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即1899年,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再受重创,在法国的军事与外交双重胁迫之下签订了广州湾租借条约。自此,中国社会朝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更进了一步。

同一年,在距离广州一千多公里外的安徽,一位21岁的年轻学子经过多年的埋头苦读,终于通过省里举办的院试成为了一名秀才,得以光耀门楣。不过仅仅几年后,这位年轻秀才就与科举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道路。年轻秀才的名字叫作汪雨相,这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响亮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8年,汪雨相出生于滁州市下属的嘉山县,家族里几代经商,家境颇为殷实。他自幼苦读四书五经,21岁时考中生员,随后便在家乡私塾做了一名启蒙教师。虽然人生的前20年都浸淫在儒学经典当中,但汪雨相却并不是一个思想保守、复古守旧之人,清政府多年以来的腐朽统治,让他渐渐意识到科举的弊端。1904年,他毅然离开私塾,东渡日本留学,并于次年考入明治大学。

在日本,汪雨相通过友人介绍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因写得一手好字得到后者的赏识,在其身边担任秘书,成为了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不过,他在同盟会并没有待太久的时间,1906年,怀着教育改革的理想,他离开日本回到了安徽再次从事教育工作。

离开日本之前,汪雨相曾做过一件事情,当时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小九岁的浙江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满怀抱负来到日本留学,却被军校拒之门外,颇为失意。汪雨相对他的遭遇很是同情,于是便将其介绍给了陈其美,后者又将其引荐给了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这位年轻人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这位年轻人就是蒋介石。可以说,汪雨相是蒋介石的贵人,没有他的举荐,蒋介石不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回到家乡后,汪雨相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留洋时期所学的新学思想。可地方官绅对他百般阻挠,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放弃了改革地方教育的理想,考入了南京的一所师范学堂进修,随后几年奔波于多地仍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受到好友邀请,曾短暂的在国民革命第一军担任军长秘书。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好友建议他进入仕途,但他仍心系教育行业,婉拒了好友建议,又回到安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多年间,汪雨相一心躬身于教育救国的理想当中,兴办新学,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在年轻一代当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7年,北伐军北上时,他带领了几百人前去迎接北伐战士和故友蒋介石。可没想到,蒋在不久之后便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这让他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信心,自此退党,断绝了与国民党一切关系。

此后,汪雨相依然在安徽境内从事教育文化有关的工作,他还曾一度担任过嘉山县的财务委员长。可惜,由于坚持打击土豪劣绅,他遭到了当地政府的排挤,一怒之下挂印而去。

全面抗战爆发后,年近花甲的汪雨相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舍弃了自己在家乡的一切房屋和财产,带着全家上下近30口人毅然奔赴了延安。原来,这位曾经的同盟会老会员在过去几年间,因受到身为共产党员的儿子汪道涵的影响,再加之阅读了大量马列专著,已渐渐意识到了“非共产党不能救国”的道理。于是在危急时刻,他没有选择投靠重庆,而是选择了前往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达延安后,汪雨相一边在边区政府工作,一边学习,渐渐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愈发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革命任务,于是他便萌生了入党的想法。然而,起初由于年事已高,入党申请并没有通过,但老人家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又继续递交申请书,最终在70岁高龄之际得偿所愿。

建国后,汪雨相因年迈不再工作,在北京颐养天年,于1963年逝世。纵观这位老革命家的一生,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从未停止过对于真理、革命的追和探索,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汪家人才辈出,汪雨相的儿子汪道涵后来成为了我党的重要领导干部,曾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等要职。孙子汪致远则在长大后加入了解放军,后来经过自己的一番拼搏,成为了一名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