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晚,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当一部部参赛影片的演职人员陆续登台领奖时,全场观众送上了热烈的掌声。捧着金爵奖杯,他们怀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在金爵奖获奖人员见面会上吐露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婚》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影片以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传统小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崩溃为隐喻,描述了处于危机中的社会现实和夫妻关系。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为影片筹备了长达十年时间,“影片具有相当厚重的历史感,我希望向大家展示出一个人、一个家庭在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影片具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还不乏戏中戏的设计,谈及影片的风格设定,导演解释说:“我们既用到了黑白色彩,也用到了比较新的色彩,希望形成不一样的反差。”但舞台剧的风格对演员表演挑战巨大,要想展现出真情实感,需要表演调性和影片风格相融,导演对该片女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赞赏有加,“我们的女主演真的非常棒,她为影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根廷影片《成年人》,看似没有戏剧冲突,但却将一位14岁少年置身于了真实的艰难生活中,如纪录片般呈现的日常,有着无比动人的力量。导演马里亚诺·冈萨雷斯不动声色地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打动了评委会。在被问及“片子什么特质打动评委会”时,他也如影片一样,给了相当平淡的回答:“这个问题得问评委会的,我可没想那么多,反正拿到了大奖,我开心就对了!”当然,他在其它场合早就给出了答案,他觉得使用更加平和、沉稳的表达,是一种“阿根廷式的电影表达方式”,“我希望更多地从心理层面细腻地引导故事线的发展,用简单的陈述探讨更深入的话题。”

这部影片在中国完成了首映,受到了不少影迷的关注和认可。“能让这部影片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形式给上海观众讲故事,我很感激,我也希望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更多优秀的电影人交流,向他们学习。”导演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中雪》讲述了失散多年的朋友通过社交软件再一次相遇的故事,通过两个失意中年人的视角,描绘了格鲁吉亚整个社会生活的变迁。巴库·巴库拉德泽导演的电影,一直独树一帜,全片采用了极简的拍摄手法,不但人物对白少,全片几乎无配乐。“对话少的原因,是因为主人公本就是不善言辞的,不善于与其他人交流;音乐少的原因,是因为主人公的生活中,很少有音乐存在。”导演巴库·巴库拉德泽解释道。

简单的故事之所以还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对友谊话题提供了别样的思考维度,巴库拉德泽表示:“最后成型的电影剧本,一部分来自朋友的流水帐记录,一部分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小小的艺术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下金爵奖杯的这一天,也是黄晓明姥姥的生日——从小被姥姥带大的他,也因此感觉“命运的神奇,说不出来就是很巧”。

黄晓明在片中角色叫“吴优”。“其实我挺羡慕这个人的,因为他的世界是没有烦恼的,他很简单,吸收到什么信息,他就会释放出什么样子的信息。”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家过的也是“吴优”哥哥这个角色的生活,“非常的现实,要面对很多生活中的困境。”

“拼命三郎”黄晓明为了角色可以付出很多,比如增肥,被问及演技已有证明后为何还要如此拼命时,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演员的使命”,“每次接到一个角色的时候,我要为他去付出和改变。毛卫宁导演最近推荐我看了一本书叫做《绿灯》,是我偶像马修·麦康纳写的自传。他的人生经历让我很有共鸣,因为他在生活中不断给自己找麻烦,不断让自己去尝试挑战——不只是角色,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所以他演戏时可以不停借鉴生活中的经历。我也很享受这种挑战自我的过程,可能我天生不服输,希望不停面对各种角色的挑战。”

黄晓明此前已经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最佳男演员,此次将金爵奖杯收入囊中,他开心之余反而很淡然,“人生就是这样子,有涨潮有退潮。你自己辛辛苦苦堆的沙堡,很快就会被海水冲走,但是没关系,因为瞬间的灿烂也是灿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的《离婚》中,女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凭借精湛的演技赢得一致认可,她饰演的女主角为了捍卫自身命运努力发声,展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但塑造这样一个勇敢的角色,阿米拉面对的挑战并不小,“虽然妇女迎来了解放自由,但当时的环境并不能支撑她获得真正的自由。”

最终摘得金爵奖最佳女主角,阿米拉难掩激动之情,“主演的作品能够角逐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对于任何一个演员而言都是莫大的荣幸,获得奖项更是我梦想中的事情。特别高兴能获此殊荣,感谢导演和演员同事们,我们共同完成了这部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长卫导演的《刺猬》,关键词大概是“卡住”,这也是他的作品一直以来的主题。葛优和王俊凯饰演一老一小,两个被生活和亲情卡住的人相互陪伴,温暖彼此。

这也很像是编剧之一郑执的感受,他称“写小说的”自己是“误打误撞进了电影行业”。此前,他因为总是一个人工作,“容易养成小骄傲的性格”,有点“独”,但在进入电影行业后,一进来就遇到优秀的创作者、前辈,他找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希望大家坚持住自己心中的一点儿小骄傲,因为赢得所有尊重的起点,都来自这点儿小骄傲。”郑执寄语年轻创作者说。

凭《刺猬》获得最佳编剧奖的除了郑执,还有郭方方和顾长卫。顾长卫很谦虚地表示,三位编剧中,他和郭方方“都是给郑执打杂的”,“这部作品来源于郑执不足两万字的小说,改编是个挑战,但经过团队的努力,最终还是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他同时盛赞郑执说:“我特别为郑执高兴,他是特别有真情的人,这部小说都是他生活中的事,以他和他亲人的故事为原型。郑执,你太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将视角聚焦在一对男女身上,同时将亲情、友情以及中国香港这座富有活力的城市融入了整个故事,超脱了爱情片的范畴,摄影师用镜头巧妙地展现出了人物的压抑和孤独,通过独特的运镜技巧,使得香港的建筑、城市和人物脸部给评委会留下了深刻印象。

制片人梁静透露,影片幕后班底几乎都是香港人,虽然相互有地域文化差异,也经历了重重困难,但摄影团队拿奖实至名归,“如果没有摄影团队的坚持,这个戏很难完成。”管虎的每一部影片都勇于大胆突破,这一次他再度向自己发起“挑战”。“导演希望相对客观地让观众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相遇,陌生人的相遇应该有不一样的解读空间,所以导演利用不同的空间,设置了几个人的不期而遇。”在梁静看来,“影片有很大的实验性,导演希望每一部影片都能创造出不同的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拾荒人》是伊朗导演艾哈迈德·巴拉米“waste三部曲”的最终章,第一部《荒原之野》曾拿下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拾荒人》延续了导演前作的长镜头黑白摄影,巴拉米御用男主角阿里·巴格利通过无对白的独角戏,最大化消解了叙事情感的操控和意义。影片对灾难中的人类生存做了有力而艺术性的探索,凸显出深切的电影感受力。

导演艾哈迈德·巴拉米坦言:“因为没有对白和色彩,影片需要用各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可能也恰恰是这一点打动了所有人。”虽然影片采用黑白摄影,但镜头调度精准,美术设计新颖,演员表演大胆,艾哈迈德·巴拉丝毫不担心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度,“随着叙事者的推进,观众会看懂故事的剧情,会找到观影的乐趣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记录了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动过程中,相对边缘的一位小人物——胡阿姨的生活。制片人陈丽珍透露,自己第一次看到胡阿姨的素材,就被她的故事打动了,“她的生活很拮据,还有债务,但她就像‘赎罪’似的一直在帮助她身边的许多人。”

潘志琪导演花了近10年的时间,去追踪这样一个让他关心的议题,真实反映了一对母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韧性。他希望把这种精神记录下来,分享给这个社会。“在这个故事追寻的过程中,胡阿姨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在的故事。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片精神的栖息地。相信大家看到这部片子时,能有一些生活的体会或者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打造了《轻音少女》和《声之形》等热门动画电影的山田尚子导演,此次凭借《你的颜色》捧得金爵奖杯。擅长讲述青春期故事的她笑称,自己获奖后的感受是非常多的颜色混合在了一起,最后变成光束,而光束的颜色是白色——因为意外和惊喜,“我的大脑现在就是一片空白”。

影片配乐独具特色,而且风格多元。“我最开心的就是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说出来,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音乐。自己喜欢非常重要,也非常珍贵!”日本有非常悠久的动画历史,也有世界级的动画大师,她最崇拜的便是宫崎骏,“我出生后看的第一部动画片是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对我影响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边界事件》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父母一次次在情感边界的纠葛。这是导演希拉·格芬自己童年的故事,即使被拍成了电影,它仍然能难被界定:“是一个童话?是一首诗?我不知道,也许它更像是一部传记?”

希拉·格芬花了1年的时间,拍出了这部短片,随后带着这部作品来到了上海。让她感动的是,她在映后路上碰到了一名刚看完这部作品的上海女孩,“她对我说自己感同身受,因为她的父母也离异了。我和那位女孩虽然年龄上有鸿沟,又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但是我们通过电影互相连接了起来,这大概就是电影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导演郭小若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杀了这匹马》是他2023年的毕业作品,由《艺术学院1994》的导演刘健担任指导老师。影片风格年轻而有趣,极具潜力。他说:“片子讲述了一个人去寻找一匹即将要被杀死的马。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找回了一些自己失去的东西,包括他与马的关系。”

郭小若在短片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声音和音乐的运用。“我当时希望整个流程全部一个人来完成,包括最后的混音,这样可以让整体风格不那么‘动画’,去辅助主要的故事线,这可能也会是我实验的一个方向。”

郭小若此前曾参与了《艺术学院1994》的动画制作,并与导演刘健携手赴柏林国际电影节参赛。对此,郭小若说:“中国美院创作环境特别开放,我也很有幸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像刘老师一样去创作长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