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大的第一位博士,此人曾带领学生拿下5个世界第一。即便是身患癌症,他依旧带病坚持工作。为了上好一堂课,他甚至到了禁食禁水的地步。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天才级人物,却到死都评不上一个职称。这究竟是为何?此人又为我国的教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师出高徒

开头提到的这个人名叫张筑生,1940年生于贵州贵阳。本科从四川大学毕业以后,随即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师从廖山涛老先生。

廖山涛作为我国数学界的大拿,曾证明了有控C1封闭引理,并在代数拓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张筑生自从跟了这位师傅,也算是半只脚踏入了数学界的高端局。

由于本身智慧超群,再加上名师指路,张筑生在年纪轻轻,就写出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国在该学科领域最早的研究生材料。研究生写出研究生教材,这种实力想想是有多恐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师廖山涛曾对该书做出过评价:“有了这本书以后,大批的年轻人,就可以顺利进入该学科前沿”。据说廖山涛一生从未表扬过,唯独对张筑生例外。可见,张筑生的才华之横溢,不可估量。

如今北大数学系的许多教授,依旧在用这本教材给研究生上课。这本书就像一种传承一样,凝聚着张筑生的智慧和汗水,启迪了万千学子的数学灵根。

当然了,张筑生的成就远不止此。根据北大数学学院教授赵春来的说法,张筑生本应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然而,因为一些因果问题,导致张筑生与之失之交臂。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第一博士”失之交臂

原来,在1982年的时候,张筑生写了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从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来看,他直接把数学课斯梅尔四大猜想中的其中一个,给解决掉了。这个成果一出来,立马就震惊了业界所有人。答辩委员会看完论文后,一致同意将我国第一位博士的头衔,授予张筑生。

然而,在授衔过程中,由于校长张龙翔过于谨慎,考核的程序太多,时间太久,以至于这个头衔被其他学校的人给拿下了。当然了,面对这样的结果,张筑生并不气馁。他继续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只求能为数学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年,张龙翔校长为了补偿张筑生,干脆请了100多位知名专家和数学界大拿,给张筑生一人搞博士论文答辩。根据同学赵春来的回忆,现场十分壮观,堪比国际大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张筑生学术实力强悍,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被保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在国外学习的日子里,张筑生集百家之所长,吸取西方学术精华,让自己的数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为学校编写教材

1986年,张筑生作为访问学者,从美国载誉归来。正当他准备在学术上勇攀高峰的时候,校领导突然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编写教材——《数学分析新讲》。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张筑生反应不大,但他的同学却劝他三思。

因为身为一名学术大佬,自然是要把科研成果当成立身之本,而编写教材算不得科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就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不仅耗时耗力,还没有多少收入,主打的就是一个奉献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这样,张筑生依旧没有犹豫,直接接下了这个累活。很快,他便暂停手中的学术课题,专心投入到教材编写工作当中了。

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张筑生一边给学生们讲课,一边将白天讲课的教学讲义,编入教材当中。随着书稿的增多,一套集齐高等数学精华的《数学分析新讲》正式出炉了。

此后,该书的二、三册也相继出炉。据说为了撰写这本教材,张筑生干掉了一大把的圆珠笔芯,手指上都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笔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后面结果的来看,张筑生编写的这本教材,确实受到了诸多学术大佬的欢迎。比如陈天权,这位曾经的北大数学系十大才子之首,现任的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就一直把《数学分析新讲》当做首选教材。

每次上课的时候,陈天权都会将该书里的知识抽丝剥茧,仔细讲解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们站在张筑生的肩膀上,勇攀数学高峰。可以说,张筑生用另一种间接的方式,实现了桃李满天下。

带病坚持教学

然而,也正是在这时候,病魔突然找上了张筑生。根据张筑生夫人刘玲玲的回忆,1990年,也就是《数学分析新讲》刚问世的时候,张筑生突然被查出了鼻咽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张筑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但事已至此,伤春悲秋已经没用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在剩下的日子里,过好每一天,不让人生留遗憾。

然而,在1995年的时候,任务突然又找上了他。那时候张筑生正在家里养病,领导突然找上他,希望他能担任中家数学奥林比克国家队的主教练。听到这个请求后,张筑生没有丝毫犹豫。就像当初那样,一如既往的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当时张筑生带着一帮数学尖子生,从加拿大一路转战阿根廷。在70多个参赛国当中,中国队奋发图强,连续拿下了五届总分第一,其中有三次更是拿到了金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张筑生就像一位谦虚的大道之师一样,为学生们的前程铺平了道路,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自己却默默无名,甘于在背后做贡献。

无法进行评级

也正因如此,所以张筑生在评级问题上,总是“缺那么一点儿”。根据校方说法,因为程序和机制问题,张筑生带领国家队比赛的事情,无法记入到教学工作量当中。

每当院里进行教学工作量核算的时候,张筑生都要差那么一点儿。要不是有校领导对其“特别照顾”,说不定张筑生的教学工作量都“没法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如今这个以指标衡量业绩的年代,张筑生因为指标数据不够,自然无法参与评级。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也依旧没有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这也许就是张筑生最大的遗憾了吧。

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

当然了,虽然张筑生字面上的教学工作量“不够”,但他实际的工作量,要比所有人多的多。根据同事赵春来的说法,他曾经就当做一次国家队的教练。但由于工作量太艰苦,任务太累,以至于他都不想做第二次了。

之所以这么艰苦,主要也是因为这些参赛选手都是中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只能将每道高等数学题改成初等化。像这种修改-倒退的过程,其实是非常令人头疼的。据说一道题至少要花一周时间才能设计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这样,张筑生依旧不惧艰苦,每年几乎能设计出几十到新题出来。可见,张筑生那时候的工作量有多大。

根据一位学生的回忆,2001年夏天,张筑生在南开大学组织了一个200名预赛选手的培训班。他那时候几乎每天都围绕着这200人转,从出题到判题,再到讲题和讨论,全部都由他一人操盘。

整整七天时间,他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培训班。夫人刘玲玲甚至说:“为了搞好这个数学竞赛,张筑生把命都搭进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蚕到死丝方尽

而事实也正如夫人刘玲玲所说的那样。在讲课期间,张筑生的病情日益加重,每天几乎累的直不起腰来。因为鼻咽癌的原因,张筑生化疗了整整12年。

在此期间,他又患上了肠炎。即便是这样,他依旧带病坚持讲课,丝毫没有半点抱怨,也没有让领导给他安排个补贴啥的。

因为肠炎的原因,在最严重的时候,张筑生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张筑生只能无奈保持节食状态。有时候甚至还会禁食禁水,只为提高讲课效率。毕竟大赛之日在即,半点耽误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种苦修式的讲课方式,也给张筑生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摧残。在后期讲课的时候,张筑生直接出现了唾液腺损坏和口腔溃疡的症状。为了缓解病痛带来的折磨,张筑生每天只能吃一些牛奶、豆腐等流食。实在进食不下去,他就干脆打葡萄糖,以维持身体的机能运转。

2002年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数学奥赛队拿五次大满贯之际,张筑生的身体终于扛不住了。此时的他,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肝脏,下身开始浮肿起来,全身骨头也疼得不行。

1月11日这天,张筑生在微分拓朴学考场做完了最后一次工作,随后他便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2月初,已经十分憔悴的张筑生,看了一眼家人朋友,又看了一眼莘莘学子,随后便与世长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筑生去世后,北大校园里贴满了关于他的哀悼语,许多同僚甚至将其称为“校园里的焦裕禄”。从中也可以看出,张筑生在学术界的地位是有多么高尚。这位曾经与第一博士失之交臂的男人,最终沉眠在了这片故土。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我国数学界的辉煌。

结语

年少求学,破解世界级的数学难题。中年临危受命,承担起了编写教材的重任。到了老年,依旧呕心沥血,为祖国培养诸多数学人才。可以说,张筑生的一生,是充满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