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瑾,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她的一生却是如此的传奇和动人,她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留下了自己坚定的足迹,与冀中根据地的领导黄敬结为革命伉俪,育有五个子女,其中包括政治局常委俞正声。

范瑾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16岁那年她就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跳级考入了南京大学。

在校期间,她学业优异,博学多才,在同学的带领下,范瑾开始加入游行队伍,一次又一次的采用罢学抗议的方式对国民政府施压,希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期间,她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加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1939年,范瑾加入八路军冀中日报社,用自己的文字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将抗日战争中的一切艰辛和付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范瑾的镜头下,全国人民看到了八路军的战士们冲锋在前、浴血奋战的场景,抗日战争期间范瑾不仅仅是一个战地记者,她还在党的带领下从事宣传工作。

因为范瑾的文章犀利深刻、演讲慷慨激昂,日寇对其愤恨到了极致,一次次派出兵力突袭报社,妄图摧毁这个舆论阵地,但范瑾总能带领同志们及时转移,让敌人扑了个空。

她的丈夫名为黄敬(原名俞启威),黄敬是名门望族之后,1931年,黄敬考入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后,便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黄敬还组建了“海鸥剧社”,采用演出话剧的形式,在社会上宣传抗日思想,去唤醒国人对国家危亡的高度责任感。

1932年,黄敬加入组织,次年,黄敬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没有吐露我党的半点机密,后经营救出狱,前往上海养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爆发后,黄敬来到了根据地工作,期间他主要负责地方治理,历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和平原分局书记等职务。

山东遭受旱灾和蝗灾时,农民陷入封建迷信,认为蝗虫是神兽,为解决这一问题,黄敬召开群众大会,当着众人的面吃掉烤熟的蝗虫,鼓励农民参加打蝗运动。

1952年,黄敬被调回中央,壮年的他正准备大干一场,却突然患上了恶疾,于1958年去世,年仅46岁。

丈夫去世以后,范瑾陷入了悲痛之中,但看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陷入悲伤中,她将伤痛埋在心中,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大家所熟悉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等,都是在范瑾的领导下创建的,她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66岁的范瑾担任了北京市政协主席,积极投身地方人大的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各项利益。

晚年的范瑾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09年因病去世,享年90岁。

范瑾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充满了跌宕起伏。但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困难,攀登上了人生的高峰。

她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启迪了身边的人。她的坚韧则如同磐石,无论风吹雨打,都始终屹立不倒。
范瑾,她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她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同时,她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优雅与坚韧,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