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4979篇文章

最近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感冒?有的人不受影响?同样感冒,为什么症状各有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章、人体保卫战

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感冒”是中医的病名还是西医的病名?

其实“感冒”这个词来源已久,在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有“参苏饮治感冒发热头痛”这样的记载。所以感冒是中医病名。中医怎么认识“感冒”的呢?

中医认为,人自身有一种“正气”,充斥着全身各处,时刻保护着我们。

有正气就有邪气,什么是邪气呢?只要伤害到人体的就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这都是正常的大自然现象,一旦损伤到人体了,通通称为“邪气”;“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正常的人体情绪,一旦损伤到人体了,通通称为“邪气”。

感冒就是一场正气抗击感冒邪气的战争。

导致感冒的邪气各有不同,我们不妨结合现代医学,将其分为三类,普通感冒邪气,流行感冒邪气,疫毒感冒邪气。

人体充满正气,当邪气侵袭人体时,在表构筑第一道防线的正气(中医称为“营卫之气”)就会奋起抵抗。如果正气明显强于邪气,人就不会得病,或者有点不舒服打几个喷嚏就好了。如果正气的力量与邪气的力量旗鼓相当,或者弱于邪气的力量,这个时候正邪交锋、两军对垒,感冒就发生了。

战争发生在体表,正气较为强壮,与邪气旗鼓相当,就会出现发热、怕冷、鼻塞、流清涕、头身痛、脉浮紧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咳、喘症状。如果正气相对较弱,或者和邪气斗争之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汗也出了,但病没好,这时候邪气就要乘虚而入,到达人体的肌腠部位,在这基础上会出现汗出、怕风、脉浮缓等症状。因为战争发生在体表,这时候有一战而胜的机会,通过发汗的方式排泄外出。如果在局部的正气邪气打出了真火,战争打成了“白热战”,还会出现口渴、鼻流黄涕、黄痰等。

正气相对更弱,再一次退守防线,到了半表半里,就会出现口苦咽干,胃口不好、想吐、一会觉得热、一会觉得冷,或者热度一段时间降低、一段时间又升高的症状。

体质更弱的还可能出现昏昏欲睡,手脚冰凉,怕冷,腹泻,脉按起来又细又没力,部分还可能威胁到生命。

邪气有个特点,喜欢趁虚而入,内外勾结,所以感冒还可以诱发旧疾,外患引发内忧,小小的感冒可能就转变成了重症。

感冒虽小,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变证丛生,反复误治,也同样会有危险,就像中医经典《伤寒论》说的那样——“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中医如何治疗感冒,帮人体打赢这场战争呢?请看下一章,用药如用兵篇。

第二章、用药如用兵

人体这场名为感冒的战争中,中医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答案是——“军师”或者“谋士”。

作为“军师”或者“谋士”的中医,如何帮助打赢这场战争呢?可以分为战略与战术两个方面。

战略就是我们的作战方针,一共有十二个字,“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察提取出病症,综合分析,推算出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中医称之为病位,分为表、半表半里、里),出了什么问题(中医称之为病性,阴、阳、寒、热、虚、实)?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中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汇总资料,进行“庙算”后,才开始制定战术。

战术是什么呢?“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没错,中医祭出的战术正是“八阵图”。但此“八阵”略有不同。诸葛军师的八阵是“休、生、伤、杜、景、死、惊”,中医的八阵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对应治疗的正是“表、里、寒、热、虚、实”。

前文所述,当感冒外邪侵犯人体,正气奋而抗击,战争发生在体表部位,表现出发热、怕冷、鼻塞、流清涕、头身痛等症状的时候,中医称之为“表证”,这时候相当于战争发生在寥无人烟的边防线,只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把敌人打出去。通过发汗的方式,帮助正气排邪外出就是最佳的选择,这就是“汗”法。所以感冒民间通常会熬一些生姜水,生姜葱白水,有的地方还会喝一碗胡辣汤,热汤面等,让人体发汗,感冒也就好转了。

当战争发生在里的时候,正气想要排邪外出,也要找到一个途径,在上的可以通过“吐”法,在下可以用“下”法,帮助人体排邪外出。不过这样排邪方式比较剧烈,特别是“吐”法,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有的人饱食后再一吹风,得了感冒,这时候就表现出胃胀、头痛、胸闷、想吐的症状,自己忍不住吐了之后,会觉得症状顿时减轻不少,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而中医使用“下”法也是比较谨慎的,有“下不厌早”、“下不厌迟”的说法,就是告诫医生一定要掌握时机使用。

当战线在人体的半表半里,这时候不能单纯的发汗,也不能通过吐下的方法,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和”法了,这个“和”法是“调和”的意思,和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单纯的“清、温”、“补、消”等等方法不同,又包含了“清、温”、“补、消”在里面。

当战争呈现白热状态,出现了流黄涕、咳黄痰、口渴多饮、怕热不怕冷等等的“热”证时,就需要用到“清”法,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清热了;相反,当出现怕冷不怕热,手脚冰凉,腹泻清水便,小便清长等等的“寒”证,就需要用到“温”法。

当正气一方疲软、辎重不足、后继乏力的时候,表现出疲乏、倦怠、无力、嗜睡、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等等症状的“虚”证时,就需要用到“补”法,备足粮草兵力给正气以支援;而正气一方尚能抵抗,但邪气一方进攻实在太过激烈,出现反应症状相对亢奋、声高气粗等等的“实”证,这就需要用到“消”法,去消减邪气,打压嚣张气焰。

另外,作为合格的“军师”,不但需要关注正邪斗争的战场,还需要关注是否有“内贼”与邪气内外勾结的情况,如本身这个人有“痰饮水湿”、“淤血”、“伤食”、“宿便”等等内贼潜伏,一遇到感冒外邪侵袭,就容易内外勾结作乱,这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治疗了。

其实中医大致治疗的原则很简单,虚的就补,实的就消,热的就清,寒的就温……就像《汉书·艺文志》所讲的:“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姿……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通过药物的偏性,治疗疾病的偏性,最终达到阴阳的平衡。当人体阴阳归于动态的平衡后,人体才会相对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思想。治感冒如此,治疗内伤杂病也同样如此。但其中如何收集情报、进行庙算、判断形势,制定策略,把握时机,及时应对,那就需要不断学习打磨提升了。

综上可知,无论是感冒、还是内伤杂病,中医都看作“正邪”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人体,邪气是敌人,正气是士兵,患者是主公,而中医是“军师”、“谋士”,医患天然就是处于同一阵营。“军师”或者“谋士”的作用就是制定策略、协助作战的,冲锋陷阵的是各位体内的正气,而最终决定是否采纳意见的是各位主公啊。

资助项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届骨干青年医师培养计划(RCPY0032)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脑病科 游毅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老年科 杨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