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坝镇马河村。 陈小勇 摄

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传统村落,清澈见底的溪水、高大挺拔的古树、错落有致的瓦房,雕梁画栋的古院呈现眼前……往来游客在古迹和历史中徜徉,仿佛进入一座青山绿水间的历史博物馆。

“给古村落‘生命’,还老院子‘尊严’,只有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才能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汉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向阳介绍。

近年来,汉滨区坚持“生态固本,文化铸魂”的发展定位,本着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理念,创新“四维保护”模式保护传统村落。并通过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方式,让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

“入选名录”,让传统村落“留”下来

汉滨区地处陕南山地丘陵沟壑区,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特殊的地貌特征。

汉滨区又是移民文化的重要交流区。秦汉、荆楚、巴蜀文化在此交融激荡,佛教禅宗七祖怀让、文化使者锡光、石门书者王戒等名人辈出,茶马古道、鎏金铜蚕、独孤信印历史悠久,汉调二黄、龙舟风俗、安康花鼓子等非遗民俗丰富多彩。

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汉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散布在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是陕南地区的文化遗珠,勾连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原住民开始向外迁移,乡村“空心化”问题加速显现。老宅破败、村舍荒芜、记忆流失……一时间,汉滨区的传统村落逐渐呈现凋敝之态。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刻不容缓,我们不能让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杰伟介绍,自2012年以来,汉滨区委区政府积极申报、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全区共有6批1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外,汉滨区还拥有26个陕西省级传统村落。这39个传统村落形成了陕南秦巴山地丘陵的传统农耕文明群落。

2024年3月12日,距离安康城区102公里的紫荆镇紫荆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子午栈道、蜀道从村内穿过,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成立地,村内还有多座清代古建筑及原生态自然景观。紫荆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后,紫荆村开始引入社会资本,修复古宅古建筑,开办民宿、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使紫荆村走出“深闺”,成为汉滨北山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如果说完善保护名录、摸清家底等算作是传统村落保护的1.0版本。那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就是保护与利用并重、以用促保的2.0版本。在传统村落发展空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架起了传统村落间优势互补的桥梁,有助于整体集聚提升。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的整体风貌与定位,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汉滨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指导意见》《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通过建立机制、分类施策、专项推进等方式,多方面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

“四维保护”,让传统村落“旺”起来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保护并不是“建个围墙圈起来”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走进谭坝镇马河社区陈家院子,一栋青砖门楼映入眼帘。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在远处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更显古朴、自然。

镂空木窗、飞檐翘角……似乎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元素上,看不到时代变迁的痕迹。院内有两块牌匾,一块记录着“大清嘉庆十七年”落成,一块书则写着改造后的竣工日期。

“在进行保护性修复时,我们要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原貌,瓦片、墙砖、地砖,哪怕是一个飞檐,我们都多次拍摄照片、视频,并生产厂家反复对接,进行定制,才形成现在的样子。”陈家院子修复工程施工方负责人胡运超说。

立足于传统村落留存现状,汉滨区从“与先人对话,为后人留存,与自然共生,为百姓谋利”四个维度创新,在保护建设中注重传统和现代的适度融合,满足新时代群众对房屋宜居的新需求,确保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呈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保护修缮利用新格局。

为了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汉滨区组建了“专业普查人员+古迹专家”的普查团队、“院校+古建工程师+传统工匠”的人才团队、“政府+文化名人+专业机构”文化挖掘推广团队,全过程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人才支持。

其中,普查团队已对全市62个镇进行全面系统访查,摸清安康老院子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及现存状况,并精选95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特色的古建筑,分9类入册汇编成《安康古建筑》一书;人才团队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和苏州古建工程师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在涉及的9个镇挂牌成立技术下乡工作室,建立4个研学基地;文化推广团队邀请了一批本地文化名人和乡贤,搜集传统村落各时期历史记忆档案、老物件、当地手工艺品,组织传统村落采风、研学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此外,汉滨区还探索“社会+政府+公益基金”的融资模式,以村集体和所有权人为主体,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拯救老屋行动,总结推广“产权人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为内涵的“三个一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资金经验做法。

同时,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相结合,加强文化挖掘利用,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传统村落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如今汉滨区6000余间传统民居和12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探索出了多元化保护利用的可行路径。

“我们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将老建筑提升改造为餐厅、酒馆、民宿、收藏展示、主题书店等进行开发利用,让房主变股东,享受红利。”谭坝镇党委副书记朱纪勇说。

“现在到村里旅游消费的人特别多,我们利用老院子打造的民宿经常一房难求,古村落保护利用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汉滨区双龙镇天宝村村民张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文化创意、非遗体验、民宿客栈等经营活动使原本凋敝的古村有了人气。村集体和利用主体通过兼容使用、租赁置换、合作入股等形式“变资源为资本,变闲置为利用”,获取额外收入,让老村吃上“旅游饭”。

“数字建馆”,让传统村落“火”下去

“双柏村位于凤凰山下,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在凤凰山南麓李家台子五堰河畔生长着两棵古柏,相传栽种于隋唐时期,据此推算树龄已有1000多年;古人随风去,古树依风采,堪称安康‘树王’,双柏村因此而得名。”这是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对于汉滨区双柏村的一段文字介绍。

扫码“进入村落”的指示文字,可经由文字、图片、视频、三维影像等形式,浏览村落历史、环境格局、风光古迹、民俗文化、美食物产等五方面内容。

不只双柏村,天宝村、马河村、桥亭村等7个村落也都被制作上线在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里。数字博物馆通过应用VR、AR等数字化交互技术,详细记录汉滨传统村落建筑细节,解析建筑文化。将延续至今的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通过视频、音频、全景漫游、VR视频等多元方式记录,在线上完整演绎,以此实现村落文化的数字化备份。

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的创建是秦巴村落挖掘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实现汉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一步。

为此,汉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组织专业机构深入村落,开展村落信息的采集工作,充实博物馆数据库,提高秦巴传统村落的影响力,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此外,汉滨区还集中多元专业力量,大力推动连片区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以虚实文化主题线串联汉滨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实现村落文化线上集中呈现,同时将区级博物馆整体嵌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进一步增加汉滨村落文化的曝光率,实现村落文化的多元交互展示。

如今,通过数字地图已实现汉滨传统村落线上数字文化串联,在汉滨区的数字地图上,聚合了村落周边“吃、住、行、游、娱、购”各类实用性公共设施信息,实现了汉滨传统村落连片区文化旅游的线上线下联动,促进汉滨乡村体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