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余洋 每经编辑:刘艳美

日前,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成都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360家以上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到2026年,全市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83%……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传统产业中的家具行业正面临紧迫的转型压力。作为全国五大家具产业基地之一,“川派家具”正处于这一变革的关键时期。

“十多年前,我们还需要上门‘打柜子’,现在已经实现数字化生产,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存在‘断层’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智改数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前,“川派家具”代表企业——掌上明珠家居信息化中心总监张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上明珠家居生产线 每经记者 余洋 摄

“四川模式”更关注用户直连

作为全国五大家具产业基地之一,成都不仅拥有新都、彭州和崇州三大家居产业聚集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居生产基地,在全国拥有极高的显示度。

在张浩看来,“川派家具”的崛起离不开时代红利。上世纪90年代,四川轻工业基础较弱,依赖货车从沿海地带运回物资,四川家具企业抓住返空车辆的物流优势,将产品批发至沿途地区,逐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塑造了知名度极高的“川派家具”。

“这种发展路径导致了‘川派家具’只有内销一条路可走。”他认为,不同于沿海关注出口,四川由于地缘劣势,更聚焦内销,主要面对二三线城市客户群体,这部分群体对成本更为敏感,“川派家具”也就主打薄利多销的产品。

不过如今,这种红利正在消散。张浩表示,四川本地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家具产业市场转入激烈的存量竞争,此外,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者对数字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面对这些变化,“川派家具”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张浩以掌上明珠家居举例称,十多年前,企业还需要上门“打柜子”,如今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生产。但从整个“川派家具”来看,其转型升级不仅仅包括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还包括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用户运营数字化、交互数字化,最核心的是用户运营数字化。

在他看来,“川派家具”由于长期处于竞争激烈的内销市场,其用户运营能力强于广东,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在数字技术技术加持下,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如今的“川派家具”更关注用户直连,即制造商可以不经过经销商和品牌商两大环节,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面对客户需求更能够高效地进行方案迭代。

“相较于广东,‘川派家具’的转型升级正在形成一种‘四川模式’。”不过,张浩也坦言,“川派家具”的数字化转型离广东还有一些距离,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探索尚未成熟的技术领域,比如AI质检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数字化转型面临“断层”难题

尽管“川派家具”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张浩认为,整个家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断层”问题——四川家具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处于各个细分领域,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面对“断层”问题,他建议,对于中小企业“不能做”或者没有优势的工序,产业互联网运营方在获得牌照的基础上,可以建设一个“共享车间”,通过互联网分发方式,实现与中小企业工序需求的对接,也间接帮助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此前,该建议也曾在家具喷涂环节落地运行,但后续却不了了之。张浩认为,推行该模式的难点主要在于定价和成本问题,“打个比方,在‘共享车间’里的喷涂成本为10块,但偷偷喷涂只要6块,中小企业自然会望而却步”。

“家具行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个过程只能是平衡矛盾后再往前推进。”张浩认为,产业互联网的实施不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还要避免“一刀切”的监管,以确保中小企业正常运营。

面对当下激烈的竞争,他还总结了家具企业三种发展路径。一是整合式,企业为没有时间的消费者提供拎包入住的方案;二是风格聚焦式,企业主打擅长的家具风格,让其成为其独特的标签;三是单点定位式,企业不断完善某一类家具功能,使该类家具成为企业的优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