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大厅,一名男子在便利店门前的凳子上晕倒,路过的ICU护士吕洋跪下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随后,ICU、医院应急小组、门诊应急小组等部门的医护人员,还有刚下班路过的医护人员陆续加入“救援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了大约12分钟、1440次按压、AED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路、推注肾上腺素……最终,医护人员合力从死神手中“抢”回一命。

这一幕已经发生快一个月了,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吕洋记忆犹新。

跳下电梯 飞奔向晕倒男子

当时正是下班时间,准备去医院饭堂的吕洋正盘算着晚餐吃些什么,忽然听到有人喊“有人晕倒了!”

抬头一看,便利店外,几名保安正围着一名身着病号服的男子,吕洋三步并作两步从电梯上跳下来,跑了过去。

吕洋俯下身轻轻拍打男子,发现他已叫不醒,再触摸他的颈动脉,搏动微弱。吕洋拿起手机拨通了护理组长刘艳军的电话:“有患者在一楼晕倒了,人已昏迷,动脉搏动还有,快来帮忙!”

此时,保安也向院内应急小组汇报了情况。放下手机,吕洋再检查时,发现男子颈动脉搏动已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口唇青紫……没有半点迟疑,吕洋跪倒在男子身边,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并不间断呼唤患者。

听到吕洋的电话后,ICU医生李旭马上从三楼赶到一楼。“在二楼电梯上,我就发现所有人都在往下冲。”他说,从电梯扶手探头一看,吕洋跪在便利店门前的凳子上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

李旭赶到后,先是查看男子情况,“我摸了一下他的右侧大腿股动脉,没有任何波动。”紧接着,李旭联系了ICU医生团队,请他们带上抢救设备支援。

李旭和后续带着急救箱赶来的金珺医生、刘艳军护士加入生命“接力”。

紧接着,医院应急小组、门诊应急小组先后到达现场,一起为患者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路、推注肾上腺素……

“那一刻,我感觉便利店门前仿佛变成了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都在合力抢救病人。”吕洋没有离开过一步,一直护送这名男子到了急诊。

晚餐没吃上 “捡”回一名患者

在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为该男子进行心电监护、CT检查、血糖测试……排除了脑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等原因。

当日18时22分,该男子被送入了ICU进行后续治疗。推着转运床回ICU的吕洋对刘艳军说:“组长,本来去吃晚餐要给你带回一根玉米的,现在带了个患者回来 。”

刘艳军说,“幸好平时的心肺复苏没白练,实操就是最好的效果检验。”

作为ICU医护人员,大家都知道,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后的主要抢救手段,心脏骤停发生的4分钟内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这个时段内进行心肺复苏,生存率可高达49%-75%;其后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就下降到7%-10%。“吕洋第一时间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最大限度为后续抢救赢得了机会。”李旭表示。

尽管如此,该男子是否能够苏醒仍是未知之数。在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生命支持条件后,大家能做的也只有等待。

幸好,好消息来得很快。第二天上午,这名男子已苏醒过来。

原来,这名男子叫王东(化名),今年62岁,是消化内科的患者,晕倒前正准备去便利店给自己买牙膏牙刷,没想到突发意外。

由于抢救及时,王东恢复速度也非常快,在ICU的第2天,经评估后拔除了气管插管;第3天,转回普通病房。8天后,他便康复出院了。

30岁男护士,主动申请加入IC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洋(左)去看望患者王东(右)

王东出院前,吕洋和李旭还专门去病房看望了他。“当时,他正在走廊里散步,还跟我抱怨说午饭不好吃。”吕洋说,看到他恢复得这么好,想起十几天前惊心动魄的那一幕,很是感慨。

与王东合影时,吕洋的嘴就没有合拢过,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职业自豪感。

“虽然每周几乎都会碰到抢救病例,但在科室以外的地方成功抢救患者,还是第一次。”今年正好而立之年的吕洋,一年前,主动申请加入ICU,“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加上对各种医疗仪器都很感兴趣,觉得重症护理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吕洋所在的ICU护理团队共有58名护士,男护士9名,也是港大深圳医院“男”丁格尔比例最高的科室。

像吕洋这样的男护士,不仅能搬能扛,对医疗器械的操作上手快,护理起来也很温柔细致。有位“老慢支”急性发作的老奶奶入住ICU后,每天都需要按时吸痰,当吕洋为她吸完痰后,她用沙哑的声音说了句“谢谢”,让吕洋大受鼓舞。

“进入ICU工作后,我更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后也会深耕重症护理。”吕洋说,ICU工作还有一点让他特别喜欢,就是团队作战。正如这次抢救,如果没有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也无法保障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救治。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