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细节都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沉入学校体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校园里发生的日常琐事,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孩子着想,这就是教育人的智慧与良知。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张桂英 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第三小学副校长

整整两天到重庆谢家湾学校跟岗研学,我沉浸其中,也幸福其中,愈发觉得这里是一方教育的桃花源,是一所真正属于孩子的学校。

在此,以我看到的几个细节,试着理解该校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的理念。

细节1:

走进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制度、口号,也不是荣誉墙,而是孩子的照片和作品。

每一栋楼的外墙上,包括校园的围墙上,到处悬挂着孩子的照片。

每一张照片都是孩子灿烂的笑脸,没有太多的文字简介,但尺寸巨大。

比如,一个小女孩的照片足有3层楼高,孩子笑得很灿烂。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挂这么大的照片,于是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奇的魔力,嘴角上扬,自然而然地随之微笑起来。

我似乎懂了,原来情绪真的是会传染的。

细节2:

教室里没有讲台,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和学生在一起,以平等的高度一起参与学习,这也是对师生平等关系的一种彰显。

学生的桌子是圆弧形的,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圆弧形的桌子腿比较少,节约空间且方便交流。

在两天的观课中我发现,学生上课时的坐姿并不“规范”,自由而舒适。

我想,让他们以舒适的状态参与学习,比外在的肢体约束更重要,如果我们过分注重外在的肢体约束,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只集中在端端正正的坐姿上。

当然,教师偶尔也会提醒学生要坐直、站好,但绝对不会要求板板正正挺一节课。

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问、质疑。如果想去上厕所,不需要向教师请假,而是静悄悄地离开教室,之后再静悄悄地回到座位。

一位校长告诉我,“这样的管理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自己去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参与学习”。

细节3:

在谢家湾学校,同一个班级各学科教师在同一间办公室内办公,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针对每一个孩子做深入分析,包括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作业布置,还更有利于促进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建构。

细节4:

谢家湾学校的餐厅不像餐厅,更像是“生活馆”,里面可以吃饭,也可以读书,没有清晰的分界点。

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然后是用保鲜膜包裹得严严实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瓷杯瓷碗,我们惊讶地问:“这不怕学生摔碎吗?”

“摔碎餐具的声音就是孩子成长的声音!”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认为,孩子第一次用瓷器餐具可能会摔碎,摔碎后一定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下一次必然会轻拿轻放、呵护使用,如果学生用的是不锈钢餐具,就很难学会小心翼翼,也做不到轻拿轻放。允许孩子犯错,在改错中成长,这就是容错机制。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调皮的学生会不断犯错,第一次摔碎餐具和第二次、第三次摔碎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让他们慢慢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也是教育。

细节5:

在两个校区,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在学校最醒目、最显眼的地方。

比如餐厅四周的墙壁上悬挂了许多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看上去并不完美,有的甚至显得稚嫩,有的看上去很抽象。

校长介绍,这是“生活馆”向学生征集的作品,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生活馆应该悬挂什么,或许成人看上去并不完美,但是学生更能理解同伴的作品。

老校区的瓷砖上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图案上还带着学生的名字,这也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底稿,然后拿到工厂去烧制瓷砖。

这个细节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一所学校,完美和真实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细节6:

我在该校老校区的墙壁上看到了另一个细节,悬挂办公室门牌的螺丝钉是梅花状的,在两个校区随处可见的就是小梅花的形状,还有很多东西是以朵朵来命名的,如朵朵聊时事、朵朵电视台等,这是学校的主题文化“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细节决定成败,环境是一所学校的隐性课程,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细节7:

学校的每一寸空间几乎都是开放的,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总有一些开放的区域,里面有图书、座位,随时随地都可以坐下来捧读一本书。

每一间教室都是透明的,经过时总能透过落地的大玻璃窗看到里面的情况。

在老校区,有三间教室是连在一起的,并且三间教室是通透打开的,我们以为这样上课会互相影响,校长却说这是故意打开的:对教师而言,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吸引力,确保学生的注意力不被其他班级所干扰;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在这样的场域里自主地控制自己的音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不去打扰其他班级上课。其实,开放就是最好的监督。

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沉入学校体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校园里发生的日常琐事,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孩子着想,这就是教育人的智慧与良知。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