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里,农民正在忙碌。

绿油油的藤蔓上,一只只玉菇香瓜饱满鲜嫩;茂密的瓜田里,刚刚成型的西瓜很是可爱……位于晋源区王郭村的爱农晋祠现代农业园里,10个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谁能想到,这片位于汾河滩地的260亩土地此前已撂荒40年。经过艰辛改造,荒滩变为良田,首见瓜果飘香。为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园还创新性推行农户免费租用大棚种植、产品统一销售的模式。

瓜香飘满园

沿着滨河西路南行,至王郭村段,大片开阔的良田里,玉米植株绿意葱茏。两排崭新的温室大棚外,农民进进出出正在忙碌。

走入大棚,棚内飘着淡淡瓜香,一架架藤蔓形成绿墙。宽大的叶子下,白绿色瓜皮的玉菇香瓜比成人的拳头还大,农民穿梭其间,忙着吊蔓、清理枯叶。玉菇香瓜于5月种植,目前已进入成熟期,预计7月便能上市。

另一个大棚里,瓜蔓盘在地上纵横交错,黄色的花儿正在绽放。“这就是我们从山东寿光引进的新型2k西瓜,看,小西瓜刚刚成型!”藤蔓上挂着指头般大小的西瓜,60岁的村民白要中自豪地介绍,2k西瓜个头小、皮薄水分足、甜度高,口感极好,到8月初就能上市。

温室大棚实施智能管理,可实现自动调控温度、湿度、卷帘、放帘和浇水。目前已建成的10个大棚中,两个大棚已实施种植,其余8个很快就将投用。此外,还有30个大棚预计于9月底全部完工。

荒滩变良田

“当了一辈子农民,咋也想不到能在汾河盐碱地上种地!”白要中赞叹连连。

这片土地毗邻滨河西路,交通优势突出,但因处于汾河滩地,地势低、水路密集导致盐碱化,不适于种植,被撂荒多年。看着土地荒芜、杂草丛生,43岁的爱农晋祠现代农业园负责人邓万杰心生惋惜。他是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种植,创办了爱农晋祠现代农业园。今年1月,邓万杰开始着手改造这块荒地。

当时,看着一人多高的芦苇肆意生长,参与改造的白要中没有一点儿信心。但邓万杰深信科学的力量,他使用大型挖掘机深挖旋耕,去除芦苇根部,又安排人工二次精细清理,并清除土地上多年来堆积的各类废弃建筑垃圾。

土地平整出来了,但土质不符合高标准农田要求。邓万杰又购进牛粪、驴粪、有机肥等调节肥力。此处地势低、水位深,他就在地头挖出1米深的排水沟,防涝还能排盐碱……

经过5个月的艰苦整治,这片撂荒地一改以往荒芜景象,焕发生机。

农民免费种

随着温室大棚陆续建好,邓万杰准备在40个大棚里全部种植水果蔬菜。

从事了多年农业种植和农产品销售的邓万杰发现,温室大棚能带动产业发展,但由于造价高、投入大,农民望而却步。为了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兴村、就业富民,邓万杰创新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他依托已遍布全市的销售网络,推行“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合伙人模式。农民凭借种植技术入股,无需掏租金,只需安心负责田间管理。农产品检验、销售则由邓万杰负责。这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保姆式”服务,使农户实现“只要有收成就能挣到钱”的愿望,大大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初步估算,每个大棚种植的农产品可达到年收入8万元左右。同时,也减轻了邓万杰的人工成本负担,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公司的上下游环节,创造更多效益。随着温室大棚建成,当地农民都跃跃欲试。

王郭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白千德说,邓万杰有农业情怀,又有创新意识,不仅盘活了荒地,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该村将积极助力打造果蔬供应链生态圈,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记者 侯慧琴 文/摄

#乡村振兴看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