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漫漫假期,是小朋友们放松的好时候,也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关键期。一些家长会带上孩子走南闯北去旅游,一些家长则留在城市里“困笼”,还有一些家长则会充分利用资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比如在武汉蔡甸区车城北路创新谷附近,就有一座经开区的文化馆,它的规模很大,周围有工业园和湖泊,本身集合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尤其是红砖墙大楼充满复古风。假期充分利用时间,到文化馆自主阅读学习,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计划与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多数建在城区的文化馆博物馆不同,经开区的文化馆,属于几个馆藏的集合,并且因为建在工业园里,实际非常好找。自驾的话,走城市龙阳大道、东风大道,在东风公司前向东转到车城北路,到南太子湖边的创新谷即是目的地。公共交通的话,则有6号线地铁车城东路站点,下车就可以看到创新谷的大楼。与主城区相比,文化馆所在区域,更加清静,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的场馆环境,适合参观、阅读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到文化馆,会走一段很长的楼梯,站在前广场上,基本能够鸟瞰馆藏建筑的风貌。与周边复杂的工业厂房建筑不同,文化馆的主体建筑,是一栋超大的裙楼,相当于也是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其营造出的意境氛围,古朴且沉静。从大门处的楼梯,到开阔的平台,再到内部极为开阔的层高布局,纯粹的红砖墙墙体,金属构件随处可见,又有几分粗犷的风格。从大门处的招牌能看到,文化馆集合了区博物馆与图书馆,规模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着指引牌和楼梯,来到文化馆里的图书馆,内部装修终于有了几分现代化风格。在电子阅览室前,看到的灯光与装饰,和很多企业写字楼相似,尤其灯光很充足。阅览室里,整齐摆放了台式机;在阅览室外,尤其是楼道间,则零星分布了很多高级的5g阅读终端,它们可不仅仅是单独的终端,而是串联着整个楼栋的软硬件信息,包括电子阅览资源,操作简单,响应迅捷,体验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电子阅览室出来,去到图书室,里面的藏书与装饰同样很时尚。随便找到位置坐下,然后寻思着挑选几本书阅读,吹着空调,十分舒适。在阳台前站立一会儿,看到对面的建筑外墙,是熟悉的红砖墙和斑驳的风格,与这一刻室内的环境氛围完全不同。可能时间再倒退几十年,这座文化馆还没有的时候,它的主场馆尚在汉南区,那一座馆藏,建筑更加精致,氛围朴素。这一路走来,文化馆的布局、馆藏、装饰、氛围变化很大,也体现着城市发展与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阅览室,看到文化馆图书馆的走廊上,出现了一排阅读亭。亭子独立装修布局,有点像移动ktv,重金属风配色,隔音玻璃与专业的智能设备,沉浸式观感。其实里面就是一台综合网络设备,触屏操作,上手的话不复杂。通过大屏幕和网络,可以轻松找到海量的书籍资料,而大屏幕本身,也适合阅读,排版和设计,与实体书效果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文化馆,走到前广场下,瞬间觉得这栋建筑风格,有种莫名熟悉感。对应的市区范围里,类似红砖墙的工业厂房建筑有不少,以创意园区为主,多是企业聚集地,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样子,哪怕看到工作人员,必然是匆匆的状态。对比之下,文化馆这边的氛围更加自由,是公共文化区里该有的恬淡氛围。红砖墙主体,穿插的楼梯,导引牌与二维码,刷新之后,看到很多推介的信息,讲座与艺术表演都有,足够排满一个暑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住在文化馆附近,来回的距离很短,骑行单车到馆藏大楼前,初夏时节的燥热还没开始。在文化馆图书馆里阅读,一日时光往来,总是静悄悄的样子,一本本书,文字和图片像是有生命,在智者的思绪里流转。想到十几年前曾在开发区的高校里读书,那时候学校图书馆里也有这样的阅读室和观景落地窗,光阴流转里,人的社会角色变化很大,唯有心态始终如一。(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