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玛才旦导演监制,鲁丹编剧导演的电影《冬旅人》入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竞赛单元,这部作品讲述的是性格内向的俄罗斯族青年伊万,在外闯荡多年后回到故乡新疆塔城,在小镇的旅馆上和塔塔尔族老板热发提、汉族少女小宇相识,彼此身世各异,各怀心事,在暴风雪中的旅馆互相填补缺失,找寻各自出路的故事。

「导筒directube」专访本片导演——出生成长于新疆的女导演鲁丹,听她分享是如何以故乡为背景,自编自导的这部手法细腻的新人长片首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旅人》

The Absent

鲁丹|剧情|中国大陆|90分钟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 哈萨克语 / 塔塔尔语

内容简介:新疆女导演鲁丹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以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久别故里的俄罗斯族摄影师、四处漂泊寻父的汉族少女、性格孤僻的塔塔尔族手风琴师在冬季的北方小镇不期而遇的故事。作品中的父亲角色是缺失的,但却是三个主人公各自情感的牵绊,也在暗处推动着叙事的发展。人生至暗时刻的短暂相处,三颗孤独的灵魂慢慢靠近,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成长弧线,并寻找到了各自的救赎之路。本片由去年过世的藏地新浪潮电影第一人万玛才旦导演生前担任监制,这次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电影大师最好的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

编剧,导演。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短片《孔雀蝶》为其毕业作品。

映后嘉宾

导筒directube:首先恭喜你的长片首作《冬旅人》入围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感受如何?这是你第一次来上影节吗?

鲁丹:对,以前没有来过上影节,这次能入围觉得特别荣幸,对我来说作为长片首作能来亚新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因为我的监制老师万玛才旦导演,他的第一部长片作品《静静的嘛呢石》也是2006年的时候入的亚新拿奖,所以我觉得确实可能冥冥之中是他的庇佑,也是我们对他的致敬。

导筒directube:你是如何结缘电影,在之后如何走上专业的电影制作道路的?

鲁丹:我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纪录片专业,我觉得自己以前只是喜欢电影,或者说喜欢看而已,大学期间几乎没想过自己会和电影产生关系。

到2015年我拍了一部纪录短片作为我的毕业作品,当时我的老师说可以去做一些投报,如果有机会入围,之后就有机会去一些电影展。

那会儿第一次去到影展,大家都是年轻人,每个人都很高兴,都是特别有冲劲,很多青年导演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也有一些刚刚拍摄自己第一部作品的导演,他们的大部分创作也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的。

虽然我翻看影展手册介绍的时候,发现很多电影都是花了很多钱甚至上百万拍摄的,而我自己的纪录片的主要成本只有3000元,就是我坐火车去东北的路费。但是我在那种氛围下受到了很大的感染,我觉得好像跟“电影”有了一点点的关系,它可能不再是像我想象的那种完全遥不可及的事情。2015年那会儿参加影展的经历,就算是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

毕业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都在上班,加上我平时拍纪录片,大部分时间是我去采访别人,去听别人讲述,我自己的性格也是稍微内向一点,有很多事一般很少会跟家人或者朋友去讲,所以有的时候时间久了可能也需要一个出口,就想能不能自己试着写点东西,有了一个创作的冲动,才开始写电影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导演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导筒directube:你在2015年创作的纪录短片《孔雀蝶》聚焦于一位染有毒瘾的青年女性,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鲁丹:我有一位比我小两岁的女性朋友,在她刚刚考入大学时,家里人给她花了一二十万想给她在武汉那边办一个更好一点的学校,但是最后她去的时候才发现是一个打着大学名义的成人类的学校,有一个中间人收了钱把他们骗了。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而且她的家庭条件也就很普通的,父母花了这么多钱,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她的心态也一下子转变了。

我上大学之后,一直很期待她能到北京。突然大二有一天,我接到她的电话,她的语气状态很不对。我说她学校怎么样,住在哪里,她说就住在学校附近的宾馆。我说不应该是在学校里吗?她就简单给我讲了一下情况,说她每天都在武汉光谷街那边,住在学校外面,会跟很多不同的人接触,还问我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麻古,她就说她在玩那个东西。我当时听了整个人就特别难受,我就在想该怎么办,那时候刚军训完接近十一假期,我就给她订票,让她到北京来,住在我的宿舍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孔雀蝶》 (2015) 海报

那时候比较巧合的是我大学有采访课,曾经拍过一个北京的禁毒老师,我就想把我那个朋友叫到北京来,带她去见一下这位老师,也见一下我身边的同学,我想能不能通过这些影响她,不要让她这么消极下去。同时我又跟她爸妈讲让她要立刻转学,但是没有说是具体什么事,总之必须让她远离武汉这个地方,一定要让她离开这个环境。

之后过了一两个月,她转去了一所成都的学校,那个学校也下了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全封闭的,她后来也没有再陷入到毒瘾里。晚上在我们学校旁边的一个小酒馆,我们俩就坐在那聊天,她就突然说到一句话,“你不是我,你不能感同身受”。我后来想了想,确实,我也不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记得她那时过来的时候手上还有淤青,我特别心疼。

到大四的时候,刚好我们要拍毕业作品。我就想到了戒毒的那位老师,后来我又去过几次,其实也变成了朋友吧,我去看望过她几次,她身边的发生的一些事我也知道。另外一方面,是我那位朋友当时说我不能感同身受的那句话,所以我就想跟拍一个姐姐,就是想深入的去去了解一下吧,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片子。

导筒directube:相较纪录短片,剧情长片明显不是一个体量和方向,你觉得创作和拍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鲁丹:有,首先前期的资金算是最大的困难。纪录短片只花了3000块钱,而长片需要花很多资金。2018年底之前我在上班,加上周末接一些工作,攒了一些钱,还有我的制片人秦豪男,我们前期的资金是一起凑出来的。

我们这个片子是拍了两次,2019年的3月份拍了十天加一天的空镜,当时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拍摄时间也有限,所以只拍了一部分,回来之后就剪成了一个大概20分钟的短片。

之后的2020年下半年,第四届山一女性国际电影展我就投了一下,刚好那一届创投的评委老师是万玛才旦导演,他看到我们的片子很喜欢,我大概10月份的时候就跟老师说,第二年的冬天就是2021年的3月份要完成后面一部分的拍摄,万玛老师就跟我有2到3次的线上沟通,他对剧本给了一些指导意见,之后我就去拍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玛才旦导演在第四届山一女性国际电影展,

当时鲁丹导演的的入选项目名为《第三条岸》

拍完回到北京,因为确实没有费用,我就自己剪了大概两个月有了一个初剪版的成片,5月底时拿给万玛老师看,他当时看了以后觉得挺不错的,就确定了他想要来做监制,其实之前是没有确定他做监制的。

再后来找了金镝老师来担任剪辑工作,他就帮我们最后剪辑到现在的定版。2021年下半年其实就开始送审,到如今的2024年,我从26岁开始拍这部《冬旅人》,现在已经31岁,所以这两天放映的时候我回看这部作品,片子里面有什么样的问题和不足,我自己心里其实也很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玛才旦导演在第四届山一女性国际电影展

导筒directube:整部影片的创作有没有什么遗憾,或者是觉得可以改善的地方?

鲁丹:啊,太多了,我想如果我的经验再成熟一点的话,故事中三个人物他们的相遇就不会这么平淡,他们之间的故事尤其是伊万(塔塔尔族)和小宇的故事,还不够细腻,也不够丰富。如果要让我再来一次的话,剧本上面还会有更多的改动和变化。

导筒directube: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故事作为第一部长片作品?

鲁丹:我是新疆人,从小在新疆乌鲁木齐长大,我爸妈他们也一直在新疆,所以我是“疆三代”。我爸是在80年代的时候去苏联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用的锅,一些大衣、皮箱,还有一个绿色手风琴,都是他那会儿从苏联带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冬旅人》 (2024) 剧照

他去苏联的时候就像我这个年纪,二十多岁,当时我还没有出生。后来我长大的时候回看以前的照片,发现他和我记忆当中的样子很不一样,是年轻的,“正常的”,和我印象里一直很沉默、爱喝酒、与我互相之间没有交流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从小我就一直很想离开家里,想要去外地,一直到上大学,对于我来说,一直好好学习的原因就是为了考出去。18岁去到外地上大学之后就被新的生活吸引了,那半年其实我有意的不太常跟家里打电话,反倒是我爸他有时候会给我打电话,但是我也没有听出来什么异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冬旅人》 (2024) 剧照

大一上半年结束,冬天刚回去的时候,一出站就是我妈妈和姑姑她们来接我,直接带我去了医院,因为我父亲其实已经晚期了,但是我不知道,而且其实可能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检查出来了,但他们都不告诉我。

一直到我冬天要走的时候,都不知道夏天的时候还能不能再见得到他。下学期开学了没多久,他就离开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考上传媒大学对他来说是很骄傲的一个事,是他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比较自豪的事吧,他会跟他的同学,比较亲近一点的朋友打电话,去说我上大学这个事,但是因为小的时候有很多隔阂,心里会有很多的怨恨和心结,所以一直没有怎么太跟他好好的沟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丹《冬旅人》 (2024) 剧照

后来过了几年,自己慢慢成熟了一点,到18、19年的时候,我在上班空闲的时间,想尝试着写一个自己熟悉的故事,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可能有很多遗憾吧。

导筒directube:你在和作为监制的万玛才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鲁丹:我跟万玛才旦老师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还挺紧张的,但是慢慢接触下来发现他确实话很少,但也很幽默,和很多人说的一样,他就是那个状态。

我觉得他给到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特别勤奋,会保持大量的阅读和看片,而且他不会教育我,不会说你要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有时候我问他一些问题,他会给到我肯定的答案,以前可能没有类似这样的一个长辈去告诉我你可以尝试去用什么方法做。

在整个过程中,从剧本指导到金镝老师一起定剪,万玛才旦老师一直都在参与。直到2022年的时候,项目还进了金鸡创投,万玛才旦老师刚好那年他也在。因为我们是要路演上台的,所以都很紧张,老师他当时就站在那个大厅的门口,隔着很远很远的位置,一直看着我们,给我们打气,是很温暖的一个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玛才旦导演在第四届山一女性国际电影展

导筒directube:《冬旅人》的官方译名为The Absent,直译为缺席者,你是怎么理解的?

鲁丹:旅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漂泊感吧。冬天,旅人。这个名字其实我们也想了很久,冬旅人会更直白一点。缺席者,我看有的人会说可能更适合这个影片。三个主人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自己就是缺席者,或者说他的生活当中有缺席者,所以英文就起了这个名字。

导筒directube:本片聚焦于一个多民族混居的新疆小城,将故事设置于此有哪些考虑?

鲁丹:最开始我是想回新疆拍,因为我父亲的原因,所以我想选了一个俄罗斯族主角。回去堪景的时候,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因为新疆的俄罗斯族其实不多,包括伊犁、乌鲁木齐、塔城我们都去过。

俄罗斯族现在会讲俄语的又很少,伊万(塔塔尔族)这位演员是去国外留学过好几年,所以他的俄语很标准。去塔城选演员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在勘景,只有塔城的这个旅馆是比较符合我们的主场景的,其他的旅馆基本都特别现代,跟我们整个影片的气质就不太搭。所以一是主场景是在塔城,那个小旅馆是在塔城。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年的这个演员,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选一个少数民族,只是说我当时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去选去找演员。在发布那个演员招募之前我就自己找了很多资料,比如说新疆的一些视频、纪录片,我看有没有合适的素人,在一个央视的纪录片里面就看到了这个叔叔,当时一眼就觉得他就是这个角色,所以我们就从北京回到了新疆,然后去塔城见他本人。他本人就是性格特别倔,你们可能感觉他比较幽默,但他生活当中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塔城本地出了名的倔,然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跟叔叔一直不断的来来回回博弈了很多次,所以后来才才能来演。

所以一个是演员,还有一个是主要场景就定在了塔城。而且塔城是我们新疆多民族融合最好的一个城市,是新疆的一个标杆。当地有一种很神奇的情况,有的家庭大概几十号人会有五六个民族去组成一个大的家庭,其实民族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

导筒directube:本片中,新疆美丽的雪景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选择冬天这个季节来讲述故事?

鲁丹:我刚到内地生活的时候很不习惯,夏天的时候会感觉一到下午天就黑了,冬天雪下的很少,有时候几乎没有。上班后,每年基本只在冬天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所以后来写剧本的时候,就想着构思一个冬天的戏。这个故事本身它是有一点淡淡的、哀伤的基调的,放在冬天拍摄,整体也会是一种冷调的感觉,所以最后定在了冬天拍。

导筒directube:本片使用了大量意象如羊、船锚、手风琴、金鱼等等,您是如何构思的?

鲁丹:其实羊没有太多的隐喻,金鱼是关于热发提的女儿的事情,他女儿是沉到海里不在的,所以他说“当时消失在海里的应该是我”,那个黑色的金鱼确实是跟热发提是相关的,包括最后女孩走的时候,这个女孩在他的眼里可能就像一个小女儿长大了的样子。

那个女孩给他送了一条红色的金鱼,其实就像是一个陪伴。包括最开始那个叔叔想要赶她走,其实不是说因为欠了这点钱,而是说她一看就是外地来的女孩,一个人在这晃荡,就想让她赶紧回家,所以才说不给房费就要赶她走。

船锚就是一个心结的外化。那艘大船,那次事件,那个船锚就像是扎在了他心里一样。

鸵鸟这个因为我们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就有鸵鸟,第二次拍摄的时候一是要接戏,二是姐夫要把鸵鸟送走,然后说了一句“好家伙,养这么久了还认生”,其实就是在讽刺伊万。手风琴是一开始的角色设定,因为我想要加进去一个老物件,就把它设置成了手风琴师。

导筒directube:在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热发提在雪地烧掉手风琴,你是如何设计这一情节的?

鲁丹:其实最开始的剧本我写的是热发提烧琴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湖,我是想把那个结了冰的湖凿开,然后让手风琴沉到湖底,可能会跟当时的那个意外会更契合一点。

后来万玛才旦老师建议我把它改成烧掉,我后来也想了一下,一个是我原来的想法确实比较难实现,冬天湖面的冰层很厚,再一个我们也没有太多的钱做沉底的后期特效。所以我和万玛导演商量完以后,觉得烧掉手风琴一个是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会更强烈一点,二是通过燃烧把过去的所谓的不堪的一面,给让它消失掉。

导筒directube:本片的配乐极具民族特色,配乐方面有什么构思?

鲁丹:配乐一开始定的是手风琴,在我第一次去勘景的时候,我们群众演员中有一个乐手他就带着我们去他的工作室。我当时听他们演奏了几首曲子,其中就有在酒馆里那场,包括后面音乐厅用的是哈萨克斯坦的乐器,现在片子里叫《无风的夜》,那首曲子我当时听到以后就非常喜欢的,后来才知道那个曲子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诗人叫阿拜,是他的诗歌改编成的一个乐曲,我很喜欢,而且这两首哈萨克族的音乐是在当地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

导筒directube:在剧作上你好像更关注人物行动而非心理,直至影片最后我们好像才真正“进入”人物,这里有什么设计与思考?

鲁丹:其实整个影片主角三个人的关系都是比较疏离的,一直到结尾也是没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或者其他的什么,这个也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我自己是认为不存在和解这个话题,就是和解它可能只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淡了一些。就像我当初要拍这个片子,好像所谓要达成某种和解一样,但其实一直到拍摄的过程当中,一直到拍完,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体验到任何和解。可能只是你过去的有一些心结会随着时间慢慢淡一些,所以在最开始设定的时候,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这个环境的关系,我就想要尽量疏离一点。

导筒directube:之后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鲁丹:我还另外一个剧本,其实也是在18、19年的时候写的,跟《冬旅人》很不一样,那个剧本的人物和故事都比较复杂一点,当时也是觉得不够成熟,就放下了。一直到去年我又改了几稿。它是一个女性题材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四十七八岁的母亲,单亲家庭的妈妈和她18岁的刚刚步入成年的女儿在一个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导筒directube:有没有对你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导演或影片?

鲁丹:我很喜欢安哲,阿巴斯,锡兰还有李安导演的作品。

导筒directube:本片的片尾曲就叫雾中风景。

鲁丹:对,这个其实是德格才让老师起的,当时我们熬夜做完片尾曲以后就在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德格才让老师就觉得叫雾中风景,因为《冬旅人》中的每个人都是雾中风景,迷茫又不可为而为之。刚好我和万玛才旦老师都特别喜欢《雾中风景》这个片子,也算是致敬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 (1988) 剧照

采访 / 编辑:李怡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导筒系列报道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