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刷到各类“XX山,有腿就行”的帖子,看见博主们穿着靓丽在风景绝美的山野上拍出“人生照片”时,可能跃跃欲试地想开启自己的第一次户外登山徒步。

你从零开始学习户外需要穿戴的东西,想着“反正只去一次”便草草打包了些衣物装备,简单查询路线准备出发。

或者,你是一个初具徒步登山经验的驴友,对自己体能很自信,但你还没有重装经验,也不知道自主攀登所需的“向导技术”是什么,在网上约了搭子,就准备开始一次颇具挑战性的徒步或雪山攀登。

此时的你还不会知道,一入户外,前方有多少种死法等着你。

以下是户外的“100种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户外事故千千万,失温起码占一半。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又不去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爬个山就失温致死,太夸张了吧?”——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是潜在的失温受害者。

失温和环境本身的低温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身体器官组织正常运行需要体温保持在37度,当人体内热量流失,就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各种问题,这就是失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量流失多数是因为身体表面的汗水或雨水蒸发导致的。所以,人在20度以下就可能失温,而夏秋往往是失温的高发季。

许多失温事故都是因穿衣不当导致。那些认为“怎么也不会冻死”就不准备足够御寒衣物的人,或者不知道在户外怎么正确穿衣的人,都是失温这个“杀手”最好的猎物。

一个近在眼前的案例——武功山失联女生就是在夏初因失温遇难,这一事件背后还有“吊带打卡武功山”这一现象。

当然大家都有穿衣自由,但吊带本身就不适合户外穿着!不仅是吊带,所有棉质衣服都是失温的最大帮凶。因为它不透湿,汗水只能被闷在身体里,山风吹来,汗水蒸发,热量便会迅速散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还有许多人错误地将冲锋衣当成保暖衣物,社交媒体上时常有人问,“我穿吊带+冲锋衣可以爬武功山吗?”风和日丽的白天或许可以,但武功山同天气变化频繁,时常有大风、大雨、冰雹,夜晚气温也会降低,这时它就变成了“死亡穿搭”。

再昂贵的冲锋衣也只有薄薄的一层,它的作用是防风雨而非保暖。一旦碰见恶劣天气,吊带上的汗水蒸发,冲锋衣提供不了多少热量,等待自己的只有失温。

如何预防失温?经典的“三层穿衣法”了解一下。核心原理是,打底层要能快速排汗,一般会用羊毛或聚酯纤维材质,中间层用棉服或羽绒保暖,外层硬壳防风雨。

若遇见失温患者,详细救助方式可查看《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希望大家都没有需要被救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数山友对高反都不陌生,国内多条经典徒步路线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而从医学上来说,海拔超过2500米,人体就可能因供氧不足出现高原反应,如心率上升、头疼、呕吐、呼吸急促、失眠等。

不同的人对高反耐受程度不一样,正确判断高反剧烈程度也很复杂。当你正经历着严重高反时,面对来之不易的行程或许也会想,“大家都是这样的,熬一熬就好了。”那你接下来就会“喜提”长期霸占户外致死率前三的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netmeds.com

高反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高原脑水肿和急性高原肺水肿,发病速度相当快,脑水肿严重时数小时内就会昏迷甚至死亡。

许多起高反致死的案例都有个共同的原因——遇难者对自己身体状态认知不清晰。

五一期间的贡嘎山难便是如此,虽然还不确定遇难者最后是否因高反死亡,但他的确在行程初期就出现了高反症状,包括脸色发黑,行动迟缓,可他在已经掉队的情况依然坚持前进。

遇难者夏某在出发还提到自己做了关于高反成因及如何应对的功课,但在他晒出的准备方案中,只提到了带葡萄糖、布洛芬,以及多喝水、少活动,这些确实可以预防高反,但却无法治疗已经发生的高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landmark.com

他显然没有查到最重要的一点:缓解高反最有效(很有能也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大量吸氧和下撤到低海拔地区。

自行服药往往效果有限,副作用却很大。很多人都说布洛芬可以缓解高反引发的头疼,但布洛芬只能止疼,治标不治本。

不止一个领队曾对「户外探险」说,他们不建议高反的队员服用布洛芬,这会让他们观察不到队员真实状态,很可能高反还在恶化,但队员已经感知不到,再次发作时为时已晚。

比如,2014年一位山友穿越洛克线时高反,服药后症状减轻,由四名向导轮流背着前进。随后再次感到严重不适,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及时下撤永远是最重要的。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下撤?一个客观的办法就是佩戴血氧仪,静息状态下数值低于60就可以考虑下撤。另外一个方法是行走测试,用前脚脚后抵在后脚脚尖,能是否能走直线,如果不能,就说明肢体已经失调,必须下撤。

不过自己的感受永远是最直观的,觉得不舒服就可以下撤,请记住,高原切忌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个死法,你可能会轻蔑一笑,“不至于那么倒霉被雷劈吧?”毕竟有数据统计,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被雷击的概率约175万分之一。

为什么要把小概率事件拿出来说?因为雷击不完全是意外,户外人长期暴露在野外环境中,如果你在雷雨天气恰好身处容易遭雷击的地段,那你被雷击的可能性,不说100%,起码在50%以上。

典型案例是北京箭扣长城雷击事件。就在5月18日,3名大学生夜爬箭扣长城后露营,第二天清晨下起了雷阵雨,3人都被雷电击中,有一人伤势较重。

在雷雨天,高处一般都容易被雷击,比如山脊、山峰、站在高处的人、空旷地带的一颗大树等。而长城就是在高山山脊上修建的建筑物,在这里露营,就相当于对雷说,“来劈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earth.com

箭扣长城之前也发生过多次雷击事件,2009年,5名游客也在这里突遇雷击,两名游客当场身亡,其余受轻微伤。

雷击的致死率其实并不高,根据以往数据统计,大约只有10%,但很容易遗留下后遗症。雷电在人体内部移动时会产生巨大电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冲击,引起脑损伤、记忆问题、认知困难等,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烧伤。今年箭扣长城伤势最严重的人,被发现时脸都变成了黑色的。

所以被雷击的概率虽小,后果却很严重,很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终身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NBC

避免雷击这种小概率事件也很简单。首先在出发前查看天气,注意雷雨警告。

当风暴突然袭来时,可以数秒判断雷电距离你有多近——如果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只间隔30秒甚至更短,那么雷电离你已经很近,这时候就需要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比如附近的洞穴、沟渠、峡谷等。总之哪里低往哪里走,如果在空旷地,就躲在巨石后面。

注意不要躲在帐篷里,扔掉背包等装备,因为所有的金属物体和尖锐物体都容易吸引雷电。当最后一声雷过去半个小时,才可以确定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看到这个死法都应该哆嗦一下——在温室里练就的泳技,面对复杂多变的野外河流几乎毫无施展的空间。

抛开野泳、漂流、溯溪这些“常在河边走”的运动不谈,徒步过河就有极大的溺水风险,且其风险性往往被低估了。

石人峡落水事件就是血的教训。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因为队伍的不专业、队友的不作为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果。所以在走一条需要过河的线路时,务必审查一下队友的专业性,自己也需要学习一些过河的知识,具体方法请参照过往文章《从石人峡落水事件谈起,户外徒步该如何渡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safetybox

普通的徒步路线尚且出现这样的问题,高海拔徒步过河更是如此。

高海拔地区的河流看上去不深,河面也不宽。第一次过河的人很可能会不当回事,“挽起裤腿,从河的这一边走到那一边就行了。”但实际上,这些河流流速相当急且水温极低,河底碎石多,水位稍高时,人在水中就站不稳。

一旦跌倒,失温就在分分钟之间,不然就是在激流中与石头冲撞昏倒,很难有机会自救。河流水位浅,也没有游泳的空间。乌孙古道、夏特古道等新疆的河流已经夺去了很多山友的生命。

在去年的姜野失联事件中,参与救援的新疆山友救援队队长貔貅就分析,姜野最可能的死因是因担心延误与队友约好的出山时间,冒险涉水过河后溺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貔貅搜救时的抖音视频截图

所以,高海拔徒步切忌独行!遇见这种河流,只能趁流速较缓时,团队协作,用绳索辅助过河,团队中也一定要有经验丰富的人。或者等待时机,在水流缓时过河,户外没有一定要过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年案例中,迷路/被困都高居山难事故原因前三。

很多情况下,迷路依然是因为山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想走成熟的道路,为抄小路或“寻刺激”走向了自己不熟悉的地方。

2020年,一位山友独行苍山时失联,一个月后尸体才被找到。他原本是跟队伍一起进山,但临出发又觉得“走小圈不过瘾,想走大圈。”但他不熟悉地形,便跟另一支队伍一起走,后又独自下撤,最后迷路。

深山中的道路交错复杂,很多路径隐藏在荆棘杂草之中,一旦走岔就容易碰见断崖等绝路。上述遇难者最后走到的地方,“上去是悬崖,下来也是悬崖。”

即便是成熟路线,也有迷路/被困风险。

例如五一后发生在贡嘎地区的另一起事故,遇难者就是因风雪被困在海拔4000多米的垭口处死亡。

在秦岭东梁事故中,两位被困女生就是因为当日起了大风大雾,偏离了原定的下山路线导致迷路。

当然,这两起事故中的徒步线路都有一定难度,前者是高海拔地区,遇难者又是独行,本身风险大,而秦岭也一直是事故高发区,虽然线路成熟,难度依然在五星级。我们能从中得到的经验,就是尽量不要独行,前往难度大的路线时,做好充足的线路、物资等行前准备。

迷路/被困是一个很绝望、恐怖的过程,在等待救援的昼夜中,你要经历极度的疲惫、寒冷、饥饿,你可能从希望获救慢慢变得绝望,看着自己生命一点点流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在贸然前往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时,请先想一想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你是一个性格谨慎的人,知道选择能力范围的路线,与靠谱的队伍同行,也做好了充分的物资和装备准备,也并非万事大吉,还有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滑坠。

不管你是户外老鸟还是新手,是去攀登几千米的技术型雪山,还是在城市周边走一条徒步路线,亦或是去成熟的景区,都会有一款滑坠适合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攀登技术型雪山这类活动,本身就是与滑坠/坠崖相伴而行。

年初的雪宝顶事故中,遇难者就疑似是在骆驼峰这一处需要用绳索攀越的地方因操作不当坠落身亡。

即便在一些资深人士看来,骆驼峰攀越的难度并不大,下降距离短、路线明确、保护点清晰,但这仍属于危险的技术操作,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遇难者虽然有一定的户外经验,但明显还不够应付这座山峰。

前段时间的洛日依甲山难也是如此。网传的消息称,“一个10多个人的AA自驾团队,自主攀登米亚罗镇的洛日依甲山,装备都不齐,没有上升器、雪锥、牵引绳,摔下去4人遇难”。

所以在尝试技术攀登时,必须有系统的攀登学习和大量的户外经验作支撑,刚入门或者半入门的人,千万不要以身试险。

一些所谓的入门级雪山,其实也有相当大的滑坠风险,只是在“有腿就行”的宣传下被掩盖了。当你身处于雪山之上才会发现,这一路多的是45度以上的崖壁,脚下又多碎石和冰雪,若不小心打滑,或没有控制好重心,两旁就是几千米的山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峰的部分道路

年初,一位山友在攀登哈巴雪山绝望坡时就因体力不支滑坠,撞到石头上身亡。“启蒙雪山”四姑娘山更是事故频繁,2019年,一位山友在下山时采用了“蹲着往下滑”方式,没有抓稳绳索,从绳索缝隙中滑坠身亡。

即便是在普通的徒步活动中,滑坠也随时可能发生,这些案例都不用上网搜索,身边往往就有血的教训。

滑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致命因素往往都如此微小,如此不经意,横切冰雪坡时没有踩稳的一脚、雨雪过后打滑的路面、脚下松动的石头、手中不稳固的枯树枝、被落叶掩盖的陡峭地、狭窄路面上的一次让路......都能让你坠下山崖,这些都会让人觉得,生命是如此的无常和脆弱。

这也警示我们,户外真不是“有腿就行”,它的风险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然界总是千变万化、危机四伏,将因人祸发生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突如其来的天灾也会夺走人的生命,雪崩便是其中之一。

当雪崩来临时,覆盖着白雪的山坡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巨大的雪体顺着山坡迅速向下崩塌,严重的雪崩甚至可以摧毁森林、掩埋房屋路,甚至引起山崩和泥石流,它往往也是特大山难的始作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encyclopedie-environnement

在1991年那起“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中,17名登山队员就是因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过去的3年中,阿勒泰、林芝、尼泊尔ABC等地都雪崩致死事故发生。

野雪爱好者遇见雪崩的几率就会更高。去年日本一道外滑雪场突发的雪崩就导致两名滑雪者遇难。国内也几乎每年都会有滑雪者因雪崩被困的新闻。

雪崩的破坏力虽强,但如果只是小范围的小型雪崩,获救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被雪埋后,你可能会受伤骨折,但最大的问题还是窒息。如果你的朋友懂得雪崩救援,且携带了雪崩三件套,就能用探测杆找到你的位置,再用铲子挖出能呼吸的通道,就能给你赢得大量的求生时间。

如果你们什么装备都没有,同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你遇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The Denver Post

可惜,现实中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后者。户外探险在《滑雪的尽头,可以不是骨科吗?》一文中提到,禾木的几次雪崩事故中,许多雪友连挖人的铲子都没有。还有人会将雪服中自带的RECOO反射器当作救命装备,可他们自己和多数雪场都没有RECOO搜集器,那它对保命就没有任何作用,等到救援到来时,也只能是“收尸”。

雪崩或许无法阻挡,但如果我们在出发前多一分警惕,提前了解雪崩的触发机制,带好救援装备,或许就能避开雪崩区域,在危险来临前逃离,或在危机中自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一个偶发性的户外致死因素,是指山坡或峭壁上的岩石因风化、地震、雨水冲刷等因素而脱落下滚,不幸被砸中的人,非死即伤。

落石发生的范围很广,成熟的景区甚至都有落石致死事件。就在5月,恒山景区虎风口处就发生了落石事故,造成5名游客受伤,1名游客死亡。

不过这属于小概率事件,常有人经过的山体上一般都会装有防护网。山友们徒步时经过的无防护网的山区,碰见落石的风险会更大,这种风险有时是天灾,有时也是人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多名户外爱好者在门头沟附近爬山时,队伍前面的人不小心踩掉了落石,砸中了后面的两名山友,其中一名不幸死亡——时常徒步的人对于这个场景应该都不陌生,甚至自己可能就踩掉过落石,或与别人踩掉的落石“擦肩而过”。

预防落石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佩戴头盔,但除非你是去攀岩或骑行,否则这个建议实在不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警惕再警惕,尤其是在暴雨过后,要随时观察周围环境,在有落石风险的区域快速通过。如果是随队伍徒步,攀爬陡坡时既要小心脚下的石头,也要时刻注意前方的风吹草动。

另外,千万不要选择在陡坡下扎营,否则夜里山石滚落,你会走得很安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躲过了大的风险,也可能被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背刺”,比如蚊虫。

之所以将蚊虫列入死法中,是因为蚊虫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除了能将人咬出一身奇痒难耐的包之外,还有致死性。请看案例——

今年4月,一名网友发帖记录了自己的母亲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初期只是缺乏食欲、身体发冷、腿疼,去医院后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都偏低,经过多重检查确诊“蜱虫病”,后病情恶化不治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堪称让户外人“闻风丧胆”的一种虫子,千万不要小瞧它。蜱虫嗜血,并且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让人几乎没有感觉。当你穿着短裤路过树丛时,可能已经有好几个蜱虫正附在你的腿上吸血;一阵风吹来,也可能有蜱虫落在身体上。

某些蜱虫的唾液里含有多种病原体,可能会攻击人的免疫系统,轻则发烧生病,重则不治身亡。

所以,一定要和搭档互相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如果发现了蜱虫,尽量不要硬拽。武汉疾控中心推荐的方法是: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放松或者死亡;然后用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垂直向上拔出,避免口器断裂;取出后用酒精或碘伏给伤口消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咬后如果有发烧等不适症状,立即就医!许多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对危险性认识不足,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期。

除了蜱虫,蚊子、蚂蟥等虫子还户外也不罕见。防虫无小事,山友们记得穿长袖、长裤,携带相应的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变暖,2024年的夏天成了新“最热夏天”,说不定还会是未来几年最“凉快”的夏天。

在这样的天气去户外,“热死人”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6月初,一名女子在徒步九连尖时中暑,未等救护车赶到已经身亡。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也警示山友们,夏季出行一定要把“防中暑”作为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身体散热低于吸热时,人就会中暑。轻度中暑只会觉得闷热、疲惫,发展到重度时,会意识不清,身体里的组织器官可能已经被“烧坏”了。

如果天气预报显示某天有极端高温,或者目的地像九连尖一样没有树荫,山友们就要慎重考虑一下行程。若一定要在高温天出行,记得穿容易散热的衣服,带足够的水,和能补充电解质的水和食物。

注意藿香正气水是没有用的!它只能治疗暑湿感冒,有除湿、发汗的作用,而中暑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体水分丢失,服用后很可能会加重脱水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一队友中暑,就需要给他应急降温,有水源时用冷水浸泡,或者打湿身体后盖上薄纱扇风,一定要先降温再送医,否则很可能耽误最佳救治时间。

写户外的死法,并非是要恐吓大家,劝退大家去户外的念头。而是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看到这些新闻时总是觉得可惜,如果当事人能事先了解一些户外知识,能多一份准备,也不至于如此。可很多人都觉得意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惨剧抵不上社交媒体上一句“有腿就行”的宣传。

户外固然有风险,如果你问那些常年在荒野探寻新线路、挑战未登峰的人,问他们如何看待事故和死亡,很多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接受最坏的结局,接受生命会结束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但如果你继续问,也必定会惊讶于他们每一次出发前准备的细致程度,以及野外经验的丰富程度。他们都会告诉你,要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线路的难度,把人为风险因素降到最低,再坦然面对那些无法预知的意外。

当你在准备一次户外行程时,希望这些死法可以警示到你,让你多一分思考和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在户外遇到过什么样的危险?

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徐丹

编辑/朱鹏

设计/Mann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