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各社交平台被姜萍的热搜频频刷屏:

“中专女生爆冷拿下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17岁数学天才少女姜萍”

“姜萍拿高分的数学题有多难?”、“姜萍的数学天赋是怎么被发现的?”

姜萍是学服装设计的中专生,热爱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里巴巴主办的全球最大规模在线数学竞赛,每年数万数学精英参赛。仅有几百名选手晋升总决赛,最后只有了了几人取得名次,名利双收。

这次她以93分杀进晋级榜单第12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在她前面的11名选手,都来自清华北大、剑桥、麻省理工等全球名校。

排她后面的是中科院博士、奥数金牌得主和高考状元及无数清北竞争者。

17岁的姜萍能从这些天之骄子中脱颖而出,其天赋和实力可见一斑。

她的名声鹊起,也使她背后的伯乐王闰秋浮现于公众视野。

王闰秋的教学理念是: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如果有领路人的话,可能一切会不一样。

所以我尽我的可能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还有不一样的未来。”

01

偏材生的困局

王闰秋是95后,江苏大学2020届数学专业硕士毕业考博失败后,进入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执教。

这就是没背景没渠道的偏材生追梦现状:当经济和实力支撑不住梦想时,只能湮灭于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闰秋遇到的第一道坎:是在前期学生生涯中没有领路人。

他对数学兴趣浓厚,没有领路人,就自己埋头钻研难题,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做题思路和论证过程。

硕士同学觉得他像“江大版韦神”。

“和其他同学相比,他更有钻研精神和学术精神”、“感觉他把精力和业余时间都扑在了数学难题的求解上”。

第二道坎:是考博失败,去中专执教。

王闰秋报考浙江大学博士没考上。

成年人迫于生计和责任,无法临近三十还无畏追梦。

王闰秋为了能继续钻研数学,放弃在大城市打拼的想法,回到县城中专执教。

第三道坎:是追梦之路,黯淡无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闰秋在几年前就开始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

第一次没有入围,2022年预赛为第166名,2023年预赛为第432名,2024年预赛125名。

即便考博失败他也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回归平淡的生活他也没停止对梦想的追求。

正是王闰秋自身的成长经历,让他遇到同样热爱数学、把课余时间全部投入解题中的姜萍像看到了少年的自己,想拉她一把。

“因为我淋过雨,所以为别人撑一把伞。”

王闰秋开始为姜萍提供个性化辅导,给她推荐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和谢惠民的《数学分析》。

他对姜萍的提问,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她自己去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闰秋推荐的数学经典著作和培养姜萍独立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她的数学实力突飞猛进。

他还鼓励本觉得自己不配、不想参加这次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姜萍参赛。

可以说,姜萍若不是遇到出身数学学院派、根基深厚的王闰秋老师,大概率她的数学天赋湮灭于众。

02

中国式教育的傲慢

网友说:姜萍的一夜成名不仅仅是她的天赋和努力,还因为她运气够好,遇到了这么雄厚的师资和无门槛全球竞赛。可是,这说明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看看这组地方高考录取数据:2023四川高考本科录取率43%,985录取率1.3%,211录取率4.6%。

本科录取全科优秀学生,重点大学只录取全科掐尖学生。

而竞赛等优质资源只向名校或重点班倾斜。

知乎一位985院校生自曝:只有尖子班才有各种竞赛资源,普通班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参赛了。

学校只注重对“全材”的栽培,对偏材生没有培养土壤和机制,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傲慢。

而偏材生对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明电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的爱因斯坦,他因高中语文、历史和其他文科科目不及格,未能进入瑞士大学。

他的偏科现象并没影响他后来的发展和成就,反而帮他把精力投注擅长的领域、造福全人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

与其痛不欲生恶补短板,不如将长板发挥至极致。

毕竟人不是水桶,大可不必浪费宝贵时间与短板作战。

教育不应只有一种全材模式,而应该多元发展、人尽其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自家孩子留学的网友说,

加拿大高中课程非常多元,除了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科目学习,充分因材施教,让有专长的学生尽早挖掘天赋,不用强制浪费时间在不喜欢的科目上。

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且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优势,人尽其用,而不是求全责备,塑造千人一面的“精英模型”。

再则校方应多方引进高学历讲师入基层教师岗位,打造雄厚师资团队,开通偏材培养及奖励通道,为真正的人才提供成长的环境也是当务之需。

0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认真想想,这是社会的损失和悲哀。

罗家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

在1917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文科,虽然数学成绩为0分,但因为作文被胡适打了满分而破格录取,后来还成为清华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有时候,他的特长和兴趣可能在其他领域。

怎么挖掘一个人的天赋潜能,怎么挖掘每个人的天赋潜能,这是教育从业者应该深思改进的关键。

现在,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大数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都急需大量高级人才。

如果我们懂得珍惜每一匹“千里马”的可贵,创造让偏材也能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和环境。

到时候,就能收获自己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科学界的坏小子文特尔。

愿每个人的天赋都被点燃,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

作者|鱼籽酱·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