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祁门县阊江小学农耕文化展示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许多学生前来参观。6月13日上午,祁门县幼儿园到该校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大班一百多名小朋友成了展示馆首批小观众,农耕文化展示馆成为校内一道热门打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阊江小学虽然校园面积不大,但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每一面墙壁都是风景,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化。农耕文化展示馆从筹备到建起,历时半年。它的位置就是连着两个楼的一个角落。即使偏隅一角,在精心设计下,也改造成了由农耕走廊、内馆和外间三部分组成的农耕展示馆。建馆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精神和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学校大门,向右手边望去,就可以看见写有“农耕文化展示馆”七个大字的牌子横挂在走廊上。顺着走廊往里走,就是农耕长廊,木制的长凳、推拉式的格子门,古朴素雅。一抬头,便可以看到农家竹匾装饰吊顶。竹匾内的毛笔字是由洪浩宇、汪思辰两个同学书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粗茶淡饭”等词语饱含着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轻轻推开古朴的格子门,就是外馆。外馆部分以木质结构为主,主要展示一组农耕塑像和一个风谷车。木板墙上依次展示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组图和《悯农》诗。“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这是战国楚国人鬼谷子讲把握时机的一句话。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样才符合天之正道。这既是描述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有付出的过程才能有收获。

《悯农(其二)》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学生们读着古诗,珍惜粮食之念油然而生。

为提出祁门的红茶文化,外馆专门用一面墙用来介绍祁门红茶的制作过程。旁边悬挂着的小小茶篓,是祁门人用来采茶的农具,在今天仍常用。小小茶篓,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馆部分主要是农耕文化墙和农具展示。文化墙依次展示着中华农耕文明史、二十四节气,以及对陈列农具的介绍。

中华农耕文明流传着悠久的神话与传说,农耕五祖是印在中国人内心的文化基因,如今我们只能从伏羲、神农、黄帝、嫘祖、大禹这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去寻觅农耕文明的起源。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不仅总结了各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包含古人对大自然无穷的智慧总结,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具介绍是针对馆内陈设的农具进行的简单介绍。这些农具大多来自于热心家长、老师的捐赠。在筹建农耕展示馆之初,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捐赠倡议,大家积极响应,把家里闲置的农耕用具捐赠给学校,每一件都沾着泥土气息、带着岁月的印记。布置展示馆时,学校给每个老物件都制作了“身份证”,物品名称、用途、捐赠者姓名等信息一目了然,希望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阊江小学不仅把农耕文化理论知识和农具展示结合在一起传播给学生们,还在新教学楼建起农耕基地,让学生们把理论知识用于播种实践,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巩固农耕文化知识,体验耕耘与收获的过程。有理论、有实物、有实践,阊江小学的农耕文化展馆成了立体教学的典范,不仅让学生们有兴趣参加学习,更有兴趣参与种植实验。小小角落有大大的天地,让传统农耕文化和传承几千年的农耕劳动智慧在校园生花,在学生心中结出灿烂、自信的果实。(郑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