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4月26日,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普里皮亚季发生了一起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工程事故。

位于此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然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

由此也使得大量的放射性尘埃和石墨碎片,随风吹散到了乌克兰西部地区。

苏联政府以及乌东地区政府随即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救援行动。

派出消防员扑灭明火,派出飞行员将大量的硼和铅从空中投入到核反应堆中,用于阻隔放射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派出熟悉内部结构的工人,以自杀式的英勇行动徒手打开核反应堆的地下阀门,排出污水,避免核反应堆再次爆炸。

为了防止核辐射污染乌克兰的地下水源,又因为大型工程机械的振动会引起核反应堆的情况恶化。

顿巴斯地区的矿工们只得顶着高温,用手动工具挖掘了一条连通到核反应堆下部的隧道,以便放置能量转换器,用液氮为核反应堆降温。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核反应堆的状况才得以稳定下来。

根据苏联政府的指示,乌东地区的工人们随后又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泥外罩,将反应堆完全封存起来。

至此,此次事件才告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事后分析得出结论:造成此次核泄漏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反应堆的设计上存在着致命缺陷。

此次事件给乌克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成千上万人因此而丧生,在之后的20年中,乌克兰儿童的癌症并发率上升了90%,还产生了大量的甲状腺癌症患者。

乌克兰政府和民众也因此事对以俄罗斯为主体国的苏联政府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恨意。

因为苏联政府为了顾及国家形象,对此次事件严格保密,导致乌克兰民众没有得到及早和有效的疏散。

也因为俄罗斯明明幅员辽阔,可苏联政府却偏偏要把核电站建在乌东地区。

乌克兰方面认为,这就是典型的转嫁风险的自私行为。

更有部分媒体认为:此次事件成为乌克兰独立后坚持加入北约,最终引发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

以事后乌克兰政府的表现来看,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