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俄制坦克不行了,西方坦克成为先进的象征。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都在战场上折戟沉沙,于是现在的论调变成“坦克不行了”。在地面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泛滥、空中各种无人机与巡飞弹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坦克似乎已经面临“下岗”危机了。而在这个时候,西方媒体却发现了中国新一代坦克的原型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保加利亚军事网站》报道称,为了满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需求,中国正在研发一款新型主战坦克,该坦克的体型与解放军目前装备的15式坦克比较接近,但不是15式坦克的升级版,而是一款技术飞跃的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网络上所展示出来的照片非常有限,新型坦克疑似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作战需求来配备不同的传感器与武器站,并且在炮管与炮塔的结合部,疑似配备了一台激光发射器或者毫米波雷达,可能用于测距、定位、制导,也可能是一种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系统,此前中国的99A式主战坦克,也在同一个位置装备了毫米波雷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在新型坦克原型车的炮塔四周,还疑似出现了与主动防御装置搭配的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用于探测快速接近坦克的敌方导弹与火箭弹,并向拦截弹快速提供来袭目标参数,引导拦截弹摧毁来袭目标。

虽然目前关于中国新型坦克的资料非常匮乏,但是如今坦克在乌克兰战场上处处吃瘪,中国继续研发新一代主战坦克,到底是在走弯路?还是能够让坦克焕发第二春?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主战坦克,其实都是冷战时期研发的,或者是冷战时期主战坦克的改进版,无论是M1A2也好、豹-2A7也罢、亦或者是中国的99A式主战坦克,其研发时的首要目标就是“甲弹对抗”,就连绝大多数军迷在衡量主战坦克是否先进的时候,都要看看这款主战坦克的穿甲能力如何?防御相当于多少毫米厚的均质钢板?

然而如今主战坦克面临的问题,其实跟二战时期的战列舰有些类似,战列舰当年设计思路基本都是为了对抗敌方的战列舰,要求装甲尽可能厚,能够在一定距离免疫假想敌战列舰的主炮攻击,同时又要求自己的主炮威力更强,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击穿假想敌战列舰的主装甲带。结果到了实战中,战列舰与战列舰交战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战列舰其实是毁于潜艇、飞机的攻击,美军许多战列舰后期只能当防空舰,或者跑去炮轰小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冷战时期,美苏在设计主战坦克的时候,都不约而同以有效摧毁对方坦克为设计目标,一切技术发展其实都是围绕这个思路进行的,到最后所有国家都在这条赛道上内卷,为了增强坦克的穿甲能力,各国放弃了设计精度更高的线膛炮,“返古”使用了滑膛炮。为了增强防御性能,各国想方设法增强坦克的装甲厚度,让坦克的重量越来越高,动辄超过60吨。

然而以这种冷战思维设计出来的主战坦克,其实已经被证明完全不适合现代战场。主战坦克所追求的增加正面装甲厚度,在各种攻顶反坦克导弹以及无人机面前毫无用处。主战坦克所使用的滑膛炮虽然穿甲威力强大,但是却不适合进行远距离攻击,面对几公里外使用反坦克导弹的步兵,主战坦克反而成为了“弱势群体”。

其实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坦克与坦克之间的对决,从来都不是主流,大部分坦克也都不是被坦克所击毁的。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所有被击毁的坦克当中,只有30%是毁于坦克主炮之手;1991年的海湾战争,只有20%的坦克摧毁战果来自于坦克发射的炮弹。而到了俄乌冲突,更是只有2%的坦克摧毁战果来自于坦克。即便在二战期间,坦克摧毁坦克的战果,在所有被击毁的坦克战果中的比例也不算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大多数时候,坦克主要承担冲破敌方防线、摧毁敌方火力点、为步兵提供掩护等任务,那么为何会出现各国设计师都一门心思研究坦克的“甲弹对抗”,而不重视其他性能?这就要从冷战时期美苏所面临的战争大环境来分析了,这里先想一下,为何在上世纪5、60年代,美苏都拼命提升战斗机的高空高速性能?甚至宁愿牺牲战斗机的亚音速机动性能,导致美苏的二代机相比一代机出现了机动性下降的情况。答案就是“核武器”。

在美苏都拥有核武器,且远程导弹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美苏都装备了大量能够投掷核弹的远程轰炸机,因此美苏都需要防备对方的轰炸机,对战斗机的截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铺天盖地的敌方轰炸机群,美苏都要求自己的战斗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爬升,并以更快的速度从高空逼近敌方轰炸机群,发射完导弹后快速返回机场准备第二波拦截,所以当时美苏设计师都在拼命优化战斗机的高空高速性能,尽可能让自己的战斗机飞得更高、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冷战时期主战坦克的设计思路也与核武器有关,美苏当时都囤积了用于打击前线目标的战术核武器,按照当时的设想,苏联开始进攻后,会首先向北约的防线投掷大量战术核武器,而北约也会使用大量战术核武器来迟滞苏联的进攻。而北约为了躲避苏军战术核武器的打击,通常选择小兵团分散布置,在前线遭到苏军核武器的打击后,通过快速机动抵达预定防线。而苏联军队则要求在北约机动兵力抵达预定防线前,快速突破北约阵地,双方都对部队的机动能力有很高要求。

然而被战术核武器打击后的西欧平原,因为森林面积较大,核武器造成的放射性尘埃、大火、狂风等环境,会令战场上出现大片步兵根本没办法存活的禁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苏的机动部队必须放弃卡车这类不具备核污染防护能力的运输载具,转而依赖拥有完善核防护系统的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坦克就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周围到处都是敌方的装甲目标,美苏地面部队想要达成快速机动的目标,就必须在双方装甲机动部队遭遇的时候,尽快消灭敌方的坦克,这个时候,哪一方坦克的反坦克能力强,哪一方就拥有战略主动权。在这种以核战争为前提的设定的战场环境下,美苏都极为看重坦克的反坦克能力,而各国也都纷纷跟进,结果就导致各国的坦克将反坦克这项技能几乎点满了,甚至不惜牺牲其他方面的性能,为了提高一些穿甲能力,就放弃了拥有射击精度与射程优势的线膛炮,选择了膛压更高、炮弹初速更高的滑膛炮;为了抵御来自正面的敌方穿甲弹的攻击,就尽可能增加坦克正面的装甲厚度,牺牲坦克侧面、后面与顶部的防御。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假想中的作战环境并未出现,面对全新的战场环境,以核战争为设计思路的各国主战坦克,自然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坦克在现代战场上所主要面对的,不再是敌方的装甲机动部队,而是各种无人机、武装直升机,以及携带反坦克武器的步兵小组,当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距离普遍在3公里以上的时候,各国主战坦克所使用的滑膛炮,有效作战距离也就在2公里左右,虽然为了提升坦克的远距离作战能力,各国又为主战坦克配备了炮射导弹,但是依然治标不治本。尤其在面对小规模步兵的时候,坦克携带的炮射导弹数量有限,用来攻击几个步兵属于严重的浪费,一旦炮射导弹打光,就轮到步兵使用反坦克导弹在远距离外对坦克进行单方面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中国新一代的主战坦克,将不能继续将主要目标放在“甲弹对抗”方面,转而追求“多用途”。武器多用途其实早就是一个趋势了,比如战斗机从过去的空优、对地攻击、截击等不同任务而单独设计一个型号,转而变成了现在的多用途战斗机,新一代战斗机既可以进行空战,同时也能执行对地/海目标的打击任务。

而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地军事强国,周边有能力与中国打坦克战的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即便是俄罗斯与印度,在面对中国的时候也将面临失去制空权的情况,到那时候俄印的坦克根本就不需要解放军的坦克来歼灭,空中各种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就能够消灭敌方的坦克了。即便与解放军地面部队接触,步兵凭借各种红箭反坦克导弹也足以应对。

而中国在研发15式坦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放弃“甲弹对抗”,转而追求多用途性能了。比如15式坦克追求高原机动性,对防御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取舍,不再盲目追求增强正面装甲厚度。又比如15式坦克没有配备主流的120/125毫米口径滑膛炮,而是使用了一门105毫米口径的线膛炮,虽然对重装甲的毁伤能力可能存在一定不足,但却能够在远距离外精确摧毁碉堡、机枪掩体、反坦克导弹阵地等目标。而更加机动灵活的15式坦克,在面对远距离外发射来的反坦克导弹攻击的时候,也拥有更强的机动性来寻找掩体。

而西方媒体曝光的中国新一代坦克,应该是继承了15式坦克机动灵活的特点,因为俄乌冲突已经正面了,面对来自空中的立体式打击,坦克单纯的叠加装甲厚度已经走到死胡同了,无人机总能找到坦克装甲的薄弱部分进行攻击,继续增加装甲厚度会严重拉低坦克的机动能力。坦克想要增强生存能力,就必须提高机动性并具备主动防御能力,甚至还要具备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提高坦克在制导武器面前的生存几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新一代坦克也不再以穿甲弹、滑膛炮为主要武器,需要能够在远距离外对敌方目标进行侦察、打击,各种炮射导弹、反步兵榴弹、爆破弹的配备比重得到提高。并且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新一代坦克需要在观瞄设备上进行升级,比如如今已经在家用车上出现的360度环景影像、底盘透视、AR实景目标显示。总而言之,中国的新一代坦克很可能告别主战坦克的称呼,转而成为一款“多功能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