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中共已经历了数次紧急迁移。延安被胡宗南占领后,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根据地。叶剑英时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率领5500多人东渡黄河前往晋绥临县。然而,当地军事形势严峻,继续前进风险太大。叶剑英精明决策,改变了计划。这支人马究竟如何就地扎根?他们最终会书写出怎样的不朽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形势艰难,命运多舛

1947年,国共内战白热化。蒋介石紧盯陕北,视之为重中之重。彼时中共中央已从延安撤离,分作三路:前委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陕北牵制国民党兵力;工委由刘少奇等人转入华北;而5500名机关人员则由叶剑英、杨尚昆率领,原定向晋绥边区进发。

行军艰辛,困难重重。这支队伍中老弱妇孺占多数,仅官兵不过千余人。沿路辎重累累,弹尽粮绝,人们挨饿受冻,但无人喊苦。途中还需穿越阎锡山的重重封锁,随时会遭遇国军的袭扰。

最初,中央的意向是这支人马进驻临县三交镇。但当行军至晋西北时,局势已大为改观。王震部曾加强过该地,如今却已遭重创。张宗逊新编旅亦不能完全托住。此前承德被列为首选,如今也不复存在进驻的可能。

身在颠沛流离间,叶剑英深感眷恋陕北的群众基础。与周恩来反复商议,终决定暂时停止前进,就地疏散扎根,以图东山再起。3月底,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叶剑英向中央提出"就地疏散"的设想,获得通过。

二. 临危受命,周旋自如

叶剑英出身军人世家,自幼饱经战火洗礼,临危不惧早已铭刻于心。1947年春,他一手策划了这支5500余人的疏散行动,周旋应对间,英勇智慧可圈可点。

叶剑英原本就是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但在迁徙路上,他不仅身兼军事指挥,更是后勤保障的总负责人。每每遇到人员调配、粮草供给等棘手问题,他都能果断决策,确保大家安全有序地向前推进。

令人赞叹的是,尽管疲惫不堪,叶剑英依旧沉着冷静,随时关注着前沿局势。当获悉晋绥一带形势严峻时,他立刻与中央商议对策。最终经周恩来支持,叶剑英的"就地疏散"建议获得采纳。

按照中央的部署,这支人马在晋西北地区暂时扎根,由叶剑英负责统筹,杨尚昆则担任后方支队司令。叶剑英立即安排将人员分散布防,尽可能减少集中目标,以防国军发现并进行袭扰。

同时,叶剑英还亲自挑选了数百精锐官兵,组建机动营辎重护卫队。这支临时编制的小分队负责保护后勤线,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叶剑英本人更是时常亲临一线,了解最新动态,确保万无一失。

可以说,正是叶剑英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指挥,才使这支中央机关大军暂时安全落户于晋西北。而他在危机关头冷静果断的举措,也为后来的中央后委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创新之举,革命之举

叶剑英等人就地扎根的决定,并非临时权宜之计,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革命创新。在晋西北这块曾经的游击区,他们创造性地构筑起中央后委这一全新机构,为夺取最终胜利打下坚实根基。

按照中央的部署,叶剑英担任后委书记,杨尚昆出任后方支队司令。两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指挥着这支庞大的队伍进行战略布防。

首要任务便是加强通讯联络能力。他们在晋西北的几个县城,紧急建立起8座通信电台,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直接与全国各根据地、各战区前方及敌后的电台架设联系网络。

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有力支撑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陕北的指挥决策,为中央前委"最小司令部"指挥"最大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强后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通信外,后委还肩负着其他繁重任务。叶剑英负责统筹部署,合理分散人员,尽量避免受到国军的袭扰。同时,他下令组建机动营护卫队,时刻警惕防范意外情况。

与此同时,杨尚昆负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为确保大家温饱,他广泛动员群众,将庄稼地和土地合理分配,以解燃眉之急。可以说,正是后方坚实的军需补给,才使得叶剑英手中的官兵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之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央后委终于在晋西北完全安顿下来,并开始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从这里辐射出去的电讯信号,指导着全国各地的解放战争;而后勤补给线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前线所需。

四. 斗争新模式,指挥新理念

在晋西北扎根后,叶剑英领导的中央后委机构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游击战争模式,为最终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先,叶剑英颇具远见,他并未将后委的力量集中部署,而是分散到当地各县,采取"错位布防"的方式。这种策略极大降低了部队被国军集中袭击的风险,也为后续活动赢得了空间。

其次,在部署上叶剑英运用了敌后游击战的理念。在当地,他们编组了多个游击小队,时刻关注国军的动向。一旦发现敌军有所行动,立即就地发起小规模袭扰,扰乱其行军部署。

正是这种"游击决战、决战游击"的灵活作战方式,令国军寝食难安,无法轻易集中大规模兵力对付中央后委。同时,后委还经常与附近其他根据地的游击队伍勾连,进行多点突袭,效果立竿见影。

在这种新型游击战争中,叶剑英领导的后委部队驰骋自如。他们步伐矫健,机动灵活,唯恐天下不乱。一旦发现有利机会,便立刻集结有生力量发起猛攻,迅速占领阵地后再快速撤离。

多次实践下来,叶剑英和手下将士们也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比如"一处打游击,四处扰敌"的战术思路,比如依托群众力量、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作战手段,无不令国军叹为观止。

在中央后委的指挥下,西陆、吕梁、临汾、汾西等地区接连爆发游击战争,将国军牢牢束缚在了这片狭小地区,无暇东顾。而与此同时,其他根据地则得以壮大实力,为最终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五. 战火重燃,功勋彪炳

中央后委在晋西北扎根不久,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就拉开了。在这场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战役中,叶剑英和后委人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7年6月,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首先打响了进攻战。叶剑英得知后,立即率领后委力量在晋西北发动游击战争,对敌军造成了有力牵制和袭扰。

接下来的几个月,晋东南、冀南等地区的战火陆续燃起。叶剑英时刻关注着这些前线战况,并安排人员加强侦察,为中央前委提供详实的情报支持。

凭借在晋西北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后委成了联通全国大后方和各战场的桥梁枢纽。叶剑英还亲自部署,保证了通讯畅通,使得毛泽东等人能够指挥遥控全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48年,即将打响的老根据地战役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为了支援主力军团,叶剑英在晋西北加大了骚扰力度,全力消耗国军兵力。

此时,国民党集结了大量兵力驻防这一地区。后委派出大批游击员,四处张开阵势,令敌人无所适从。在叶剑英的指挥下,后委官兵浴血奋战,将国军重重包围圈生生击穿。

随后的澠池战役、大同会战以及晋西北战役,更是让后委展现了自己的战斗力。只见他们游击有道,运动飘忽,时而伺机出击,时而敏捷撤离,简直是鬼魅一般难缠。

这一切,都让中央前委放下心来,全力集中兵力投入主攻战役。事实上,后委布防的晋西北地区,原本就是中央前委精锐大军的主要驻地。他们夜以继日地骚扰国军,使得前委部队的调动大为顺利。

在中央后委的支援配合下,解放军一举拿下数省大半城镇。到1949年底,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中国革命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