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通道让中山获得新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势能,在某种意义上再造一个中山。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中山、江门及珠海的媒体却早已处于兴奋状态,看看这些标题:《深圳中山!即将迎来“同城”时刻》《从“通”到“融”:深中通道托起中山奋进梦》《深中通道开通,江门“万亿”征途将有产业“深”加速》……

这座筹备7年、建设7年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在6月15日通过验收,将于6月28日正式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深圳前海

深圳及中山、江门及珠海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作为珠三角西岸的主要城市,中山、江门及珠海可谓望深中通道久矣,都希望借珠三角东岸之势,尤其是作为国家科创中心的深圳。

但是,深圳能带得动珠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四小虎”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认为,在珠江口三个领军城市香港、深圳、广州中,深圳目前发展态势最好,其对应的深中通道也将有望发挥出最强的“综合影响力”。作为中线的深中通道,也有望成为联通东西两岸的最主要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新华社

不过,港珠澳大桥从兴建到通车时,珠三角西岸也是充满期待,但实际结果却让香港和珠西城市都感到失望。当然,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不一样,因为要上港珠澳大桥通行还是有一些条件,但深中通道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现在深圳与中山、江门之间的产业合作日益加深,就两地交往来说,深中通道可能“开通即饱和”。

对于中山来说,深中通道的意义不只是交通问题。在中山人的心里,还有一个隐秘的情感,那就是希望借此机会重振“虎威”——重温“广东四小虎”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转移了大量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便以侨乡的优势,通过“前店后厂”制造业产业垂直分工形式,主要承接了港资的轻型消费品产业转移,推动了村镇经济发展。

在这一波承接香港产业的过程中,中山港功不可没。

中山港所在的位置容易淤塞,做不了大港,80年代初还只是石岐港下的横门口作业区。在那个时代,国家外汇极度短缺,能为国家创汇,那是非常有话语权的。在农产品出口的推动下,“横门作业区”不但在1983年改名为“中山港”,而且很快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港口建设转入全面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港货运区。图源:中山档案方志

有了港口,中山“三来一补”工业为时很短,在1984年开始就转为直接利用外商投资为主的“三资”企业。

办起一个厂、就能富裕一条村,这个经验被中山当作经验在全市推广。那几年,中山工业总产值以每年平均25%的增速一路狂奔。到了1987年,中山工业在社会总产值比例上升到47%,成为全市首要支柱。因此可以说,中山港的兴起,让中山由农业大县转型为工业强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制衣厂车间。图源:中山档案方志

那一年,新华社记者王志纲来广东采访,发现深圳、珠海特区之外的珠三角城市,其实更激动人心、更有创造力、更有活力、更具学习参照对标条件的,因为特区具有“开小灶”“特殊政策”等优势,而其他几个城市,很多是由农民群体直接进入制造业,并搞得风生水起。于是他和同事参照“亚洲四小龙”的概念,把中山和顺德、南海、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写出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于是“广东四小虎”成为全国乃至海外人士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四小虎”

当时,中山、顺德、南海都属于佛山地区,东莞属于惠阳地区。1988年,中山、东莞分别从佛山、惠阳独立出来,升级为地级市。再后来,广东做大佛山,顺德、南海成为佛山下属的区,于是广东四小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巅峰滑落,四面突围

在八十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上,中山在90年代又开始推动威力、晨星、爱多、小霸王、乐百氏等市属国有企业转型,结果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山舰队”,创造了广东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和神话。

2005年中山GDP位列全省第5位,仅次于广州、深圳 、佛山及东莞。虽然此后几年,中山GDP一直位列广东第五,但增长明显后继乏力。到2011年中山跌出前五,此后一路被惠州、珠海、茂名、江门等城市赶上。到2021年,中山被湛江超过,跌出前十……

这些年,中山一直在反思,为何近年发展落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山档案方志

有人认为,中山的企业不创新、产业不升级,成本又不断上涨,企业竞争力下降那是必然的趋势。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还是在于中山未能像顺德那样进行产权改革,政府退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典型的案例便是顺德的美的集团,在1993年就开始内部改制,最后成功上市。但是,中山舰队的那几家企业,还有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呢?

面对下降趋势,中山也在不断寻找突破方向。虽然早在2010年深中通道就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但中山却没有认识到其战略意义,中山战略发展仍旧在强调“东承(深圳)、西接(江门)、南联(珠澳)、北融(广佛)”。然而结果却是东西南北都不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下降趋势,中山也在不断寻找突破方向

深中通道动工之后,中山政协常委黄振球关注到2017年深圳共有1.5万家企业迁离,其中包括中兴、比亚迪、华为等行业巨头,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为一种趋势。

他在2018年提出,深圳“外迁企业对迁入地的带动效果明显,其中华为终端基地落户东莞松山湖之后,立即成为了当地的纳税大户,同时,也带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东莞聚集。”他建议中山应提早谋划,从共建产业平台方向考虑和深圳对接。不久,前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调研中山,指出中山要主动对接深圳、香港发展,做好“东承”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应提早谋划,从共建产业平台方向考虑和深圳对接”

在这种形势下,中山开始积极与深圳合作,希望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验,让深圳主动外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项目进入园区,通过大项目落地,带动中山发展。这时中山市政府主动到深圳考察拜访,著名存储企业江波龙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引入到中山。

2020年3月,中山在经贸洽谈会 上宣布,强调以翠亨新区为代表的中山城市“东进”信号:中山要环湾布局向东发展,而翠亨新区正是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要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形势下,中山开始积极与深圳合作

中山终于明白自己在大湾区的角色和优势所在,提出要对标对岸前海,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为发展目标。为此,中山发展和改革局在当年的发展计划中开始全面与深圳对接,其中最具意义的是——联合深圳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加强深中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综合交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重要规划衔接。

至此,中山与深圳的全面对接展开,深圳的“西进”战略才有了落脚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的“融合革命”

深圳最缺的就是土地,引进深圳产业更需要成片的土地,为此,中山在2022年初全面实施“工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以“空间革命”助力深中产业协同,力推本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改与旧改一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中山从市到镇街层面,通过各种办法收储整备“工改”土地。仅靠财政资金,不足以填平所有项目的差价,于是翠亨新区探索推出了“物业补偿”新模式。深圳有一些投资人看到其中的商机,积极参与中山的工改项目,另一方面又从深圳招商引资,已经形成一个新的业务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工改”如火如荼

2022年-2024年,中山全市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超3.9万亩,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项目1363个,规划报建面积 3151万平方米……另一场空间革命在交通领域展开。借助深中通道等大型交通项目建设契机,中山打响“交通攻坚战”,从轨道交通到高速路网,全面升级,目标只有一个,推动中山的中心城区“东移”,以呼应大湾区核心城市间一体化的形成。

当然,中山的首要目标是深中一体化。与深中通道同时开通的,还有深圳与中山之间的公交线路以及深中机场专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的首要目标是深中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上的对接,更重要是软件环境上也要对接。这是中山从深汕合作区学到的经验,也是中山与东莞、惠州不同的地方。东莞、惠州虽然与深圳地理上紧密连接,很早就被列入深圳都市圈规划,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对接上都有问题。

2022年10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市政府签署《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明确了首批重点协作事项,深中两市深度联动。次年6月,深圳与中山宣布联手创新打造经济合作区,并首次联手面向全球开展产业链招商。深中经济合作区主要内容有六个一体化,也就是中山在营商软环境上全面对标深圳,也就是让东西两岸从“硬联通”走向“软连接”乃至“一体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西两岸从“硬联通”走向“软连接”乃至“一体化”

深中联手打造经济合作区,不仅让深圳拥有了向外辐射的新腹地,也让中山有了向上发展的新空间,因此被认为是大湾区城市协作模式的新突破。

由于可开发用地越来越少,深圳一直在寻求发展空间的突破,寻寻觅觅,深圳终于找到中山一个好伙伴。中山从巅峰落下后,东南西北,反反复复,最终认定东进是其战略方向!

作为深中通道的桥头堡,中山在桥未通时,通过空间革命、营商环境革命等,势已先发:2023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中通道

80-90年代,中山港推动了中山的工业化,而现在,深中通道则让中山获得新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势能,在某种意义上再造一个中山。

对于珠三角西岸的江门、珠海乃至阳江来说,或许也在期待这一效应。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对深中通道的期待

留言区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