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古以来,婚姻都是人生大事,而婚书作为结婚的凭证,不仅是一纸婚约,更承载着男女双方对婚姻的期许与忠贞。在青岛,市民王耀堂收藏着从清朝至今3000余份婚书,这些婚书的背后是一个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是300余年婚俗习惯变迁的历史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收藏婚书还是在十多年前。”王耀堂是一名中医,因为专业的缘故,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2008年的一天,他去沈阳出席活动,在途径当地古玩市场时,被一张旧婚书吸引了。“婚书上面写着松江省哈尔滨市,而如今哈尔滨虽然还是那个地方,松江省却早已改成黑龙江省。”王耀堂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小小的婚书,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生故事,它所蕴含的历史印记,更是清晰地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的发展变迁,记录了时代的文明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以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到一处地方,我最愿意逛的就是文玩市场。”王耀堂说,随着这几年到各地参加活动越来越多,他收藏的婚书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经收藏了3000余件。“这些婚书从清朝康熙年间到改革开放至今,跨越300多年的历史,地域横跨20多个省份,而种类更是包括结婚证、离婚证、复婚证、合婚书、休书、卖妻书、换亲书等。”王耀堂说,在收藏的这些婚书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种类,比如清朝和民国时期童养媳、娃娃亲等。“旧式婚姻都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不曾见面就被决定了一生的命运,甚至‘指腹为婚’,而这些婚书正是那个落后时代包办婚姻的历史见证。”王耀堂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看到,每一段时期的婚书都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清朝的婚书,无论从外观到内容,整体较为简约,材质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填写新郎新娘的个人信息以及媒人等。而民国时期的婚书样式更加美观,普遍绘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内容上更加统一,材质也更加丰富,除了纸质外,还有丝绸、绢质、布质等。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颁布了《婚姻法》,包办婚姻时代正式结束,“婚姻自由”从此也体现在了结婚证上。这个时候的结婚证,不再称婚书了。结婚证图案大多以自主、和平、劳动生产为主要表现方式,文字陈述更简单明了,赋予了更多时代的特色。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证则返璞归真,回归到了法律文书的本质,证书大多贴上了夫妻双人合影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收藏的持续,王耀堂对婚书承载的意义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婚书不仅体现了婚姻的合法性,也见证着时代风貌,透过严肃庄重又颇具仪式感的婚书,今人可以窥见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态,这对研究中国婚姻史和社会史有深刻的意义。同时,婚书是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文书,经营好婚姻不仅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因为社会的和谐根植于家庭的和睦与稳固。

“我收集婚书的初心,不仅是为了从婚书中寻找故事来鉴证婚姻的神圣,还是希望大家从婚书的变迁中感受破除封建思想走向文明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王耀堂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 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