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59年,已退役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在访问莫斯科期间,曾向苏联官员提出一个观点,“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当时的中国对于蒙哥马利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家,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著作后,就让蒙哥马利产生了想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
不过,当时中英尚未正式建交,所以蒙哥马利便托人转达了自己的想法,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申请,居然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回复。
毛主席当时就说,“非常欢迎蒙哥马利元帅在适当的时候,来访问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1960年的5月份,蒙哥马利自香港转机抵达北京,而他的到来,也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欢迎。
之后,蒙哥马利参观访问了北京、上海以及广州三座城市。
而这一路上的见闻,让蒙哥马利对新中国有了具体的认知,在回国之后,他就发表了很多赞赏新中国的文章,在他的笔下,不仅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也有勤劳的中国人民为国家兴旺发达做出的努力。
不仅如此,蒙哥马利还反复强调,“中国军队是可怕的存在,切莫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较量”。
蒙哥马利的言论,在欧洲媒体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毛主席在得知后,就认为蒙哥马利的友好来访,是打开中欧友谊的通道,所以,在1961年向蒙哥马利发出邀请,邀请他再次访问中国。
这一次,蒙哥马利去了更多的地方,其中包括太原、西安、洛阳以及武汉等地,而陪同他的,则是时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熊向晖。
提到熊向晖,他是我党秘密战线的英雄之一,曾经给胡宗南担任过长达十年的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著名的“龙潭后三杰”便有熊向晖。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进入外交部工作,而这次陪同蒙哥马利的任务,还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的。
不过,在陪同蒙哥马利参观访问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波”,以至于熊向晖还跟蒙哥马利“口枪舌剑”的争论了一番,咋回事呢呢?得从蒙哥马利到洛阳看的一出戏曲说起。
由于是第二次访问中国,因此,有些“自来熟”的蒙哥马利,对流程已经非常熟悉,除了与陪同的中国官员交谈之外,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在吃完饭后,到所在城市的大街上随意转转,以此来感受和体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延安访问时,他就曾不打招呼,直接去了一家男澡堂,而他的突然闯入,也让正在澡堂里洗澡的人们倍感惊讶。
毕竟这里是中国,突然看到一个鹰钩鼻子的老外在澡堂子里四处打量,确实挺让人觉得意外的。
而在时候,蒙哥马利就解释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英国的报纸上,看到的都说中国人因为长期吃不饱都是面黄肌瘦的,结果进了澡堂才发现,这些情况并不存在,澡堂里的老百姓,差不多都是肌肉饱满,看起来并没有所谓的营养不良。
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所见,向世界传播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让欧洲人民摆脱媒体带有滤镜的偏见。
而在来到洛阳时,蒙哥马利就提出,自己想去看一看戏曲,因为他早已知道戏曲是中国文化之一,所以,他也十分想了解了解。
于是在这天晚上,熊向晖等人就带着蒙哥马利来到洛阳的一座剧院,待大家坐定之后,蒙哥马利便饶有兴趣的往台上看去。
只见此时的戏台上,一群身穿铠甲的兵将鱼贯而出,那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的姿态,以及他们身上的打扮,都让蒙哥马利倍感新鲜。
但看着看着,蒙哥马利就有点纳闷了。
纳闷什么呢?原来,在那群兵将们鱼贯而出并各自站定之后,最后出来的,是一个身穿铠甲、手持令旗的女将军。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想到,这出戏,正是豫剧著名选段《穆桂英挂帅》,而这位出场的女将军,正是穆桂英。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身边的翻译,把这出戏的大致故事背景小声的向蒙哥马利做着介绍,通过翻译的介绍,蒙哥马利得知,这位女将军当时已经有53岁,眼前的故事情节,是她即将带着军队出征。
听完剧情介绍,蒙哥马利的眉头更是皱成了一团,随后一遍看一遍摇头,到了中场休息时,他干脆直接退场不看了。
当熊向晖询问蒙哥马利为何不继续看时,蒙哥马利摇着头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一个女人当元帅呢?”
对此,熊向晖解释道,这出戏是改编自民间故事,而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在中国更是深入人心,老百姓也十分喜欢她们,在很多人心里,“杨门女将”是女英雄。
不过,熊向晖的解释,更让蒙哥马利觉得无法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没有想到,像“穆桂英”这样的女将军还不止一个,居然还有好几位,比如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等,而这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于是,在访问期间很少发表不同意见的蒙哥马利,就认真的对熊向晖说:
“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
听到蒙哥马利这句话,熊向晖觉得有必要详细解释一下,因此他就告诉蒙哥马利,不仅是在民间传说之中,包括在红军里,也有不少英勇的女红军,不止如此,他还告诉蒙哥马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将军。
熊向晖所说的女将军,正是开国少将李贞,她自1927年参加革命之后,先后经历了秋收起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奔赴朝鲜,与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奋斗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