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小学课本的特点就是收录的课文选题精练,内容情景突出,学制推进合理,插图与课本有机结合,难度适中,课文内容与季节相匹配等,这些优点造就了这套经典教材,至今成为了曾使用它的人一生的美好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的教材编写者,接地气的比较少,虽然说教材要与时俱进,但感觉现在的教材是与一些不良教育思维的专家的“与时俱进”,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大众的审美,一条道走到黑。这几年如果不是大众在舆论上的声讨,指不定教材还会出现哪些更丑的情况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七八十年代的代表性教材,1985年左右这个版本的小学课本,学的时候感觉非常有意思,几十年后再次回忆时,发现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有印象,甚至有些人对里面的课本到现在还会背,这恰恰说明这套教材的成功之处。

一、插图与课文有机统一,知识与美学的共同享受

七八十年代的教材,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插图上,从插图的本身来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册前页的彩图部分,另一部分是课本正文里面的插图,由于那时候是五年制与六年制的混用,再加上各地的版本不一样,课文部分的插图有的是黑白的,有的是套彩的,现在套彩的已经是非常难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插图均出自当时的著名画家之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此人教社还专门成立了语文编写组,可以看出这个编写组家国情怀非常高,站位高一定会标准高,插图部分对当时的小学生赏心悦目的美,有些当时上学的孩子,就是因为课本插图而爱上了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课本插图与课文是有机统一的,首先是内容,内容与插图无缝连接,很好地说明了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编排上,图片与课文有机融合,看上去非常舒服,有的还进行了精彩的留白,美感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课文随着季节变化而来,让学生产生共情与共鸣

八十年代课本最亮眼的是每册课文的编排与季节是相通的。春天到了有《春天来了》、《春耕》等课文;夏天来了有《送水》、《荷花》等课文;秋天来了有《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等课文;冬天来了有《扫雪》、《瑞雪》等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当年的每册课文还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夏天来了,北方一般是先收麦,然后再是荷塘景色,以及伏天的雷雨以及蝉等,你可以打开第四册的课程,一篇篇往下看,就是这样有趣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文与季节相通的好处是明显的,当你读着《春天来了》、《燕子》等课文时,窗外的池塘边燕子低飞,暖鸭拍打着水面,岸边的柳条如丝般拨弄着绿色的水面,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清香,这样的场景就在我们学的书里面,又在我们的插图里,一时间静态与动态,教室内外,天空与地面,村里和村外连成了一个整体,学生从平面的书面来到空间的实景,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课文一学就会,一想就明白,一讲就通,非常容易产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课文之间编排科学合理,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接受

七八十年代的课文,以1985年前后的五年制、六年制的语文为代表,从课文之间的编排上看,非常科学,非常符合少年的思维规律。比如说五年制一二年级,除了拼音部分外,其他的课文在与季节相通的基础上,往往是先易后难,但是这里的“易”,是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程度,既不是非常简单,也不是字词的写法有多简单,而是根据少年时所见所相为依据,同时具有指导联想的部分,比如说“人口手、上中下、大小多少”,都是以单字出现,而不是现在教材中这些字融入到一些儿歌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的课本把字融入到特定的儿歌之中,看似学生一读就通,一学就会,但是明显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比如说对“大小多少”,单字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与此有关的东西,但儿歌从开始就具像了一种东西,而且没有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课文也并不是从易到难这样编,而是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难易有度,多是以现实场景描写而推进。比如说《扫雪》这一课,里面有很多字是繁杂的,但是结合着季节看,学生对这些“难度”,其实是没有太在意的,非常容易收受,感觉不到有多难。

四、特定情景描写是课本主体,利用学生打好基础知识

这里把特定情景描写重点拿出来说,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课文里,基本上所编的课文,如果不是古诗、诗歌,基本上都是对一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故事的描写,而且当年的课本就很注重这方面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写好表述好,你所看到的场景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王冕学画》这一课,在一个经典历史故事的背景下,二年级的课本里其实突出的是他学画的一个片断,但是为个片断里字少情景多,意境感非常突出,关于雷雨前后的画面感非常强,读起来别说王冕,就是作为一个小学生,都有拿起画笔,把这个美景画出来的冲动。特别是要求背诵的部分,这个特点更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读第三册里的《家访》,课文没有啰嗦田芳是怎么学习不好的,开始就一笔带过,然后就是突出家访这个事,接着你就慢慢找到了答案,一个场景描述好了,通常可以让学生对特定的事入木三分的理解,这就是当年这套课本的优势与好处重要表现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看现在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近六成的课文都是儿歌式的,看着想像力无限,实则是空洞无物的表现。说到天空往往就是白云,说到大地,就只是绿色,而且还会加一些大人们的思维在里面,比如说那篇《彩虹》,通篇都是一种无味无趣的瞎联想,而再读老课本里的《雷雨》、《送雨衣》等,那个差跟就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境饱满、意境感突出,读以前老课本文章,你瞬间就可以进入到那个特定的场景里,融入感非常强,这就是教材应该突出的教义所在。

总结新老小学课本之间的对比,重读以前的老课本,美感与现实相结合,情景与内容相结合,季节与课文相结合,插图又与课文有机统一,画的经典,文选精炼,能成经典教材,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