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钟瑾怀向毛岸英提及了毛主席尚未偿还的债务。

毛岸英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于是在返回北京后立刻告诉了父亲毛主席。

得知此事后,主席也有些惊讶。他这才意识到,因为长期专注于革命事业,他确实已经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对此,主席深感抱歉并表示:“我这辈子恐怕都无法还清这笔债了。”

那么,毛主席和钟瑾怀是何关系?到底欠她什么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的“陈年旧债”

1920年,长沙的社会氛围逐渐开放,民众可以自由结社、出版。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宣扬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绝佳机会。于是,他迅速联系了新民学会的同仁何叔衡等人,共同商议成立一家名为“文化书社”的机构,以书籍为媒介,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

毛主席和新民同仁充满激情地进行筹备工作,但资金短缺成了一大难题,他们的筹款之路困难重重。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向振恺,杨开慧的姨母,一位通过纺纱积攒了一些积蓄的普通妇女,得知了毛主席等人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伸出援手。

她借给毛主席100枚光洋(银元),为他们的伟大事业注入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等人深受感动,他们深知这笔钱对于向振恺来说意义非凡。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筹集到了519枚银元,开办了文化书社,成为了宣扬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然而,随着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毛主席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他逐渐忘记了这件事。

直至一次,毛岸英前往探望毛主席的岳母向振熙时,恰巧与钟瑾怀相遇。

在与钟瑾怀的交谈中,毛岸英才得知了这段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向振恺的家庭一直生活得十分清苦,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她身患重病,家庭已无法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她们希望毛主席能够归还这笔债务,用以救治向振恺的生命。

毛岸英回到北京,向父亲毛主席转述了向振恺的困境和请求。

毛主席听后,心情沉重,他表示,当初正是因为向振恺的资金援助,自己才得以顺利创办书社,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

同时,毛主席也感慨道,杨家和向家两家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和努力。他一直铭记着这两家的深情厚意。

如今,面对向振恺的困境,毛主席满怀歉意地表示自己这辈子都无法还清这笔债务,但他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她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情永生难忘

毛泽东与杨开慧共育有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在革命事业最激烈的时刻,毛泽东因公务繁忙,无法亲自照料孩子,于是将他们托付给岳母向振熙照顾。

然而,杨开慧在革命中英勇牺牲,给毛泽东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在处理杨开慧的后事时,毛泽东再次委托大姨向振恺,确保逝者得以安息。

除了杨开慧,杨向两家为了革命,涌现出了多位忠烈之士。

其中,杨开慧的二表弟向钧,跟随毛泽东投身于革命事业,勇敢参与了上海的工人和学生抗议行动,20岁时就已成为衡山地方执委会书记,被毛泽东高度赞誉为前途可期。然而,1927年底,他遭到同志背叛,与其他同志一同被捕,次年被害,年仅22岁。

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参加了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一同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他在前往湖北根据地的途中,遭到同志背叛,被敌人抓捕入狱,最终在长沙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杨开慧的侄女杨展,19岁时她就成为华北联合大学的学生。然而,在1941年秋天的晋察冀扫荡行动中,杨展在紧急转移途中不幸跌落山崖,身受重伤后,她仍坚定要求同志们继续转移,并请求同志们在抗战胜利后告知父母自己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8月,湖南长沙终于摆脱了阴霾,迎来了盼望已久的解放。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心中始终挂念着为革命付出巨大的杨家和向家。

为了弥补对两家的亏欠,毛主席亲自安排,将杨开慧的大姨向振恺和岳母向振熙接到长沙的希圣园居住,还每月准时为她们寄去生活费。

毛主席虽日理万机,但仍会抽出时间亲笔写信给两位老人,询问生活、身体和所需帮助。

每次收到回信得知她们安好,他都会倍感欣慰。这样的关怀持续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但毛主席始终认为自己对他们的亏欠无法弥补。

因此,他在各种场合中表达了对两家人的感激之情,并采取了多种行动来报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