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两天,南京在网上的标签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这个标签就是一个英文单词:IN

IN 南京,在南京。

IN 南京,又谐音着“赢”在南京。

初看好像没啥特别。但其实背后它暗藏了不少玄机——

Industry(产业)、Innovation(创新)、International(国际化)、Investment(投资),这几个单词的开头都是“IN”。

所以,当两年前南京市投资促进局为了在项目招引上强化新攻势,发起“投资南京”品牌传播IN计划的时候,“IN 南京”也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这次,从一个部门的传播标签到整个城市最响亮的一声号角,最大的推手还是南京刚刚开的一次超重磅大会——

南京2024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大会南京可以说是憋足了劲,一口气签下了40多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元。

其中超50亿元的项目就有7个,包括江宁开发区的先导医疗产业园项目、马自达新能源汽车项目、南京经开区的南京港港口功能提升及港机制造基地项目等;

其他代表性的项目有江北新区的南钢节能降耗产业升级项目、中信泰富特钢新材料项目、建邺区的江苏法巴金租金融租赁项目、南京经开区的赛米控丹佛斯IGBT功率模块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与仙林大学城合作的南京仙林合成生物创新谷项目、六合区通用技术集团铺丝铺带机项目等。

还有一批总部项目也令人分外艳羡,像港股“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2020年底在南京建设“全国总部”,这次大会上直接官宣在南京升级“全球总部”。

除了主题大会外,南京还在会前会后举办了与中信集团、京东集团、宁德时代等多场小型专场签约活动。

比如南京与宁德时代将围绕“零碳城市”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一下子就瞄准了光伏和储能示范、交通领域电动化升级、布局能源创新平台、零碳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南京下属的板块,从江宁经济开发区到玄武区,溧水区,和宁德时代全面携手,阵势之大令人眼前一亮。

大会还精心策划了“跨国公司南京行”活动,设置了“人文行”“产业行”两条考察路线,让全球嘉宾沉浸式领略南京的古韵今风和六朝文化的细腻悠远,进一步提升“投资南京”的全球声量。

“IN 南京”,完美契合了这次大会的主题。

产业,创新,投资,以及全球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其实IN 还有很多其他的诠释,比如有趣(Interesting)、灵感(Inspiring),你都可以把它赋予到南京这座多元化的城市身上,感觉也不违和。

但在我心目中,这个IN我想到最多的还是一个中文词:“硬”

和那些网红城市相比,南京身上的硬核产业气质才更加让“懂的都懂”的人着迷。

我反正一直觉得,六朝的烟水、秦淮的灯影、厚重的文化都只是南京的“表”,它的“里”,始终坚韧刚毅,它真正承载的东西,远远大过那些网红打卡的浮华,它有时比较沉默,但它难得放声的时候,你更需要认真侧耳倾听。

最懂南京,最爱南京的,永远不是那些匆匆的过客,而是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个城市密码的人。

二、

谁是“懂的都懂”的人?先看几个大佬的故事。

一个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

六年前,姚期智来到南京。

被南京的科研环境和人才政策所吸引,他带着团队创立了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用姚院士自己的话来说,在南京市以及栖霞区大力的支持下,他们为南京以及全国科技创新生态“贡献了一点力量”。

那是姚院士太谦虚了,何止是“一点力量”,到去年为止,图灵研究院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标杆型项目,研究院及创投基金累计孵化、投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45家,涉及AI+医疗、AI+金融、AI+教育、AI+城市、AI+安全等领域,在多个人工智能赛道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有了姚院士首次创业、一手打造的这个研究院,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神”们这几年把目光纷纷投向南京,引发了海内外的众多关注。

一个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文武。

张文武眼中的南京肯定是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不说别的,就说近三年,中信集团在南京综合融资规模超7000亿,债券和股权承销规模分别为3250亿、369亿,保荐了6家南京企业IPO上市。

特别是去年收购南钢集团,堪称经典案例,南京是全球领先的特钢制造企业,拥有国际级、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45个,162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在南钢和中信泰富特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一艘全球领先的特钢航母已经呼之欲出。

这次大会期间,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杏湖碳中和产业园正式开园,在中信集团全力支持下,这个产业园围绕新材料主导产业,重点发力金属、特种功能、氢能与储能材料“三大赛道”,打造成为中信集团在南京发展的战略阵地、南钢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江北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还有一个是土耳其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侯赛因·埃姆莱·恩金。

从他那边,我得到了一个冷知识:

在他管的辖区当中,南京是土耳其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第二目的地,仅次于上海。

一个开放的南京,一个面向全球合作的南京,不仅吸引着土耳其的学生,更可以让更多土耳其研究人员和初创公司参与到南京强大研发和创新生态系统之中,绽放国际产业合作的鲜艳图景。

为什么提这三位?

因为他们都刚刚参加了南京2024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

400余名来自企业界、科技界、金融投资界的嘉宾云集金陵,这三位均做了精彩的分享。

话不用多说,管用就够。

而且从这些分享中,我已经能感觉到一点:他们都非常明白南京这次大会的分量,也明白南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开这样一场大会。

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服务支撑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是时代赋予南京的发展命题与改革课题。

这次大会,正是南京的一次重要作答。

以共识共揽未来机遇,以对话增添发展势能,这个时候的南京,正是最“IN”的时刻。

三、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

这首有关明城墙的童谣,陪伴了一代代南京人。

从最初的13座城门,到如今拥有20座左右的古今城门,南京的故事始终与“门”有关。如今,南京敞开大门迎接天下客,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与创新创业者一路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是有底蕴的。

说人才,南京共有51所高校、61所科研院所、100万在校大学生、95名两院院士,“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全国第三,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大学生浓度”高得惊人。

说产业,GDP位居全国十强, 软件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明年冲刺万亿;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超过3200亿元,明年准备突破五千亿。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这些产业规模都超过2000亿。去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六大未来产业业务收入达1920亿元,同比增长28%。

说创新,南京是创新成果的富矿,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膜材料三大国家级创新中心都落户在了南京。

说金融,就在这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南京宣布,要打造“4+N”产业基金集群,通过基金联动将进一步支持南京市相关重点产业企业快速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金融,而这些,正是南京从过去到现在,并直指未来始终谋划、布局、推动的“城之大者”。

特别要说的一点是: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已经明确南京是“主承载区”。

一个“主”字,把南京在全省的首位度凸显无遗。

有了这个定位,南京产业的未来就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至少有几点,我觉得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南京会用好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势,打造覆盖全市、链接长三角的创新成果转化网络;

南京将以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为标志,分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和以研产贯通为特色的科创成果转化高地;

南京将重点建设江北新区、紫金山科技城、仙林大学城三大核心承载地,打造产业科技创新最活跃地带;

南京以应用场景开放创新为重要抓手,加速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2020年以来,南京累计对外发布应用场景超4000个,开放合作需求超1万个,这次南京大会上,又拿出“2024年南京市重大应用场景全球合作榜单”20项应用场景,吸引更多创新创业者投注南京;

南京将培育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进一步打通“拨投结合”链路,加速集聚风险投资,全力支持“长期主义”投资……

四、

所以你看,不管是大佬还是初创企业,都在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南京。

“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今年5月末在南京地区投放信贷余额近6000亿元,比年初净增了500亿元,三年多前工商银行在南京设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服务客户1100多家,授信总量超过600亿元,支持一大批高速成长的电子信息、智能电网、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企业。

GE医疗,他们在核药合成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安迪科”也在南京,一起共同推动整个核医学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和结缘30年的国际巨头金佰利,是全球健康卫生护理领域的领导者,他们正在持续加码投资南京,南京工厂三期扩能项目已经启动,项目建成投产后,金佰利在南京江宁的工厂将增加到3个,年产值预计将增至20亿元。

去年开始,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将国内其他省市的气体传感器和仪器生产线整体搬到南京江宁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市投促局和南京市质监局等积极协调,确保了相关批准证书的顺利变更。未来,江宁工厂将成为霍尼韦尔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气体传感器和探测器生产基地。

首位入驻姚院士图灵基地的创业者刘得锐,从加拿大回国发展后,他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师生共同成立了知能科技,在南京的基地里迅速开拓了市场,并到了3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再说一个冷知识:

2021年以来,南京每年有超7300名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增速和增量都是江苏第一。不算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估计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很多企业在南京创业后,都反过来向外界极力推荐南京:这里不光有世界上最好吃的鸭子,更有难得的投资创业土壤。

一个企业家总结得好,我就直接摘录在这里了:

“区位优势明显,轨交线网密布,产业活力强;人杰地灵,科技创新意识强;营商环境优异,基础配套完善;各类优秀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体系完善。“

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空间的南京,已经搭建好了面向世界的大舞台,也将迎来全球产业新一轮脉动的大机遇。

虎踞龙盘,今定胜昔;天翻地覆,慷当以慨。你看,最后我还是想到了这些诗句,南京,你说到底还是一个很“IN”的城市啊!

本社法律顾问:海辉律师事务所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浙江非网红小县城,正在闷声发大财(关键词:闷声发大财)

  • 无锡要做怎样的“未来派”(关键词:未来派)

  • 江苏老百姓,为什么忘不了娄书记(关键词:娄书记)

  • 苏州向北,常熟向南(关键词:常熟)

  • 正在受难的药明生物,转机来了(关键词:药明生物)

  • 从一个50亿项目落地说起,无锡经开区的黄金招商牌从不单出(关键词:金牌招商)

  • 低调的羽绒服界“蜜雪冰城”,一年卖出330亿(关键词:蜜雪冰城)
  • 黄河路上的阿毛炖品,才是活生生的至真园(关键词:至真园)
  • 南京溧水,一个隐藏的草莓市场霸主(关键词:南京溧水)

  • 常州旷野春风,填平理想的落寞(关键词:常州理想)

  • 借一场赛事挖掘“黑马”企业,无锡是怎么做的?(关键词:黑马企业)

  • 常州一个特殊家族,低调成为“盐城首富” (关键词:盐城首富)

  • 南通叠石桥深度调研:怎样成为全球家纺跨境电商“供应链之王”(关键词:叠石桥)

  • 进击的相城,和它的一个新定语(关键词:相城新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