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朝着云南扎西扑来,很快就对红军形成了包围,并放出豪言:要把红军“围歼”。

就在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通过截获敌人的电报,并把它们破译了出来,毛泽东从中作出判断,遵义地区是国民党军队包围最为薄弱的地方,那里仅仅驻守了黔军王家烈的一个师的兵力。

于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果断做出了决定:

“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若是想要重新占领遵义,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娄山关这道障碍。

娄山关是位于川黔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倘若占领了娄山关,就相当于打开了遵义的大门,再夺取遵义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所以,娄山关一战,是一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关键性战斗,不成功,便成仁。

时任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把攻打娄山关的重任,交给了第13团团长彭雪枫。彭雪枫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谋略过人,在战场上屡次立下战功,在红军队伍中被称为“常胜将军”。

接到彭德怀下达的命令后,彭雪枫立即带领红军第13团的部队向娄山关进发,他必须要在规定的10个小时之内攻克娄山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2月25日拂晓,固守在娄山关的国民党军早就已经布置好了防守,彭雪枫没有选择贸然发起进攻。通过实地观察,他发现娄山关的主峰点金山是敌人防守比较薄弱的地方,于是决定分兵佯攻。

彭雪枫派出红军第13团的两个营的兵力分别向点金山和点灯山正面强攻,以此来吸引国民党守军的注意力。果然不出彭雪枫所料,敌人竟然派出了全部的主力部队投入到点金山,跳进了圈套之中。

与此同时,彭雪枫亲自率领红军第13团的另外一支部队,悄悄从点金山的右侧穿过荆棘丛生的陡峭山路,迂回到了敌人的侧后方。由于点金山的侧方后没有敌军把守,这里充满了一片寂静,彭雪枫立即下令战士们冲向金山的顶峰,成功抢占了制高点。

站在点金山的制高点向下俯瞰娄山关,彭雪枫看到红军的主力部队正在与敌人交战在一起,战斗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命令从侧后方包抄过来的红军战士们加入战斗,对敌人形成了合围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守军靠着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利用火炮组织反扑,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时刻,彭雪枫命令4个狙击手执行“斩首行动”,将敌人的指挥官击毙,国民党守军由于群龙无首,立即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彭雪枫率领红军第13团成功占领了娄山关。

2月28日,遵义又重新回到了红军的手中,也意味着红军已经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娄山关战斗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在路过娄山关的时候,心血来潮,提笔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其中的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以头越”,也与青年将领彭雪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给当时的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做阎锡山、傅作义的统一战线工作,刘少奇则把“联阎抗日”的工作交给了时任中共中央驻山西的全权代表彭雪枫。

阎锡山在山西统治了20多年,坐拥30万晋缓军部队,他为人处事十分狡猾,看着侵华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红军都在山西周围活动,他采取“拥蒋又拒蒋,反共又联共,和日不降日”的策略,争取做到不得罪其中的任何一方。

11月12日,彭雪枫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书信与阎锡山见面,两人刚一见面,阎锡山就向彭雪枫抱怨,指责红军在东征时围歼自己的部队。

面对阎锡山的指责,当时仅有29岁的彭雪枫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不卑不亢地反驳道:

“红军东渡黄河,所求者,救中国,所事者,抗日寇,以解山西之忧,并无侵占山西之意。反倒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以“剿共”之名大举入晋,赖着不走,企图吞并的野心昭然若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雪枫有礼有节的一番话,说明了是蒋介石的部队威胁到了阎锡山的生存空间,此时的阎锡山虽然在态度稍有转变,但并没有立即作出表态。

正当彭雪枫在加紧拉拢阎锡山的同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

阎锡山背弃了事先与张学良约定好的事宜,公开反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做法,这样一来,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带来了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毛泽东命令彭雪枫抓紧时间与阎锡山的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双方的会谈中,彭雪枫早已看透了阎锡山的内心想法,他紧紧抓住阎锡山想要“自保”的心态,诚恳地劝说:

“日军正在磨刀霍霍,南京政府想要借刀杀人,山西不亡于日,也亦亡于蒋,只有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

彭雪枫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分析与出众的谈判口才,一番商谈之后,阎锡山最终答应了与共产党合作,也为后来改编后的八路军从山西境内借道,向着华北敌后抗战挺进开蹄了一条新的道路。

只身前往并成功说服了阎锡山,彭雪枫也被誉为党中央的“好参谋”,八路军的“先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