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女排,大家会想到什么?是那个总是一脸严肃的教练朗平,还是她的那句“可以输,但是不能怕”的口号?还是五星红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的高光时刻?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别人的青春都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可是中国女排人的青春,却是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度过的,她们一直在流汗、一直在疼痛,但是她们的青春没有遗憾,因为她们一直都在为了我们的祖国发光发热。”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她代表的更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民族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巅峰时期的中国女排,曾经连续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过五枚金牌,这群女子用她们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国家的责任,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夺得五连冠的国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排球运动走入了中国时代。

作为一手缔造这个传奇的女排球员,郎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不过一提到郎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排球女将了,她就是有着“独臂将军”之称的陈招娣。

陈招娣不仅曾和郎平并肩,为中国女排作出过诸多贡献,而且她还曾帮助王治郅回到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位中国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究竟拥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一路前行不停歇

陈招娣于1955年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妹子,杭州独有的水乡孕育了她细腻坚毅的性格,小的时候,陈招娣就对运动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了,什么跑步、打球、跳远,只要是她能够接触到的运动,她都能来上两招。

上学之后,她也成为了学校运动场上那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只要学校办运动会,她必是第一个报名的那个。

在一次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她和往常一样报名参加了跳高项目的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因为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她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她才得到了省队教练的注意,1972年12月,浙江女排组队,该教练马上就想到了陈招娣,并于那一年把年仅17岁的陈招娣招到了队里。

仅仅只过了一年,在省队里表现出色的陈招娣,便被调到了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队。

陈招娣非常清楚这次去首都学习的机会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她本人也非常珍惜训练的时光,可是到了北京之后,她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中国女排还没有发展起来,北京的北京体育学院里的基础设施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在队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陈招娣便顺利地调整了心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训练。

但是没过多久,陈招娣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南北饮食差距的问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陈招娣所熟悉的是南方饮食,相对来说,南方人的饮食比较精致,比较清淡,可是到了北方之后,她每天不是吃面条就是吃馒头、大锅菜。

南北的差异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陈招娣的锻炼生活,在北京的她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忍不住饥饿的时候,她就靠吃家乡的点心,来告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可是陈招娣每天的训练强度那么大,仅仅靠着这些点心,她怎么可能能够满足营养呢?没过多久,她就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每次完成训练之后,她都觉得极其疲惫。

随着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后期,她甚至连简单的训练动作,都无法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疲惫的身体让陈招娣萌生了一丝退意,她想着,与其天天在队里拖大家的后腿,还不如回到杭州去呢。

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后,陈招娣锻炼的时候也愈发不走心了起来,她的教练吴中量发现这一问题之后,马上找到了她,询问她状态不佳的原因。

一开始,好面子的陈招娣还死撑着,说自己只是有一点不习惯,她原本以为教练会批评自己太娇气了,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听完她的话,教练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关心地询问她,是不是因为南北方饮食差异太大了,让你吃不好休息不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练的关切询问下,陈招娣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将自己的问题向教练一一倾诉了出来。

聊过天之后,吴教练就去到食堂,专门拜托师傅给陈招娣做了很多南方的饭菜,并让她的教练为她定制了新的适合她的训练计划。

队友们听说了陈招娣的情况之后,也开始关心和照顾起了她的身体与情绪,众人的关照给予了陈招娣极大的鼓舞,那时候她便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困难,她都要留在队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