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日下午,国防大学家属院一座精致的院落外,两位已鬓染白霜的文职军官轻轻按响了门铃。

未几,一位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身体微胖的花甲老人打开了院门。

两位军官立正、敬礼,齐声道:“首长好!”老人慈祥地笑着,伸出温暖的大手将他们让进了家门。

这位老人就是在革命战争代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令敌人闻风丧胆,解放后曾任12年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德生将军。

前来拜访的军官则是国防大学的军史专家。

宾主落座,一位专家开门见山地询问道:“首长,我们这次来打扰,是想请教一个问题:在您的军事生涯中,哪次战役战斗您感觉打得最好。"

李德生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抗日故争时期的马坊战斗,堪称我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手笔!”

军史专家纳闷了:“好像没听说这战斗啊,发生在哪一年呢?”

李德生哈哈大笑:“这是一场小战斗,你们不知道正常得很,但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初,我根据地军民展开局部反攻,太行军区第2分区组织实施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坊战斗。

马坊镇位于山西省和顺、寿阳、昔阳3县交界处,北临正太路,是太行2分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打个比方,如果说2分区所属的6县之地是一个半径约 50公里的圆,那么马坊镇就在圆心。

如果不拔掉根据地中心的这个钉子,局部反攻无从谈起。

但这一仗并不好打。

从1941年秋开始,日军历时3年,在马坊东侧的一座山岗上修建了坚固无比的城堡式的大据点。

据点居高临下,俯瞰马坊,控制着寿(阳)昔(阳)、寿(阳)和(顺)公路,威慑着方圆儿百里的地区。

二分区也曾组织过部队两次攻打马坊,但都因敌人碉堡坚固,防御严密,火力很强,未能成功。

这第三次打马坊,分区首长决定把任务交给由李德生任团长的第30团。

李德生,河南新县人,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战时仅三年就从769团排长提拔为一营长。百团大战后,一二九师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向地方派了不少军事干部,李德生被曾绍山点名要去二分区,连跳两级,担任主力30团的团长。

在李德生指挥下,30团连战连捷:攻克日军东山据点、奇袭日军太谷医院、接应伪军白少林大队起义,影响也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马坊据点,李德生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拔掉它。他知道,前两次攻打马坊之所以未能奏效,主要原因就在于敌人的碉堡修得很坚固,易守难攻,而二分区没有一门山炮,只有两门缴获的迫击炮,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强攻不行,能不能智取?”作战会议上,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建议。

肚子里墨水最多的团政治处副主任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我们能够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那样,钻进敌人肚子里去就好办了。”

钻到敌人肚子里!同志的话启发了李德生,他想起师长刘伯承有句名言: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才能打胜仗。

要充分掌握敌情,达到奇袭、智取马坊的目的,唯一的办法是亲自去敌巢看看。

刚开始,分区首长认为他一个团长,亲自到敌人据点内部去搞侦察,太危险,不同意。但经李德生一番争取,最后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让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分区敌工站站长穰明德配合他的工作。

穰明德提醒李德生:“日军同我们打交道时间长了,变得相当狡猾。检查时,首先是看额上有没有留有帽痕,手上有没有老茧。如果有帽痕、没老茧,日军直接当场枪决,所以我侦察干部一直未能打入据点内。”

考虑到这点,李德生专门很长时间不戴军帽,直到前额上没有帽沿痕迹为止。并且天天干农活,双手长满了老茧。

进据点侦察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根据情报,马坊据点的日军近期没有菜吃,一直在催促各村维持会向据点送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