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详见文章末尾)

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次开闸放水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南水北调工程为豫冀津京等沿线二十六座城市输送了高达六百五十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如果将这些水资源与西湖相比较,其总量相当于四千四百多个西湖。那么,南水北调工程究竟为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世纪工程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友情提示: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可能会出现“广告解锁模式”,但好在平台新政策规定,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观看完毕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读者的耐心,以及平台的支持。

根据央视一套在2024年6月14日发布的文章,我们可以得知,在这项跨越山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受益人口已达到一亿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由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四大江河通过西、中、东三条线路组成,形成了四横三纵的体系,成为受益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国家工程,也是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水网大动脉主骨架。

其中,连接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工程,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上游向北输送,输水线路总长达一千四百三十二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黄河成为了南水北调的天然屏障。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穿黄工程"应运而生。

南水北调的建设者们在郑州花园口西黄河河床底部四十米处,先后开凿了两条隧道,建成了双线有压输水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隧道单洞内径达七米,洞长四千二百五十米,既保证了输水功能,又不影响汽车通行。

当丹江水从黄河南岸到达北岸,通过穿黄隧道的贯通,穿黄工程真正实现了南方之水滋润北方的壮举,让黄河与长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握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黄工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控制性工程,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为中国带来了多大变化

自南水北调开闸放水以来,这些水资源已经流入了千家万户,对于全国人民改善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战略储备、优化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北晚在线2024年6月12日发布的文章,首都北京作为南水北调的受益者之一,南水进京后,直接受益人口已超过一千六百万,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供水水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北京市的生活用水中,七成来自南水。但为了让更多的人口受益,北京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石景山、亦庄、郭公庄等配套水厂,目前已有十五个水厂接纳南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水厂的日处理能力达到四百七十万立方米,已进京的约一百亿立方米水源中,城市生活用水达七十亿立方米。

为确保北京的安全供水,北京城区的供水系数通过多种方案从原来的1.0提升至1.3,地表水环境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质量标准。正是南水的助力,使北京地下水水位逐年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通过适时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压采,大幅改善了地下水资源。随着水资源的丰富,作为生态环境晴雨表的鸟类纷纷来到北京栖息。从2019年至今,北京新增了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十四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三十七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3年底,北京共记录了二百三十五种类的鸟类。特别是作为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地的密云水库,今年入夏以来,已有四千多种候鸟栖息,成为"鸟岛"。

然而,在南水入京之前,这里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华。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北京,人口激增,用水量也随之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天公不作美,长时间的干旱导致被称为北京"大水缸"的密云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匮乏。但随着南水北调水源的到来,密云水库重新焕发生机,为北京市民提供了充分保障。

此外,北京的多条河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涸,如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出现了断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以南水为契机,自2019年以来,采取了用水引路、用水开路的模式,优化水资源调配,实施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

通过输水管道的互联互通,有效促进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复苏,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基础上,北京还提升了绿化质量,设置了垂钓、观景平台,开辟了多处湖河大众皮划艇、冰场等水上运动区域,使北京成为新型乐水、亲水的时尚生活方式。

为保护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北京近年来坚持先节水后调水的方针,始终把保水、治污、节水放在首位,严格遵守,用好用足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大力推进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让好习惯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污水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了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的再生循环利用节水体系,推动了公共服务、园林绿化、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实现了首都的繁荣。

为何称为世纪工程

根据新华报业网2020年11月17日发布的文章,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在造福中国人的同时,还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因此也被称为世界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全球最大的梯级泵站工程,我国低扬程泵站总装机规模世界第一,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满足了国家需求,还推动了水泵行业的繁荣发展。这些技术的综合性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多个奖项,成果已转让至德国、日本、荷兰等多个国家的企业。

根据科技日报2023年9月13日发布的文章,除了这项技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中国在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领域创造了世界之最,证明了中国水利工程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中国已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南水北调背后,还存在一些观点。

从我国目前的用水效率来看,虽然有效提升,但在用水需求上仍未完全满足。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用水层面上只能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生产规模扩大、生活消费需求增加、城镇化率提高等因素,都与水资源息息相关。在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方面,中国的水资源仍需进一步优化,尚未达到峰值阶段。拥有更多水资源才能保障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保障。

后续,南水北调工程将继续发挥西线、中线、东线三条线路各自的特点,特别是西线调水范围广、水量大,具有明显的布局优势。

近年来,西部经济虽有不错发展,但与东部仍有差距。在未来的中国发展中,要发展西部经济,首先要在用水经济格局上取得突破。

不过,我们相信,南水北调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已经攻克了多个世界难题,未来也将如此。中国将继续攻克更多难题,创造更多世界首创,南水北调工程将继续高质量推动后续工程建设。

参考资料:

央视一套——全线通水十周年!为北方“搬”去4400多个西湖2024年6月1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晚在线——受益人口超1600万!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达100亿立方米2024年6月12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日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有更多世界首创2023年9月1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报业网——南水北调里的这项世纪工程,蕴含着几代人的科技智慧2020年11月17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