了一批耐盐植物新品种。其中,紫花苜蓿“中苜3号”,耐盐度达到3‰,亩产干草可达1吨左右……

东营市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独特价值和功能特性,大力培育“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在位于垦利区的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划着小船、投撒饲料。“待到金秋,这批黄河口大闸蟹,就能发往各地了。”该公司总经理王英泽说,“咱们盐碱地‘特产’,也有竞争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