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聿满

无论家乡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印象中的烟火常熟也永远不会消弭。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常熟是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氤氲着烟火气息的。

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没有了高中时繁忙沉重的学业,我终于有时间仔细看看这个我生长了十多年的地方。今年可以说是我这几年来最为强烈地感受到家乡烟火气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市貌

烟火中的常熟,在文化。常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春节文化,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符号——南门坛上,就是常熟人心中对春节烟火最独特的感知。家中长辈告诉我,从他们那一代开始,一年的辛劳和艰苦都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化为对“坛上”这个地方的日思夜想。

坛上的那条老街,对年少的他们意味着一年一次的新衣服,意味着少有的大鱼大肉,意味着放肆地撒泼玩耍……于是这种文化符号慢慢传下来,直到今天。小年夜和大年夜,我也来到了南门坛上,参与这里热烈的“年货保卫战”。当我走到南门坛上,我惊讶于常熟的热闹繁华,这座小县城也有着人潮涌动以致拥挤的场面——整条街上,各种各样的年货一字排开,中间则挤满了置办年货的人们。他们焦急地挑选更好的商品,紧张地看着剩下的时间,但是谈笑间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常熟市被授予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

常熟这座城的年味,在饮食和年俗上,可以是餐桌上的甜藕、年糕、汤圆,也可以是大年初一兴福寺的烧香祈福,这和江南地区许许多多的小城没有分别。但是坛上这一文化符号的存在,则加深了老一代常熟人对家乡烟火气的诠释——坛上还在,对于年味的感受就还在。

烟火中的常熟,在人群。作为一个小县城,在多数当地人外出求学或打拼之时,老人被留下来。我爱观察街道边、巷子内忙里忙外的老人,听他们讲起一口熟悉的常熟方言,然后想起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奶奶是一代老常熟人的代表。他们平时朴素简单,但到了春节,穿上压在柜子里一年的新衣服,做饭、扫地,期盼着子女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被誉为中国蒸菜之乡,讲究食材本味

和一些地方代表着松弛、悠闲的老人群体不同,我见到的家乡老人大部分都是紧张忙碌的。即便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在子女成家立业之后,他们仍然闲不下来,总要去干点活。在春节将至的常熟,我看到这一个忙碌的群体,却感觉到很安心,好像他们站在哪里,哪里就还在用勤劳和质朴书写着常熟的似水流年。

常熟常住人口足足有一百六十多万。到了春节,部分在常打工的人回家过年,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留在常熟过年,感受当地年俗。他们也许只能勉强听懂常熟话,然后说出一些夹生的语言,但是他们作为注入这个县城的新鲜血液,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让这个小城市拥挤起来、多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尚湖

于是,我看到餐桌上出现的各地特色菜,浙江人的清蒸海鲜、东北人的铁锅炖、新疆人的大盘鸡……它们和常熟本地的蔬菜、本地的做法做成的菜品摆在一起,构成了一顿丰富多彩的年夜饭。

烟火中的常熟,在团圆。今年过年间,我不仅和家里人一起热热闹闹吃了几顿团圆饭,还被邀请到亲戚、朋友家中做客,见证了他们的团圆和团聚。餐桌上推杯换盏,几杯白酒下肚,人们开始讲述一年里没来得及讲的故事,送上一年里没来得及送上的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名菜菊花爆鱼,含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其实每一家团圆饭都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每家团圆饭桌上体现的都是这个家庭的饮食习惯,还有团圆的氛围。一家人忙碌了一个下午完成的一桌子菜,被赋予了额外的含义与感受。食材哪里都会有,不同的是对常熟这座滋养我长大的城市的归属感,是对熟悉的家的归属感。

烟火中的常熟,在发展。这次从大学回到家乡,竟然让我想到了宋之问写下的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的怯来自于对家乡发展的感叹,家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是孔子弟子言子的故里

传统文化的烙印没有使常熟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高架桥联通城市的东西南北,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铁的建造也提上日程。同时,发展中的常熟也带着人文情怀。“道启东南,文开吴会”,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篆刻的艺术符号,也留下了方塔、燕赵园等文化载体。常熟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传播常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采访了虞山印章的传承人、方塔被记录在了作业本上进行宣传、方塔街的广场上带着良渚文化的玉石形象……今年春节回乡,我更是看到了常熟市级考古挖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着、“言子墓道”石刻牌坊和铁琴铜剑楼的修复工作完成、“虞漾清波”文物展在常熟博物馆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文化遗产兴福寺塔,俗称方塔

随着我外出求学离乡时间越来越长,我对常熟的印象可能会逐渐陌生,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今年,以及以后每年都要在这座城市观察、感受。只有这样,我才能紧紧跟随家乡的发展步调,更新着我对家乡的记忆。但是我知道,无论家乡发生多大的变化,它始终会带着烟火气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我印象中的烟火常熟也永远不会消弭。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