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中国的一片热土,对文学来说,长三角也是一片热土。”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眼中,相较“江南”,长三角是一个更具当代色彩的概念,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昨今两天,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上海举办,汇聚长三角地区青年写作者,探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如果说历史传统、文化纽带造就了传统的诗意江南,新时代的江南文化的视域下青年作家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记录现实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应运而生。“2010年至今上海作协前后举办了六届青年作家创办会议,今年是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成立的六周年,上海作协作为今年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的轮值主席,联合三省一市作协共同举办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介绍,此次长三角青年创作大会为促进长三角青年作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互动、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也为提升长三角青年作家评论家的认知水平和创作水平,关心帮助并且帮助支持长三角的青年作家、评论家的成长发展,展示长三角青年作家评论家的风采,推动长三角文学联盟事业向纵深发展。

关于江南的书写由来已久,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提出,“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属于长三角的文学流派?”

“我的生活是从长三角开始的,在宜兴生活大半年,学木匠、做学徒,后来又在家乡崇明岛生活了七八年。尽管当时的生活艰苦乃至苦闷,文学和美好的感情、美好的人支撑了我。”作家赵丽宏对长三角充满了感情,他对青年作家提出,“不能停止对文字的热爱、追求,要不停阅读。还要热爱生活,对热爱要有真诚,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青年作家纷纷以自己的体验回应他们。来自江苏扬州的青年作家汤成难回忆,“火车铁轨、机场改变了我生活的村庄。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而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大地,仍然静静地匍匐在脚下。作为生活在文化意义上江南的作家,既要努力呈现出地域文化的滋养,也要勇敢地直面新时代。”

青年作家林晓哲的父辈生活在农村,他也在农村长大。“父亲第一次来到上海在1973年,那一年他们为上海的一个厂家生产两台电焊机和20台调节器,我父亲专程把这些产品送到上海。他说那个时候赚几块钞票是非常快活的一件事情,所以厂里决定让他顺道来上海玩几天。他来上海还带着一个任务,就是给厂里的伙伴们带大前门香烟,大前门香烟是上海最有名的香烟。我父亲最终顺利把从上海买来的10包香烟带回了温州。这是一件小事,父辈中有许多类似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小事有的是时代变迁中的一个跳跃的小片段;有的充满着亲人之间难以言传的温情;有的是仿佛潜藏着解读一个时代的秘密。我想说这就是父辈留给我们的资产。父辈的资产,就是个体的寻根之旅,也是时代的寻根之旅。”

生活在浙江的黑龙江人、青年作家丁小明常常在浙江的烟雨中想起家乡的冰雪。写作时,“两个江”交错重叠,有的时候会让他有恍惚感,“好像我不再是我了,这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让我非常沉迷。”诗性的降临让江南不再是江南,它超越了江南本身,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甚至可以说是精神的故乡,这对写作者来说格外珍贵,这一精神的故乡时不时就会在写作者的心里出现,一次又一次影响着他们的写作,于是可以说在文学里,江南变成了写作者的一种信仰。(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