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文化延续性是依靠历史来传承和证明的,中国人崇史、考史,甚至把历史作为通俗文学的文化来源。比如说《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等,都是元明以后市民文学非常发达,知识分子把历史改编成市民喜闻乐见的小说之后,最终流传到了今天。不过,要人认认真真地学习历史,就不能只看小说,还要看专业的书籍。甚至不能只看文字,还要研究历史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北京大学历史学的泰斗邓广铭先生告诉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要掌握“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 目录学。历史地理是其中很特别的一把钥匙:比如,古代的地名和现在的地名未必一样,比如北京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就叫北平,明清时期叫京师顺天府,元代叫大都,晋代叫中都,辽代叫南京析津府,要把这些不同的名称和同一个区域对上号,需要专门的训练;再比如,一座历史城市在当时的交通地位、经济产业地位、军事战略地位等等,也都是历史地理的学术范畴。有些问题,单纯看文字也许难以理解,一到地图上就可能呈现出原本意想不到的历史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小”历史时就更是如此。文津出版社的《北京历代方志图汇》就是我们了解北京历史的一把钥匙。全书汇集了四十种方志文献的地图267幅,类别上涵盖了疆域、城郭、治所、庙坛、学宫、官署、水利等等,还选择了老照片31幅作为附录,配合地图使用拓展了所记录的历史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收录地图中有一张光绪年间的《顺天府属总图》,内容是清代顺天府的城市、山脉、河流、长城的位置。前一段时间华北地区天降大雨,很多地方洪水泛滥成灾,对照这张《顺天府属总图》,我们就可以了解清代晚期的河流走向,如果结合清末民国时期史料记载的华北洪灾的情况,就能大致判断出当时洪水的走势和成灾的大致原因。如果结合现在的水文地图,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共和国在华北地区建设大大小小的水库构成的水库体系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可以结合清末民国内河航运的记载,理解华北地区的河流基本都流入海河,天津在铁路时代之前,通过河运在华北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发挥什么作用,从而理解京津冀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有一位同事,是京东北顺义人。在民国四年本、康熙年间编纂的《顺义县图》(图为民国四年新绘)中,他一眼就找到了家乡的位置。图中标注了清末顺义各个乡镇的特产,他一边看图一边评点,某地现在是何种样貌,特产早已改变,或者延续传承至今。待看到牛栏山,他不禁感慨,说牛栏山富有石灰,品质上乘,已经开采了多年,山体已经不复当年的规模,没想到民国年间的地图上就已经标注了这一特产。这种在古地图上体会家乡历史变迁的体验,我想也是现代社会智识生活的重要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地图不像现代地图那么精确,很多地方在今人眼中不过是“大概其”,但是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想无论是专家研究还是个人品味,都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如果能身临其境,探索古地图记载区域的今天,我想这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个人追求吧。

作者 | 王 超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