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前院长郑欣淼曾讲过,北京故宫里的馆藏珍品那可太多了,如果把中国各个大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都拿出来比一比,按照文物的门类每种选出十大国宝,然后再从这里面挑出一件当作“镇国之宝”,这可太难了,争议肯定也会特别大。
《国家人文历史》专门请了九位搞考古和文博的专家,让他们在国宝当中经过各方面的思考取舍选出中国文物里的九大“镇国之宝”。
一、金银器类:太阳神鸟金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太阳神鸟金饰啊,那可是相当的精美。它整体就薄薄的一小片,但是工艺简直绝了!整个金饰是圆形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四只首尾相连的飞鸟,它们展翅飞翔的样子,仿佛要冲破这小小的金片,冲向天空。内层呢,是一个旋转的太阳,十二条光芒就像太阳在散发着它强大的能量。
你知道吗?这太阳神鸟金饰的含金量超级高,能达到 94.2%。这在古代,那得是多厉害的手艺才能做出来呀!而且它的寓意也特别深刻,有人说那四只飞鸟代表着四季的更替,也有人说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个旋转的太阳呢,无疑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阳神鸟金饰可不只是好看,它还承载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蜀地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如今,太阳神鸟金饰已经成为了成都的标志之一。
(太阳神鸟金饰,又叫商太阳神鸟金箔片,是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2月8日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文化遗址。它整体呈圆形,器身极薄且厚度均匀,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太阳神鸟金饰现藏于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二、青铜器类:西周利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利簋,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于 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它造型古朴大方,凝重且厚实。
利簋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其腹部和方座装饰有饕餮纹,圈足则饰有夔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利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腹内底部所铸的 4 行 33 字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明确提到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年代依据,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
利簋铭文作为书法史上的关键证据,揭示了甲骨文向金文、由殷商文字向西周文字演变的重要过渡。铭文中提到了“岁鼎”,即岁星在正位,这一记载对于研究古代天文现象和天文历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石刻壁画类:秦石鼓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鼓文呢,就是先秦时候刻在石鼓上的铭文。因为这些刻石的样子像鼓,所以就叫这个名字,它是中国最早在石碣上的石刻文字,现在有好多拓片。原石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其它的分散在好多地方收藏着。
石鼓文的用笔挺拔且圆润均匀,走势逐渐趋向匀称方正,整篇气息通畅顺达,开阔而雄劲有力。由于受到秦文化实用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古朴疏朗的和谐之美以及刚劲强健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鼓于唐贞观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总计十块。它们由花岗岩制成,高度约 90 厘米,直径约 60 厘米。最初,石刻内容被认为是描述秦王出猎的情形,所以也叫《猎碣》。每块刻石上都有一篇文章,涵盖了田猎、捕鱼、祭祀等情景。
石鼓文的出现有着秦国的强大、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冶铁技术的进步等前提条件。石鼓文分为汧沔、灵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田车、銮车、马荐、吴人十篇,涉及田猎、捕鱼、出征等事宜,具备史学、文字学以及文学方面的价值。
关于石鼓文篆刻的年代,有着多种说法,涵盖了东西周、汉、北魏等朝代。至于出土的具体地点,有渭河南岸石鼓山、渭河北岸石鼓寺等说法,其中雍县三畤原这一说法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石鼓多次经历变动,战乱时散失,和平时期又被寻回。元明清时期,石鼓被放置在北京国子监孔庙。抗日战争时期,石鼓先后转移到上海、南京等地,解放后被运送回北京故宫。
四、文献书简类:《孙子兵法》竹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那可是相当有名!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典籍,作者是孙武。它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5900余字。
那时候各国之间经常打仗,大家都想在战场上取胜,孙武就把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和策略写进了《孙子兵法》里。这书里讲了好多打仗的智慧,像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你得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打胜仗。还有“兵者,诡道也”,意思是打仗得用些巧妙的计谋。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太大了,不光是在军事领域,在商业、政治等方面也很有借鉴意义。
再来说说竹筒。竹筒在古代可是很常用的东西。那时候纸还不那么普及,人们就把字写在竹筒上。竹筒轻便,容易获取,把竹子砍下来,切成段,稍微加工一下就能用。
人们用刀在竹筒上刻字,或者用毛笔写字。写好的竹筒可以用绳子串起来,方便保存和携带。竹筒在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点争的军事理论,提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五、书法类:平复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复帖》卷,系西晋陆机书法墨迹,创作于西晋武帝初年,为现存年代最早的名家墨迹,因此它被冠以“祖帖”之名,又被尊称为“墨皇”或“皇帖”。其为纸本手卷,全篇用秃笔书写于麻纸之上,字体为草隶书,墨色微绿,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共9行86字。
《平复帖》其实是陆机问候友人的一封书信,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字迹奇特古朴,后来的人很难辨认清楚。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书法家启功首次对这个帖作出了比较通顺合理的释读。《平复帖》的笔意很是婉转,风格平淡又质朴。它的字体古朴且率真,处于章草和今草之间,属于汉代章草书法向晋代今草书法过渡的作品,在研究文字以及书法的变迁方面都具有参考的价值。
《平复帖》最早持有者为唐末殷浩,后入五代末宋初王溥之手,王家三代后卖给北宋李玮,李玮逝后被宋徽宗收入御府。此后流出情况不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万历年间,《平复帖》归韩世能,韩世能之子韩逢禧继承,崇祯元年被张丑买走。明朝亡后,顺治年间,吴其贞在葛君常家见到,元人题跋已被卖。此后《平复帖》又经王际之、冯铨、梁清标、安岐收藏。从安岐家散出后入清朝内府,后赐给成亲王永瑆,永瑆传曾孙载治,载治死后恭亲王奕訢代管并据为己有,又传溥伟。
辛亥革命后,溥伟逃往青岛,《平复帖》留其弟。1937 年,溥儒缺钱为母治丧,经傅增湘,张伯驹以四万大洋购得。1956 年 1 月,张伯驹将其捐给国家,《平复帖》至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六、绘画类:五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牛图》在历史上几经流转,曾流入南宋内府,到了元代,经赵孟頫等人题跋,明朝时又陆续归项元汴等人收藏。清朝乾隆年间,《五牛图》被征召入宫。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此后杳无音信。
20世纪50年代,《五牛图》现身香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购得,后送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五牛图》破损严重,有百余处蛀洞,后于1977年由故宫书画修复师孙承枝用8个月时间修补、装裱,始呈现今日之面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副画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图上画有五头黄牛,描摹细致,形神兼备。作品流传有序,全卷前后有元书画家赵孟,明鉴藏家项元汴,清书画家金农、皇帝弘历等人的序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牛图》完全以牛为描绘对象,除了一小丛植物外,没有其他背景。画卷从右往左展开,五头牛以并排的方式呈现在图上,彼此独立,毛色和姿势各不相同。
五头牛的造型很准确,前宽后窄的身形,隆起的肩部,松弛的颈下皮,耳轮下缘的缺口,头顶和口鼻处的细毛,都跟黄牛实际样子很像。眼睛适度放大,炯炯有神地看着观画的人。通过对不同眼神的刻画,每头牛的性格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七、工艺品类:真珠舍利宝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距今近千年的珍贵佛教艺术品,是存放舍利的容器,由珍珠等七宝连缀而成。
宝幢通高 122.6 厘米,发现时置于两层木函中。主体由楠木制成,分须弥座、佛宫、塔刹三部分。
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八方天,分三层,有底座、须弥海和须弥山。须弥海山描金,海面四周有八朵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在云端,手持武器,气势非凡,边上“四天女”温柔美丽、婀娜多姿。海浪中托起海涌柱,柱上有龙王象征的九头龙盘绕。须弥山上站着“八大护法天神”,由檀香木雕刻,形态夸张,神态逼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法天神护卫着的佛宫是宝幢主体,中心为八角型经幢,内置经咒和供奉九颗舍利子的小瓶。
塔刹在华盖上方,八条空心小龙为脊,昂首俯冲,代表八大龙王。顶部有大水晶球,四周是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佛光普照。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举世罕见。制作者选取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运用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装饰用珍珠约 4 万颗,17 尊檀香木雕神像功力深厚,每尊高不足 10 厘米,却将天王威严、天女婀娜、力士嗔怒、佛祖庄严雕刻得传神。
八、陶瓷类:定窑孩儿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窑孩儿枕是宋代的一件珍贵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是一个以孩儿为形象的枕头,长15.2厘米、宽9厘米、高11厘米。整个瓷枕施以温润的白釉,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体现了北宋定窑白釉器的典型风格。
孩儿枕的显著特点是长方形托座上侧卧着一个熟睡的小童,小童双眼微合,面带微笑。小童腰侧设计为枕面,尽管这部分已经残缺,但仍可见釉下印有的婴戏莲花纹。托座底部是中空的,呈涩胎状态且无釉,上面有墨书记载:“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刘谨记此”。
定窑位于中国北方,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拥有从唐代到元代约六七百年的悠久历史,尤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该窑以白釉瓷器而闻名,其瓷器以精美的造型、乳白或牙白的釉色以及流畅的刻花、印花、划花装饰而著称。
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专家评点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
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它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九、玉器类:渎山大玉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渎山大玉海原来被放置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所使用的酒器。根据《日下尊闻录》记载:“琼岛,元之渎山,即明之琼岛也。”琼华岛是远古河道残留下的水泊中的山,故有“渎山”之称,所以大玉瓮被称为“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 1265 年下令制作的。
渎山大玉海由大都皇家玉作打造而成,用的是一整块产自河南南阳的黑质白章椭圆形独山玉,精雕细琢,重量达 3500 千克,能贮存三十多石的酒。
它的制作手法很独特,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中“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在俏色方面表现出色。
玉海的外面周身都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下部用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方式展现旋卷的波浪,上部用阴刻曲线勾划出漩涡作底纹。在海浪波涛中,还浮雕着龙、鹿、猪、马、犀、螺等,它们形态各不相同,神采飞扬,既有写实的特点,又充满浪漫色彩。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巅峰水平,也预示着明清时期玉作会迎来另一个高峰。《国家人文历史》把它评为镇国玉器之首。这宝贝最初被放在元大都太液中的琼华岛广寒殿,明末挪到了紫禁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清乾隆十年又搬到了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还建了亭子来保护它,一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