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台湾的领导人蒋介石突然很想吃家乡宁波奉化的一道特色美食——黄花泥螺。这种腌制而成的螺肉佐料在当地家喻户晓,蒋介石小时候品尝过无数次,离开家乡多年后终于再次怀念起这种地方风味。他下令让保密局的人想办法弄到正宗的黄花泥螺,似乎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当局里的人开始行动时,却发现这根本是个棘手的难题。台湾本地哪里能找到宁波奉化生产的黄花泥螺?就连到底什么是黄花泥螺,这些北方汉子也是一窍不通。他们是如何设法解决这个困难的呢?蒋介石最终是否尝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黄花泥螺的前世今生

黄花泥螺这道美味佳肴,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宁波一带盛产一种细小的海螺,体型仅有绿豆那么大小,螺肉嫩滑爽口,当地渔民将其腌制后作为珍馔食用。这种做法后来在宁波地区渐渐流行开来,并演化出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所谓"黄花泥螺",最关键的工序是用黄酒和香料先将活螺腌渍数日,使其肉质更加鲜嫩并浸染上阵阵酒香。接下来,工匠们会将腌好的螺肉一粒粒剥离出来,拌入鱼子酱、香油等辅料,最后加入适量盐腌裹拌均匀。整个过程讲究火候,一旦操作失当,螺肉就会变老或者缺乏香味。一瓶质量上乘的黄花泥螺,颜色呈现诱人的黄澄澄,香气扑鼻而来,入口时咸香鲜美,回味无穷。

到了清代,黄花泥螺的制作技艺在宁波一带日渐精进,这道菜也逐步在当地名声大噪。除了普通老百姓饭桌上的家常菜,它也常常作为上等馈赠在节日时给亲朋好友以示心意。有钱人家过年过节,必定会准备黄花泥螺招待客人,而穷人家却也要省吃俭用,好让家里人在佳节尝上一口这种地方珍馔。有诗云"年年岁岁家家香,一粒泥螺半钱长",就说明了黄花泥螺在宁波乃至整个浙东一带的广受欢迎程度。

对于宁波奉化出生的蒋介石来说,这种地方小吃自然是从小就了熟于心。家乡那甜咸适中的独特滋味,在他的味蕾上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尤其是每逢重阳佳节时,家里总会买些新鲜出炉的黄花泥螺,祭祖后一家人就着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抓一把螺肉下饭,香喷喷的,吃进嘴里直把人给留了。这些年来,无论蒋介石走到哪里,只要回想起那种滋味,他心里那股乡愁就会油然而生。1955年在台湾,这种思乡情怀终于压倒了蒋介石,使他迫切地渴望品尝到真正正宗的黄花泥螺那种回味无穷的家乡风味。

二. 保密局棘手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对保密局下达了一道看似简单的命令:想办法弄来一些宁波奉化产的正宗黄花泥螺。然而对于这些素来只在台湾及附近海域执行任务的保密局人员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大难题。

保密局的大汉子们对黄花泥螺一窍不通,连它到底是什么东西都一头雾水。有的人以为是一种蔬菜,有的人以为是水产品,更有人怀疑是不是某种药材。他们按照惯例首先在台湾本地一番寻找,结果发现哪里都买不到这种东西。澎湖湾有类似的海螺,但制作的方法和风味都完全不同于蒋介石所说的那种黄花泥螺。

接下来他们就在台湾各地打听消息,希望从旧部队的老兵或是从大陆来台的新移民那里获取线索。可是这些人中,连听都没听说过"黄花泥螺"这个名字。一开始大家还在互相询问这到底是啥玩意儿,后来索性放弃这种低效的方式,开始分头行动。

有人翻阅各种食物类的书籍,试图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有人写信向大陆的老乡打听;也有人专门雇人到宁波一带暗中调查。可是不管怎么做,始终一无所获。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蒋介石那边也开始不时地嘘寒问暖,压力就越来越大。

就在情况看似陷入僵局时,一个机缘巧合的发现让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原来保密局中有一名驻防在基隆的老兵,他的娘家就在宁波附近。有一天,他接到老家人托人带来的一小盒腌菜,打开一看,盒子里装着的正是黄花泥螺。虽然经过一番舟车劳顽,这份地方特产的风味已经大不如前,但足以让这名老兵马上联想到蒋介石之前吩咐的任务。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报告上级,上级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当务之急是弄清楚这种神秘食品的来历和制作方法。于是经过层层传递打探,终于有人从江苏一带的渔民那里确认了黄花泥螺是出自宁波一带,是用一种特殊的细小海螺腌渍而成。从此保密局人员总算有了个方向,开始着手从宁波周边的沿海地区搜集这种珍贵的海螺,同时请教渔民们关于制作工艺的诀窍。

三. 意外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保密局的人员为寻找黄花泥螺的线索而绞尽脑汁之际,一股意外的力量为他们排解了燃眉之急。

原来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统机构曾经培养出一批"交通员"。这些人的职责看似简单,就是随同商船出海执行各种特殊任务,但实际上他们扮演的角色远比这复杂得多。

交通员们往往需要伪装成普通船员的身份,在各条国际航线的商船上潜伏作业。他们熟悉船只的运作流程,能自如进出船舱及货仓;他们也掌握着船上大小事务的第一手情报,可以为军统局提供海上情报。最重要的是,凭借着自身的特殊地位,交通员们还肩负着一项机密任务:那就是在船只遍布的各地中转港口,替国民党采购各种违禁物资。

当年军统特工们在世界各地布下的情报线,正是靠交通员在航线上穿梭传递而维系的。一旦哪个地点有紧急情况,当地的"线民"便会通过密码联系上交通员,让他们在下一个中转港口携带所需物资上船。这些物资无论是武器弹药、还是黄金钞票,甚至是别国的绝密文件,只要靠交通员们的手段,就能偷渡上船,绕过海关检查从此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

这些身手了得的交通员,在战后国共内战时也为国民党效力过。当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这股神秘的采购队伍就成为了保密局的前沿力量。他们负责从世界各地购进保密局和蒋府官邸所需的各类物资,例如进口食品、日用品、老件古董等等,绕过海关直接运送到台湾。

就在保密局为寻找黄花泥螺的线索一筹莫展时,一名退役的老交通员闻风而动,主动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这名交通员当年在一条远东航线上服役,对那一带的地理人文情况了如指掌。他清楚地记得,宁波一带盛产一种特殊的海螺,正是蒋介石所说的那种用来制作黄花泥螺的原料。有了这个宝贵线索,保密局人员这才终于放下了过去的盲人摸象,开始着手部署。

四. 蒋介石的独特品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黄花泥螺这种家乡风味念念不忘,蒋介石对许多旧式的生活用品也有着一种出人意料的偏执。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多年来坚持使用手工制作的老式双刀刮胡刀。在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的那些年里,许多新式的安全剃须刀已经问世并开始流行。可是蒋介石却对这些现代产品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地沿用旧日的刮胡方式。

每当需要刮胡时,他的贴身男仆就会为他准备好一个装有热毛巾的瓷盆、熏香的刮胡膏,以及那把用了几十年的手工双刀刮胡刀。蒋介石身着长衫,对着镜子熟练地在脸上涂抹刮胡膏,然后缓缓拿起那把经年累月的旧刀,在脸颊上来回刮削。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讲究火候,一不留神就会割破皮肤。不过蒋介石已经对这套流程驾轻就熟,双刀在他手中如同入了空门般熟练到了极致。

即便到了晚年,蒋介石也坚持不改这一古老的习惯。那时台湾电气化普及,各种新式剃须刀也随之出现,可是保密局的人还是不得不四处为他寻找旧式的双刀刮胡刀。他们写信向国内的刀剪制作世家询价购买,有时也得在离岛的小镇或者大陆沿海城市寻觅,就为了给蒋介石换上一把心仪的新货。

除了刮胡刀,蒋介石对其他一些传统物件也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比如他一直使用老式的竹制牙签;比如他睡房内永远备有熏香用的旧式香炉;再比如他每年都要亲手挑选新年所用的那些古董红木家具。许多现代生活用品即便普及到他身边,蒋介石也多是不屑一顾。倒是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老物件,在他眼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贵重之物。

或许是因为那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旧社会,对一些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缘故。在蒋介石看来,那些陈年的老东西比任何新式产品都更让人怀念、更富有味道。保密局的人了解蒋介石这一嗜好,因此每逢有所需求,总是第一时间就着手在世界各地寻访旧物古董,只为满足他对那些岁月痕迹的独特品味。

五. 乡味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月的努力,保密局终于如愿以偿地为蒋介石搜集到了宁波一带的细小海螺,并请教当地渔民学会了制作黄花泥螺的全部工艺流程。于是,在一九五六年的春节来临之际,蒋介石终于尝到了这道思念已久的家乡美味。

那一年的腊月二十八,是"虎年"的大年三十。蒋府里张罗着办一场规模不小的除夕晚宴。厨房里的工人们从早上开始就忙了起来,准备各色年菜。在这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那一小缸用柚子皮装着的黄花泥螺。

这是保密局的人精心制作的,用了数月时间采购原料,又请当地的老渔民亲自把关。从挑选新鲜螺肉到分批浸渍,从拌入腌料到装进陶瓷器皿,每一道工序都按照古法操作,力求还原当年在奉化老家时的正宗味道。

腊月二十八的晚上,蒋介石穿着崭新的长衫马褂,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宴会厅。随从们早已将一应菜肴摆放妥当,只等他的到来。蒋介石坐定后,第一眼就看到了那缸装了黄花泥螺的小陶罐,顿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亲自取了一小把,放在自己的瓷碗里,再夹了一些其他蔬菜和年糕佐料,便闭着眼慢慢品尝了起来。

那一刻,彷佛时光穿越回到了上世纪初年在老家的场景。那乡间独有的腌制黄酒之香,那不可思议的绵软爽滑的口感,还有那甜咸适中却又别具一格的味道,无不让蒋介石的回忆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那些年他在奉化的家中,每到佳节总能尝到这种味道;后来随着历史的更迭,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品尝过这等地方风味,一度以为再也回不到当年的感受。而现在,仅仅是一小口黄花泥螺,就让他生出一种宛若时光倒流的错觉。

蒋介石显然很是满意,当晚他一连吃了好几碗黄花泥螺。他将手边的一缸螺肉渣渣舔尽,还吩咐随从再上些新鲜酒香的黄花泥螺来。整个晚宴期间,他几乎都在和这道家乡美味为伴,顾不上其他山珍海味。有外人在场还暗自腹诽,不过也只是一味乡下的江湖野食,怎么就那样让老蒋陶醉其中了。

事后蒋介石对保密局工作人员表示赞赏,并嘱咐他们今后一定要多供应黄花泥螺,永不间断。为了他的这一独特品味,保密局不得不在后续的几年里专门培养了一批黄花泥螺制作能手,专司将这份来自宁波奉化的别致乡风永远延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