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大彬款紫砂壶映照的工匠精神与历史文化

语音播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彬款圆腰式提梁紫砂壶。

延安博物馆藏

新建成的延安博物馆内,展出的一件明代“大彬款”紫砂壶,以其精湛工艺诉说着明代的工匠精神,更作为黄土高原上军功士族荣耀的象征,展示着它的历史文化。

吟竹浩然

延安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明代展区,在独立展柜中一件“明代大彬款紫砂壶”前,观众或低声讨论,或凝神细赏,仿佛透过这把壶窥见那个风雅的时代。

该壶为紫褐色,胎泥细腻,通体椭圆造型。盖子与壶身合缝严实,盖面呈弧形,扁圆形盖钮。肩部置高提梁,提梁轮廓外圆内平。壶的外壁有类似茶锈黑色的斑迹,整体风格古朴典雅精巧,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优等生”气质。

该壶珍贵之处在于腹部7字款竖行阴刻铭文“吟竹养浩然大彬”,刻款刀法遒劲,笔画流畅。其中,“大彬”二字引起了当年参与考古发掘人员的注意。这难道是明代那位著名制壶大师的作品?据历史文献记载,时大彬的紫砂壶因其精湛的工艺而备受推崇,市场上“一壶难求”。

《陶庵梦忆》中张岱惊叹其价格昂贵,而《杂说》里李渔对此高价表示惊讶。《阳羡茗壶系》亦记载,名手所制的紫砂壶价值连城,而陈维崧在《湖海楼诗集》中提及市场上充斥着赝品,真品极为稀缺。这些描述不仅突显了大彬壶的珍贵,也反映了鉴别真伪的必要性。

在明清之际都如此珍贵的大彬壶,怎么会出现在塞外陕北?

据悉,自署款识,是大彬壶的显著艺术特色之一。这种以竹代笔,在壶艺作品上署名的方式,使得这种书法深得明代文人雅士的赞赏,也成为辨别作品真伪的重要标准。专家通过对壶上铭文的细致分析,结合紫砂工艺特点,以及与全国各大博物馆中保存的大彬款铭紫砂壶进行对比,最终确认该壶的铭款风格一致,从而验证其真实性。

该壶身上的“吟竹”即歌颂竹子的品格,“养浩然”源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宏大、刚健、正直的气质或精神。铭文中的这些字,也可以看作该壶的制作者对工艺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吟竹养浩然”铭,既是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格要求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紫砂壶的制作上,也体现在所有手工艺领域中,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尊重和传承。那么这个制壶大师,有什么故事呢?

工匠精神

壶上提到的“大彬”即时大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著名紫砂艺人,他的父亲时朋与董翰、赵良、元畅并称为紫砂壶制作“四大家”。时大彬继承父业,又有所创新,将紫砂壶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大彬”壶,不仅在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更在艺术上展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据历代研究大彬壶的专家发现,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古朴雅致,善于模仿供春大壶,后受文人影响,制壶风格由大转小,且对作品质量要求极高,不满意的作品会毁弃。

时大彬对紫砂壶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坚持,是造就他的作品在明代就已名扬天下的原因之一。

大彬壶明代就少,传世的更少,至清乾隆年间已被视为稀世珍宝。现存作品包括故宫博物院藏“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和“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南京博物院藏“大彬款提梁壶”等数量极少保存在博物馆中的作品。而延安出土的这件紫砂壶其价值不言而喻。

据紫砂壶研究专家表示,紫砂壶的制作涉及材料学、热力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宜兴紫砂壶以其洗练别致的造型、刚劲流畅的线条、恰当的比例、醇厚古雅的色泽和严谨的制作技艺成为陶瓷艺术的瑰宝,而大彬壶则是宜兴紫砂壶中的精品。

大彬壶的艺术特点是确立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包括用泥片和镶接的凭空成型技术,甚至对后世紫砂壶的制作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艺人们将文学、金石、书法、绘画、篆刻等形式融入紫砂壶制作中,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延安保存的这把壶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工艺,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军功士族

自古陕北为“塞上烽烟胡汉交融”之地,在明代以前就有夏州拓跋(李)氏、府州折家、麟州杨家等在历史上守疆卫国、精忠报国。考古学家发现,这件紫砂壶的主人所在的家族,同样身世不凡。

资料显示,该壶1987年出土于延安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明代杨如桂墓葬中。那么,这个杨如桂又是谁呢?

地方志中详细记载了杨如桂的生平事迹。杨如桂字德磬,号苏庭,曾在陕西华亭、凤翔任职,并担任过山西陵川县知县,解任后回到延安。杨如桂墓志记录他“士族清流杨如桂,长子廷亮,娶指挥使张诏之女为妻;次子秀才廷寀,娶县学秀才李赋奇之女为妻;幼子廷翔,府学庠生,娶郾城知县高梦祯之女为妻。女儿则出嫁赵彦胞弟赵章幼子廷嘉(亦作廷胤)。”可以看出,其家族通过与其他显赫家族的联姻,巩固了在地方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据洛川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段双印研究员多年对“明代延安的世家望族”研究发现,杨氏家族是其中以军功起家的代表,他们在保卫国家边疆、推动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杨氏家族成员在边防上的贡献尤为显著,他们多次参与守边战斗,保卫了明代的边疆安全。□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