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王赓可谓家世显赫、前程似锦。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王家,祖上乃光绪年间钦赐的世袭男爵,家族曾经荣华富贵,乃淮安县极有影响力的大族。然而,入清末叶,王家逐渐没落,待到民国初年时,已衰微至仅存几口祖传田产。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赓从小就深受家人期望,被寄予厚望。

王赓确实出众非凡,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极有修养,举止彬彬有礼。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学校预科,成为第一批清华生。在那里,王赓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终于在1915年获得了清华第一届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被选为第一批公费赴美留学生,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并以杰出的成绩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王赓在西点军校期间不仅打破了东方人的多项纪录,更与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结下了深厚友谊,被视为未来无可限量的人才。1918年,王赓圆满完成海外学业后,他受聘于北洋政府陆军部,一跃成为当时最有前途的青年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王赓前程锦绣、大有可为。其优秀才华和洋气儒雅,更吸引了众多豪门贵族青睐,无数上流社会有女儿的家庭都想把女儿嫁给这位大有出息的金龟婿。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伯苓一家,张家极力想把女儿张氏嫁给王赓。不过遗憾的是,王赓早已心有所属。

1922年,王赓与当时最闻名遐迩的美人陆小曼喜结良缘。这对璧人趁年轻时就结为夫妻,男才女貌、气质出众,誓许百年好合,誓言携手共度余生。可谁曾想,婚后仅仅一年,这对佳偶就遭遇了一场浩劫,从此分崩离析,王赓的前程也就此戛然而止。

与徐志摩的纠缠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王赓与陆小曼的离婚,便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徐志摩。这个人不仅是王赓的至交好友,更是促使王赓与陆小曼夫妻反目的罪魁祸首。

1921年,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王赓以第34号会员的身份加入,而徐志摩则是第93号会员。两人就是从那时结识,慢慢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王赓对徐志摩十分敬重,视其为才高八斗、诗词翘楚的高人,殊不知这个朋友竟会与自己的妻子陆小曼暗生情愫。

1922年,王赓娶了陆小曼为妻,新婚不久便被派往法国留学深造。在王赓离家期间,徐志摩开始了与陆小曼的私通。起初只是诗词唱和,后来便与陆小曼产生了出格的男女私情。当王赓得知此事时,震惊无比,几乎难以置信。

作为一个极有修养的文人军官,王赓自是不愿与挚交决裂,更不想坏了陆小曼的名声。于是他暗中约见徐志摩,希望对方能够收手,但徐志摩理直气壮,坚称已与陆小曼两情相悦,甚至厚颜无耻地建议王赓与陆小曼离婚。

王赓万分痛心,曾一度恼羞成怒,用手枪对准陆小曼美丽的额头,企图逼她做出选择。不料陆小曼闭上双眼,毅然说道:"我爱他,我不后悔,你杀了我吧。"在这一刻,王赓彻底死心了,他深爱的妻子竟如此决绝,竟做出如此抉择。

最终,痛苦的王赓只能选择息事宁人,于1924年与陆小曼协议离婚。离婚诉讼书上,王赓写道:"我们之间,已经无可挽回。我宁愿割爱,也不愿坚持一个不被珍视的爱情。"在离婚后不久,徐志摩便与陆小曼正式结为伉俪。

对于这段婚姻,时人多有非议,认为陆小曼入赘徐家实在不够体面,而徐志摩夺人所爱则是大逆不道。然而,面对世人指责,徐志摩满不在乎,他美其名曰"新文化的婚姻",认为自己是先锋,是开拓者,是为爱情而大无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妻与母亲的温情

尽管与陆小曼离婚,王赓却从未真正从内心放下过这段婚姻。在他看来,陆小曼永远是他的妻子,他们只不过是暂时分居罢了。因此,王赓与陆家人的感情一直非常亲密,尤其是与陆小曼的母亲关系融洽。

即便在离婚后,王赓仍然会定期拜访陆家,与陆太太闲话家常。每次见面,陆太太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女儿的近况,而王赓则是耐心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与前妻有关的细节。有时候,陆太太说到激动处,甚至会不经意透露一些陆小曼的小动作或者小习惯,这让王赓无比欣喜。

有一次,陆太太提到女儿最近爱上了新买的一件旗袍,王赓当即着手寻访上海各大旗袍坊,终于在一家老字号的小店里找到与陆太太形容的完全一致。他立刻将其买下,请人专程送到徐志摩家中,希望能够讨陆小曼的欢心。

另一次,陆太太说起女儿最近迷上了一种新兴的西洋小点心,王赓也马上着手派人寻访各大酒楼,终于在一家法租界的西餐厅里找到了款式相仿的糕点,并买了许多打包带回陆家,让陆太太转交给女儿。

每每听到有关陆小曼的只言片语,王赓都会如获至宝、心情雀跃。他们离婚多年,陆小曼早已改嫁,但王赓仍旧深爱着前妻,哪怕只是从旁人口中得知她的近况,他也心满意足了。

除了探望陆太太,王赓也会时常前往陆家的祖坟扫墓。每逢清明节,他都会亲自前往祖坟祭奠,恭敬地将陆氏列祖列宗一一拜祭,就像当年他们还是一家人的时候一样。祭奠过后,王赓往往会在祖坟前坐上一段时日,默默凝视着坟墓上的字样出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姻失意的艰难重生

陆小曼改嫁徐志摩后,王赓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顿。作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军官之一,他本有望步步高升,却因妻子的背叛而身心俱伤,事业几乎全线告吹。

离婚那年,王赓怀着重建家庭的心情,重新纳了一位温柔贤惠的淑女为妻。不过这段婚姻维系不久,新任妻子很快便去世,令王赓雪上加霜,陷入了绝望的阴霾之中。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王赓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读书写作。他日复一日地潜心治学,翻阅典籍,把所有的苦闷和愤懑都化作文字,在纸上倾诉衷肠。正是靠着这股咬紧牙关的韧劲,王赓才得以在精神上重新焕发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王赓写下了不少优秀文字,但出于避嫌的原因,他从未公开署名过。他生怕自己的文章被曾经的仇人徐志摩看到,引起不必要的是非。所以那些饱含心血的著作,最终都默默无闻、销声匿迹了。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评说,在王赓心中,自己的名节操守远比虚名更为珍贵。他宁可不出名,也决不愿为了功名而失去矜持。这种高尚的品格,正是让这位民国文人军官备受世人尊崇的根源。

尽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赓仍旧没有放弃重新追求幸福的决心。1926年,他第三次迎娶了朱佩芬小姐,两人经过了一段诗意般的恋爱史后正式结为连理。朱氏家世显赫,是当时著名军阀朱绍良的侄女,她不仅美貌大方,而且才学出众、温文尔雅,正是王赓艳羡已久的佳偶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姻幸福和学富五车

与朱佩芬结婚后,王赓的生活终于重新步入正轨。朱氏不仅温良淑德,而且大智若愚,全心全意地照料着这个曾几何时遭遇人生滑铁卢的丈夫。有了朱佩芬的鼎力相助,王赓从低谷中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昔日的雄心壮志。

朱氏宠爱有加,上至家中老人、下至仆从丁役,无一不备受她的体贴入微之恩。王赓见状,不禁对妻子更加敬重有加。在朱氏的悉心照拂下,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一天天好转,很快便恢复到了巅峰水平。

有了朱氏这个倾尽全力的贤内助护航,王赓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和事业之中。他日夜苦读、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广积学问,几乎把家里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私人藏书阁。

值得一提的是,王赓这时已不再是青年才俊,而是年过半百的中年学者。不过,这位老先生的求知欲望丝毫未减,反而愈加炽烈。他对文史哲理都有着渊博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衷程度,更是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赓不仅是位出色的文学研究者,更是一位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家。他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应该回归到"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风格,反对当世一些诗人顽劣的写作手法。他还创立了一整套诗词创作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朱氏的陪伴鼓励下,王赓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博采众长、贯通古今,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被后人誉为"明儒化身"。

朱佩芬不仅是王赓的贤内助,更是他鼎力相助的学术伙伴。两人相濡以沫、共赴云泥,把家中打造成了一个温馨的读书天地。每当王赓陷入学术困境时,朱氏总是能给予适时的支持和鼓励,让王赓更加自信、更加坚韧不拔。正是有了朱氏的相伴,王赓才最终成为一代文化巨擘,成就震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