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武昌之战堪称清军征服大顺军的关键一役。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决定了大顺军的命运,更影响了整个明清更迭的进程。当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自西安撤退到湖北武昌,原本计划在此修整阵脚,却遭到清军的紧迫追击。双方在武昌城外爆发了一场惨烈的会战,大顺军损失惨重,著名将领刘宗敏更是阵亡,令人扼腕叹息。但这仅是冰山一角,究竟武昌之战有多么惨烈?大顺军到底遭受了怎样的重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武昌沦陷,大顺军主力被迫疲于奔命

公元1645年正月,大顺军主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仓惶撤离了陕西大本营西安。长期同清军遭遇战后,李自成深知大顺军实力已不敌清军铁骑,决意向南迁徙,寻求立足之地。大顺军原定由西安直趋湖广重镇襄阳,不料清军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突然加紧步伐,从东西两翼迅速包抄逼近。

阿济格亲统八旗主力急趋河南内乡,意图直扼大顺军退路;多铎则由东路挺进,切断大顺军沿襄阳撤退的可能。李自成顿时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暂不敢贸然越过武关直取襄阳,而是率领大军绕道经淅川、内乡、邓州,再向南折返襄阳。然而,阿济格、多铎两路清军如影随形,迅猛追击,大顺军寸步难行。

进入湖北后,李自成只得在承天府(今钟祥)、荆州等地短暂整顿。他沿途招徕大顺军残余,以期渐渐集结实力。然而,阿济格千里迢迢,昼夜兼程,很快就将大顺军的疲惫足迹渐渐包围。多铎亦不甘后人,迅速由襄阳下犯,切断大顺军的退路。李自成无计可施,只得拔营东逃,于4月24日被迫弃守武昌。

武昌沦陷,大顺军主力被迫流离失所,疲于奔命。李自成愈发觉得武昌根本无法作为根据地,随即率领大军顺长江东撤至九江一带。然而,清军如狼似虎,步步紧逼。大顺军的处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眼见已无力抵御清军的骚扰,只得不断东逃,直至九江以西。

二. 扼守武昌,奋力抗击清军狂涌

武昌地处湖北腹心,长江中游要冲。自古便是军事要地,控制长江水陆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对于大顺军而言,武昌更具重要战略地位。在潼关惨败、西安失守之后,李自成深知大顺军已无力与清军正面较量。他急需一处有利地形,作为根据地稳扎稳打,补充实力。武昌便成为不二之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及至大顺军抵达武昌时,武昌总兵左良玉已率军突围而走。李自成得知此信,大喜过望,当即命令权将田见秀、刘芳亮等人防守武昌,并在此制钱充实军饷,委任各级文武官员,以武昌为大本营。可谓是虽无旧根,暂作寄奇。

清军作鹰扑食,怎能放过大顺军的这处根据地?不久,清军阿济格、吴三桂等人的大军压境而来。双方在武昌外围激战数日。先是清军哈宁噶率精锐部队突袭大顺营寨,杀个措手不及。田见秀、刘芳亮急调主力救援,与清军殊死拚杀。双方你来我往,战事惨烈,清军骑兵飞射马背上,大顺步卒挥舞钢刀,撕咬厮杀,鲜血淋漓。

最终,大顺军仍旧不敌清军骑兵的马术战力和火器威力。清军攻城炮将大顺军的营寨击得粉碎,杀伤无数。田见秀等将领濒临破阵,刘芳亮等人更是节节败退,仓皇撤回武昌城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城池固若金汤,但清军如狼似虎,步步紧逼。大顺军战损过重,元气大伤,已无力久守。李自成见大势已去,遂决定放弃武昌,移师东下,以图东山再起。于是在武昌城内仅作少顷停留,便迅速拔寨而走,顺长江水路直趋九江。

留守武昌的大顺军将士面对清军的骚扰袭击,付出了惨重代价。据史载,仅在武昌一战,大顺军就折损过半军力。更有不少猛将阵亡,著名的悍勇将领刘宗敏便在这次守城中阵亡。另一位名将宋献策亦被清军活捉,成为阶下囚。大顺军在武昌的短暂扼守,代价之大,可见一斑。

三. 内忧外患,大顺军陷两难境地

武昌之战,大顺军遭受重创,可谓是雪上加霜。实际上,在这场决定性会战之前,大顺军便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自西安沦陷,李自成便断绝了长期立足的大本营,只得率众东逃。长途跋涉,加之屡遭清军骚扰袭击,大顺军阵脚溃乱,军纪日渐涣散。来自各地的土兵、流民,纷纷舍甲曳甲而逃。军中还留下的,多是些老弱妇孺,战斗力有限。就连亲随壮勇,也因连年征战,疲于奔命,士气大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糟的是,李自成对于大顺军的指挥调度越发散乱无主。当年征伐明朝时,他尚能号令统军,一呼百应。可如今,大顺军已成了一盘散沙,旨意行不通。发号施令,将士们虽有恐惧,实则已无热忱效命。李自成手下猛将,亦各怀私心,自行其是。刘宗敏、田见秀虽尚肯听从调遣,惜战力已所剩无几。其他诸如白旺、刘芳亮等人,更是处处作梗,公然违抗军令。

内部矛盾纠葛,已足以令大顺军力不从心。更有外患侵扰。武昌会战前,清军阿济格、吴三桂两路大军,已将大顺军主力层层包围,无处藏身。清军一面骑兵飞射,杀伤大顺军溃逃者无数;一面祭出重炮,摧毁大顺军营寨阵地,迫使其不得不舍城而逃。

更可怕的是,清军手中的军火装备远胜于大顺军。当年征服明朝时,大顺军拥有先进火器,故而攻无不克。今日重遇清军,大顺军已落伍多年,火器陈旧,根本不敌清军的先进军火。加之清军骑射精良,马术超绝,成为大顺军最大梦魇。面对清军这等猛兽,大顺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当时局势,大顺军内部矛盾重重,军心涣散;外部则遭清军重兵围剿,处于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已无力回天。武昌会战,不啻是最后的绝望一搏,惜亦以惨败收场。从此,大顺军便一蹶不振,迅速没落。

四. 激战武昌城郊,双方惨烈厮杀

大顺军虽已被迫弃守武昌城池,但决不意味着清军就能坐收渔人之利。相反,双方在武昌城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清军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紧随大顺军主力东逃的踪迹,决计不能让大顺军就此遁逸。于是在武昌附近的富池口一带,阿济格亲率精锐骑兵前锋,猛然包围了大顺军的行营,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

当年曾在大顺军前锋担任先锋官的刘宗敏,得知清军突袭的消息后,立即传令调集主力迎战。他亲率精兵猛将数百人,杀出重围,奋勇向清军阿济格的大军阵地冲锋。双方在富池口一带的山冈丘陵间,展开了殊死搏斗。

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清军马军矫健勇猛,在山路上策马飞奔,口中呐喊怒吼,手中挥舞刀枪。大顺步卒虽略逊风力,但在刘宗敏的振奋鼓舞下,个个都拼上了全力。他们手持钢刀,奋勇迎敌,或攀岩直逼,或突然伏击。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大顺军终究经不起清军骑兵的猛烈进攻,逐渐节节败退。刘宗敏驰骋疾战,奋力督阵,却仍旧无力回天。清军先头部队很快便将他包围杀了个溃不成军。刘宗敏力战至死,双手满染鲜血,尸体更是遭到凌辱。大顺军另一名著名军师宋献策在这次战斗中亦被活捉,沦为阶下囚。

愈战愈烈,大顺军损失惨重。田见秀等猛将继而上前接应,却仍旧不敌清军铁骑的凌厉攻势。不得已之下,只得放下武装,一面抵御清军骚扰,一面加急东逃步伐,勉强躲过这一劫难。

据史载,仅在武昌富池口的这一役,大顺军就折损过半军力,可见双方惨烈程度。这无疑是对大顺军最后的致命一击,从此大顺军已渐渐力不从心,节节败退,再也难以在武昌立足,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最后溃败,大顺军命运终结

武昌会战的惨败,无疑是大顺军覆亡的最后一击。从此以后,大顺军四处流离失所,溃不成军,最终走向了彻底的覆灭。

在武昌会战之后,李自成仓惶率余部东逃,一度退至九江一带据守。然而,清军铁骑如影相随,让大顺军无处可藏,寸步难行。在九江被清军重重包围之际,李自成更是亲眼目睹了手下将士们一一背叛自己,各自东逃的惨状。

当年辅佐李自成征服大半个中原的亲信猛将,此时更是纷纷作逆,离心背叛。刘芳亮、白旺等人携家眷弃营而逃,另立门户。田见秀、孙可望则暗地里挟携军饷财赂,私下售贰城池,转投清军一方。就连临危不惧的老兵刘宗敏在武昌会战中也阵亡了。

大顺军这时已经元气大伤,四分五裂。李自成的军令统帅,已形同虚设。偏安一隅的大顺军残部,日夜遭受清军的攻袭扰动,寝食难安。清军哈宁噶等人更是纵兵猛攻,将大顺军的营寨攻破,杀伤过半。最终,李自成只得率领残余三千余人,仓皇逃离九江,远遁江西南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大顺军已无立足之地,只能在赣湘两省间流离颠沛。清军更是趁胜追击,步步紧逼,让大顺军无处遁形。李自成亲自追击大顺军叛徒,徒劳无功。他不得不带领最后一批亲信死士,四处流窜,到处逃窜,无家可归,无处容身。

终于在1645年6月,李自成在江西彰化败走,只带领最后二三百名死士残部流落到广西上思。但清军哈尼喀亦紧随而至,将李自成包围于上思佘太大塘一带。绝境之中,李自成最终被杀于狭路相逢,大顺军亦随之走向了彻底的灭亡。

从武昌失守,到数月后在广西上思最后一搏,大顺军命运的覆灭注定已成定局。这支当年雄踞中原,纵横四海的霸军,最终在武昌会战后迅速没落,走向了灭顶之灾。武昌之战,或许才是大顺军命运的转折点和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