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美国老太,变卖全部家产,只是为了来到中国定居

这一住就是13年,甚至在临终之际,她也决定永远留在中国

而在这13年里,她不仅得到了“慈善之星”的称呼,更是被选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那么,这位老太为何坚持要定居在中国?她在中国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在中国的美国女孩

1917年,在战火纷飞、灾难不断的华夏大地上,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小女孩出生在了山东聊城,父亲为其取名牧琳爱

她的父亲牧鸿恩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从此安家落户,但此时中国恶劣的局势,注定了善良的他们不可能置身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堂附近,每天都会出现许多灾民,他们的家乡大多被战火所摧毁,只能一路逃难至此,伤痕累累、面黄肌瘦。

而牧鸿恩给女儿做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他每次都会给这些灾民施舍粮食和药物,在平时也会去周围的村子里进行传教,帮助村民度过危机。

这种善良感染了牧琳爱,她从小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尽可能的为邻居们提供帮助,这也让她和周围的邻居越发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渐的,牧琳爱也有了一个爱好的玩伴,名叫周仁杰,是附近村子里的孩子,非常喜爱画画。

每次在周仁杰画完画后,他都会将其展现给牧琳爱观看,虽然那些画并不明艳,反而非常朴素,但却让牧琳爱印象深刻,至今也没有忘记。

在牧琳爱的记忆里,那时的邻居朴实善良、一起玩闹的伙伴热情纯朴,这些都塑造成了她对童年最为美好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美好总是短暂的,1930年,牧琳爱已经13岁了。随着中国局势越发混乱,完成了任务的牧鸿恩决定带领一家人回到美国。

在离别当晚,周围村子的村民都自发的前来欢送,牧琳爱的玩伴们也都在其中,他们依依不舍的为其送行。

而此时的牧琳爱也已经哭红了眼睛,她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美好的回忆的都在这里,她根本无法割舍这份感情:

“我会记得这里的一切,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相信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女儿如此不舍,牧鸿恩忍不住摸了摸她的脑袋,安慰道:“你如果想回来的话,可以等长大后有能力了,重新回来帮助他们。”

牧琳爱流着泪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她以后一定要重新回到这个她长大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选择学习医疗专业,而原因则是因为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在未来回报中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平安。在这股信念的支持下,牧琳爱成功考取了硕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牧琳爱也遇到了自己爱人埃德温,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毕业后,牧琳爱想要前往中国生活,可虽然埃德温知道了女友在中国的经历,但依旧无法理解。

在他看来,中国又穷又落后,当时还在打仗,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因此非常强硬的拒绝了牧琳爱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的牧琳爱只能妥协,她在1941年和埃德温结婚后,成为了美国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的院长。

就这样,牧琳爱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养儿育女,空闲之余则通过报纸来关注中国的情况,就连孩子们在她的影响下,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而非美国人中普遍的轻视和不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看着故土结束了战争,牧琳爱感到非常欣喜,再次和埃德温商议前往中国生活,但由于此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中美之间的关系,埃德温还是拒绝了。

不过在妻子的不断劝说下,埃德温对于中国的看法也逐渐改观,态度有所缓和。

终于,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埃德温也终于同意前往中国旅游,而当他们真正出发时,牧琳爱已经75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中国

1992年,牧琳爱随同丈夫一起前往了中国聊城,在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她终于回到了故乡。

靠着儿时的旧照片,牧琳爱寻求了聊城市政府的帮助,希望能帮她寻找儿时玩伴的消息,但结果却让她伤心不已:

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的家乡已经无处可寻,儿时的玩伴大都已经垂垂老矣,好久周仁杰更是已然离去多年。

这一切都让牧琳爱伤心不已,只能选择前往周仁杰女儿周保玲的家中祭拜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老人拿出的众多父亲儿时照片,周保玲也被眼前这位老人和自己父亲的深厚友谊所打动,主动带领牧琳爱游访这变化极大的故乡。

看着那宏伟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川,这一切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象不断冲击这牧琳爱的内心,让她忍不住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所见到的越来越多,牧琳爱也越来越激动,心中的想法也逐渐成型。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牧琳爱有一次依依不舍的和丈夫埃德温离开了中国,但此时她的目光坚定,已经在心中有了一个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丈夫埃德温离世,这让牧琳爱悲伤不已,但也再没有了对美国的留恋

1999年,已经82岁的牧琳爱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她要卖掉家产,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前往自己儿时的故乡中国,到好友周仁杰的家乡刘庙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牧琳爱就搬到了这个偏远山区,村委会专门为这位高龄老人准备了居所,并专门安排了一位翻译王玉青照顾她的生活。

而牧琳爱也很快就再次融入了中国的生活,她好像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太太那般,穿着筒袖上衣,系着围裙,常常骑着三轮车去赶集购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偶尔也会前往别的村民家中做客,学习如何演唱中国戏曲。

而孩子们对于这位特殊的老人也非常喜爱,常常来找她聊天玩耍,院子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牧琳爱还为当地的发展做了许多事,她花钱帮助村里建造了梨枣基地,引进高产农作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为当地的小学进行捐款,改善教学条件,甚至亲自担任名誉校长和义务英语老师,别说同学们向她学习英语,就连原本的英语老师都会向她请教,学校也因此专门为其改成“中美友谊小学”。

而在医疗方面,牧琳爱也是共享极多,她不但无私传授各种医护知识,交流医疗经验,更是常常帮助老人垫付医药费,深受村民们的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刘庙村外,牧琳爱对于祖国其他地区的新闻,她也是非常关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生灾难她就会尽她可能进行支援。

在众多慈善公益活动中,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这位老人的身影,她也因此被山东慈善协会授予“慈善之星”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在2009年,已经92岁高龄的牧琳爱成功拿到了中国绿卡,得到了中国永久居住权,成为了首位外籍“特殊人才”。

在得到这个消息时,牧琳爱喜极而泣,在经过这么多年后,她终于真正扎根在了自己深爱的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飞逝,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在2013年4月,96岁的牧琳爱在聊城与世长辞。

一时间无数人痛哭流涕,数不清受到过牧琳爱帮助人专门前来参加告别仪式,而陪伴牧琳爱度过了十多年中国生活的王玉青,也说出了老人最后的遗愿

将遗体捐给济南力明医学院进行医学研究,这是她对国家的最后回馈。

在吊念牧琳爱的雕像上也有着这么一行字:我是一个中国人,但是我有一颗中国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牧琳爱的一生都深爱着中国,虽然她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家不是一个地方,家其实是一种感觉。”

她的爱超越了种族,跨越了大平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止一个人的真情,哪怕生命结束,也不会停止奉献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