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赤萍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他结合自己参加朝鲜战争的切身体会,提出了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陆军,这点是经过抗美援朝检验的,但是也说明,今后军队的建设要将目光放远一些,要大力发展军事科学,建设高技术兵种,进一步发展空军和海军,同时要大力发展核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道他的这篇意见一出,就遭到了众多老战友的批评。当时就有人尖锐批评:就算是你当了两天空军,对陆军就这样忘本也不好?

这样批评的话一出口,就让周赤萍有些招架不住了,还生了一肚子气。

1914年,周赤萍出生在江西省宜春县新坊乡高富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邹迪。高富岭带着一个“富”字,却没有给住在这里的人们富裕的生活。这里是一个山高地少,土地贫瘠的山区,村民们住在这里一年能缺粮三四个月,常年以南瓜和野菜糊口。有的时候还要吃观音土。

周家也避免不了这种命运,在16岁参加红军之前,他从来没有穿过鞋子,也没有穿过棉衣,更是很少吃到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吃不上饭,周赤萍也不羡慕那些吃得好穿得好的人,而是羡慕那些有书读的人。他的这一切都被父母看在了眼里,万分疼爱他的父母,就向亲戚求助,在亲戚的资助下,让他进了私塾。

可惜他只是上了两年的学,就因为家境实在穷困,只能辍学回家帮助家里务农,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书读。

1929年,高富岭组织了农会,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年仅15岁的周赤萍也报名参加了。

1931年,周赤萍参加了红军走下了高富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登记名字的时候,班长误将邹迪写成了邹赤。后来在受伤昏迷的时候,医院人员又误将名字登记成了周赤,等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名字写错了,就想让医院将名字改回来,但是医院告诉他,名字已经上报,不能更改了。

他一听也不坚持,感觉反正周和邹声音差不多,而且邹(繁体字)特难写,改名更简单,这样也更好,后来更是以周赤这个名字入得党。

在离开家的时候,曾将手里仅有的3块银元递给了母亲:“我去参军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等回家以后你老了,我就养活你。”

母亲则是哭着说道:“你要早些回来,我在家里等你回来……”

周赤萍答应给母亲写信报平安,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走就是18年,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周赤萍这个班10几个人只剩下了四五个人,在兴国县的战斗中,由于作战勇敢,他一个人就冲入了敌人阵地,一下子缴获了两把枪,受到了首长的表扬。兴国高兴圩战斗后升任班长。

1932年大年初一的战斗中,周赤萍被一颗子弹击中,在后方医院,由于伤势比较严重,医生准备给他截肢,连手术都准备好了,但是最后还是想尽办法保住了这条胳膊(要不然新中国又会多上一位缺少胳膊的将军)。虽然保住了胳膊,可是却扭动不便,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被评为二等残疾。

1933年,周赤萍由于伤残,部队想要将他疏散回家,但是,周赤萍死活不离开部队,当时父亲和二哥被敌人杀害,母亲和大哥也逃离家乡,他已经无家可归了,他缠着领导:“我跟定红军了,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证明自己还能战斗,已经完全康复了,他咬牙在领导面前将自己受伤的胳膊高高举起,坚持退回了残废证和补偿金。

他的行为感动了领导,最后将二等改为了三等,留下了他,归队后不久就升任了排长。

在一次战斗的时候左手再次受伤,伤愈后进入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学习,都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4年,刚刚满20岁的周赤萍就担任了团政委,在江西泰和城的战斗中,左手再次受伤,但是他依旧坚持指挥战斗,后来国民党的飞机直接命中了团指挥所,周赤萍的右腿也负伤了,最后被抬下了战场,不得不在担架上开始了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结束之后,进入了抗大三期进入学习,在毕业之后被派往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出于工作关系,感觉这个名字不适合在敌后工作,就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萍”字。“萍”与“贫”同音,也是犹如浮萍,不忘自己清苦出身。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赤萍回乡看望乡亲,见到了18年没有见到的母亲和大哥。

乡亲们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周赤萍就是邹迪,母亲更没有想到,儿子一走就是18年,还以为儿子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没有想到解放军的周赤萍就是自己的儿子邹迪。

邹家好不容易走出了一个大官,乡亲们都想要他改回姓氏,光宗耀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周赤萍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已经是对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诠释,还是不改了。

抵达山东纵队之后,周赤萍担任第一支队的政委,后来又出任旅政委,坚持在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在王建安和周赤萍的带领下,山东纵队1旅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精华,从这里走出去的6个团,都成为了解放军的王牌团、主力团,其中就包括了“铁拳团”,“暴风雨部队”,其他几个团都是三野和四野的主力团。

抗战结束之后,万毅和周赤萍带领挺进纵队3500多人,率先抵达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