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11月,大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道光皇帝令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琦善在广州与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反复交涉,但谈判进展极其缓慢。为向清廷施压,义律于1841年1月7日,不宣而战,率军突袭清军,占领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并将其单方面拟定的一份条约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琦善不敢擅签,将这份条约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军机处的大人们打开一看,义律在这份《穿鼻草约》中要求清政府将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军机处的满汉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不知道这个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直到这份《穿鼻草约》出现之后,香港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存在感的天然良港
隶属于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是一处天然良港,它与美国的旧金山湾以及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合称“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中国自古以来重疆土、轻海权,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权贵们都不知道香港的存在。直到大清嘉庆年间,香港依然是一块荒无人烟的土地。
香港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对此一无所知。随着鸦片走私的泛滥,这里成了冒险家们的乐园,是海盗和走私犯们的天堂。1833年前后,英国大毒枭威廉·渣甸、兰斯洛特·颠地等人都将这里作为鸦片走私的中转站,在蔚蓝的天空下,这里有烈酒、毒品、猛男、美女;有刀光剑影,有黑帮火并,唯独没有政府,是真正的法外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英两国的弃儿
时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内皮尔勋爵(英国的贵族爵位共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五等。除了公爵之外,所有男性贵族在普通场合都会把头衔标示为“勋爵”)偶然听说了香港的存在,专门乘军舰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他与副使义律都认为,这里会是一个很好的贸易港口。他将此事写在报告里,寄回伦敦,可这份报告如泥牛入海,全无回音。
不久之后,这位背运的使者与清政府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差事办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疟疾,客死澳门。在临终前,他口述了一封信给英国外相巴麦尊,信里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视,但是巴麦尊对此嗤之以鼻。对于香港,当时的中英两国政府都非常漠视,当时的英国权贵们想要的是舟山群岛,真正重视此地的人恰恰是那些贩卖鸦片的亡命之徒们。日后,这些人在香港扔下重金开荒,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雏形,而他们也因此摇身一变,洗白上岸,成了引人瞩目的巨贾富绅和慈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割让香港
琦善向大清朝廷加急提交的《穿鼻草约》到了道光皇帝手里,这位圣上虽然还没搞清楚这个小小的香港地理位置在哪,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祖训还是记得很牢,割地岂不是等于割命?道光皇帝大怒,立即将琦下狱问罪。
那位英国副使义律同样没有好下场,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麦尊的信。 在信中,巴麦尊对义律表达了极度的失望,他在信中训斥道:“我给过你明确的训令,要求务必占领舟山群岛,而你这头蠢货却要占据香港这座荒岛。香港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它只适合用来隐居。你将被解职,女王陛下已另派全权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将到达。”颇富戏剧性的事,后来在《南京条约》中,英国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初具规模的香港
香港开埠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毒枭们的大手笔投入。当时香港最高的楼就是怡和洋行的总部,大毒枭威廉·渣甸和他的合伙人詹姆斯·马地臣就在那里办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雇员人数曾一度超过香港政府。现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强企业,其业务早已渗透进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两广地区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就近迁往香港。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经超过了12万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扩展了近四倍。 香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着人口的涌入和财富的激增,它对于香港的发展至关重要。香港之后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质上都是如此。 与此同时,香港也迎来了第一轮制度红利周期。

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让满清政府走向开放,相反,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于本土贸易商的管制反而越来越严苛,这种逆世界经济大势的制度直接导致了“商都”广州的日趋衰败。香港趁势取而代之,成为中国东南最大的货物转运港。 除了货物转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为华南地区的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出发地。

从1851年至1900年期间,有超过200万广东人及福建人经香港移居海外,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尽管华人是香港人口的主体,但当时香港的华人圈和洋人圈泾渭分明,洋人聚居于中环,华人聚居在上环。洋人区灯红酒绿,而华人区则沦为脏乱差的贫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环太平山区爆发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强行收回太平山区的土地,将那里夷为平地。 当时的港媒称:“由香港回粤有十万人,盖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约只四千人,致各局厂皆停办公事。” 这是香港开埠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大萧条。
东方避难所
晚清时期,香港虽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但经济状况远谈不上繁华。当时引领时代风骚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由于香港是英属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时期的各路政治网红经常在此避难。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就到香港避难,然后越洋而去。 国父孙中山先生同样有类似的经历。

民国时期,香港的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但大陆长期陷于战乱,香港处于和平状态,因此不少条件较好的内地家庭都想方设法移居香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香港正式迎来了第二次移民潮。大量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英美宣战。17天后,日军进攻香港,港督杨慕琦投降,香港进入其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在这段沦陷期里,香港除了日本宪兵队的高压恐怖统治之外,街头暴力也如家常便饭,各路黑帮与日本占领军相互勾结,无恶不作。

经济腾飞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结束,香港进入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经济开始复苏。与此同时,中国解放战争爆发,为香港带来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决策者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最终做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历史性决定:军队不得渡过深圳河。 这一次,香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 那时候的香港战乱已平,百业待兴,香港经济正式腾飞。经过一代又一代港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东方明珠的辉煌。

结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岁月如歌,沧海横流。香港百年沧桑史向世人宣布:黑暗的尽头是晨光,道路的尽头是鲜花!香港,这颗东方王冠上的璀璨明珠,有历史也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