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6月24日消息(记者张学龙)蚂蚱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名副其实的害虫,曾经是农民朋友憎恨的害虫,历史上也曾因此闹过灾荒。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农田化学药物的推广使用,让蝗虫不再泛滥成灾,农业丰收有了一定保障。特别是从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一味灭绝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如何“变害为宝”成为我国一些农业专家的研究课题,在很多地方饲养蚂蚱也成了新兴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手中的蚂蚱已然不是害虫,而变成了致富的好项目(央广网发 图宣摄)

在安图县亮兵镇,就有农民坚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盘活闲置大棚,将蚂蚱养殖作为发展产业的创新路径,拓宽群众致富路。

走进亮兵镇东明村,密密麻麻的蚂蚱在大棚里四处蹦跶,耳边是“沙沙沙”的扑腾声,村民阚传有正在给蚂蚱喂食小麦草。“去年8月份投入约10万元开始养殖蚂蚱,跟村里签了5年的大棚租赁合同,之后只需要投入麦麸子和人工钱就可以了。”阚传有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饲养蚂蚱的大棚(央广网发 图宣摄)

据悉,全世界命名的蝗虫有1万多种,但真正有可能构成蝗灾的只有几十种,而且即便是构成灾害,也是有前置条件的。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就开始探索养殖蝗虫并进行试验。

据专家研究发现,蝗虫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食用价值较高,而且还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喘以及消积的中医药用功效,所以对蝗虫进行人工饲养加以利用,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我国农业专家不仅有效治理住了蝗灾,而且还摸索出了养殖蝗虫的成熟经验。现在山东、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蝗虫养殖大户,这种曾经的害虫,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蝗金”。

据了解,为了拓展增收渠道,阚传有先后去吉林、白城考察学习后,决定回村发展蚂蚱养殖。蚂蚱养殖成本比较低,管理也方便,一次性投入可以保持5年经营。蚂蚱每年生长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这段时间气温高、繁殖快,平均60天就可以出栏,一年下来能产两茬。

说到蚂蚱养殖的收益,阚传有算了一笔账,去年养殖蚂蚱在起步阶段,就卖出了2500斤,今年预计能卖5000斤以上,每斤价格在20-25元,年底能收入七八万元。未来,阚传有还想继续扩大产业,带动村民一起养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