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大选选出了结果,荷兰首相吕特成为下一届北约秘书长,而他本人对华似乎更为“亲近”,这能否成为中欧关系的转折点?在北约内部,他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抉择又是什么?

斯托尔滕贝格卸任之际仍在给世界埋下一颗大雷,他威胁称“如果中国继续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北约会让中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话说得气势汹汹,很有威慑力,但问题是谁来让中国付出代价?斯托尔滕贝格任期一到,拍拍屁股走了,新上任的吕特看着这番“豪言壮语”,又该怎么收场?给下一任挖坑埋雷,或许是西方领导人的共性,而吕特本人却对中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特曾五次访华,是除德国前任总理默克尔之外,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他本人也十分热衷于中国文化,认为与中国保持贸易对双边关系及地区局势都有积极作用。在欧洲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吕特或许是一位“亲华”的领导人,但他却未必能在北约秘书长的职位上发挥与中国构建亲密关系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此次北约秘书长的认定或许是各方平衡出的结果,而吕特本人或许也会以平衡各方势力在北约内部的斗争为己任。美国总统拜登曾有意提名德国前任防长、欧盟现任主席冯德莱恩接任北约秘书长,此举便意味着冯德莱恩要掌握欧洲的军财大权,而鉴于她本人与美国的关系,多数欧洲国家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其次是北约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机构,其秘书长扮演着代言人的角色,而美国对北约的控制是体制上的控制,是价值观上的捆绑,吕特一人改变不了事实。若“欧洲独立”的意味太浓重,搞不好很快就会被换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拥有三分之二支持率的吕特宣布将在未来就任,匈牙利、土耳其和捷克斯洛伐克也持强烈的反对意见,而根本议题也是北约面临的最大难题—援乌。匈牙利提出的条件是“吕特需要向此前抨击布达佩斯有意政府的言论道歉”;“可选择不参与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援计划”,前者还好说,后者可就是原则问题了。第一,援乌事关政治正确,这个问题不容动摇半点,匈牙利明显是煽动欧洲右转的情绪,挑衅北约援乌政策。第二,开了这个头,其他国家要跟怎么办?现在想放弃援乌的国家绝不只有匈牙利,一旦应允,恐怕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北约也就彻底翻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吕特就任北约秘书长已成定局,看来是跟各方都已经谈好了,这场闹剧也算是告一段落。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吕特兴许也会将中国与俄乌冲突联系在一起,进而对中国发难,这似乎正在欧洲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倾向。中国与北约原本没有直接冲突,但现在形势正在变化,吕特站在风口浪尖要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平衡欧洲与美国的竞争,或许站在历史维度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